搜索到6858篇“ SYMBIOSIS“的相关文章
论共生被引量:6
2020年
何谓共生:人类的生一般理解为人的生活。它尤其指人的日常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它是人存在于世的基本方式。人的存在是与世界在一起的整体性的存在,亦即共在。一即一切,万物相通。天人共生:天地人的共生是指,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的存在游戏。我们所主张的人与自然最美好的关系是天人共生,亦即人与自然的共同生成。人我共生: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也有好生之德。人我共生是让自己生,也让他人生。所谓生是生成,是给予,是奉献。这就是爱之道。心物共生:一方面,物转化为心,存在被思考;另一方面,心转化为物,思考变存在。心物的交互生成便克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共生的智慧将推进共生的天下的实现,亦即人类命运共同的建立。惟有天下有道,才能天下大同。
彭富春
共生之谜被引量:8
2001年
什么是共生 ?共生在哪里 ?共生从何而来 ?共生是生物的生活方式 ?共生将往何处去 ?
孙军戴锡玲史屹峰
关键词: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协同共生视域下公共图书馆虚拟现实服务优化研究
2025年
数字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日常运营和服务需要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创新模式。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具备先进性和灵活性的新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服务内容并提升服务质量。文章采用参与式行为研究,捕捉虚拟现实服务用户体验后的第一感受,通过评价反馈发现当前公共图书馆虚拟现实服务存在开放的空间导致体验者产生疏离感、服务形式单一、数字资源同质化和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对此,将共生理论与以“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SFIC)为核心的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与虚拟现实服务协同共生的理论框架,提出公共图书馆虚拟现实服务协同共生优化策略,为解决公共图书馆在引入虚拟现实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服务的运行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李洪晨黄凯健洪芳林马捷
关键词:共生理论
H_(2)S and NIR light-driven nanomotors induce disulfidptosis for targeted anticancer therapy by enhancing disruption of tumor metabolic symbiosis
2025年
Disulfidptosis,a novel mechanism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through the disruption of tumor metabolic symbiosis(TMS),has showed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cancer therapy.However,the efficacy of disulfidptosis is limited by poor permeability of drugs in solid tumors.Herein,hydrogen sulfide(H_(2)S)and nearinfrared(NIR)light-driven nanomotors(denoted as HGPP)have been constructed to efficiently penetrate tumors and induce disulfidptosis.HGPP demonstrate glutathione(GSH)-responsive release of H_(2)S,which combined with NIR light-induced photothermal effect drive HGPP movement to facilitate deep tumor penetration.The released H_(2)S induces tumor acidosis and disrupts TMS,where disulfide accumulation following cell starvation leads to disulfidptosis.In addition,HGPP induce hepatoma specific cellular uptake and catalyze the conversion of glucose and oxygen to produce hydrogen peroxide(H_(2)O_(2)),leading to glucose starvation.Overall,this study has developed a multifunctional Janus nanomotor that provides a novel strategy for disulfidptosis-based solid tumor therapy.
Shangqian ZhangJiaxuan LiXuan HuZelong ChenJunliang DongChenhao HuShuang ChaoYinghua LvYuxin PeiZhichao Pei
关键词:NANOMOTORS
文明共生呼唤共生文明:从消极共生到积极共生
2025年
在人类面临生存困境的背景下,文明共生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而中国传统的共生理念被引为重要资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共生理念以植物为隐喻,是以生存空间足够大为前提的消极共生,而当今社会因时空压缩而过于“拥挤”,消极共生日益成为不可能,文明共生需要文明间性的共生文明来保障,从而实现向积极共生的转变。共生文明本质上是人类众道之公道,是人类诸文明之公共文明。中国需要把握好自己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角色,恰当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以人类为方法,从人类性高度提升和重塑自己的民族性,为以共生文明保障文明共生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沈湘平周春兰
关键词:公共理性
黑龙江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2025年
【目的】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有着丰富的大豆根瘤菌资源,针对该区域筛选优质抗逆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对于大豆的提质增产至关重要。【方法】从黑龙江采集根瘤、根际土分离纯化大豆根瘤菌、根际菌,通过rpoB、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种属鉴定。在试管培养条件下进行根瘤菌菌株对盐胁迫(1.2%NaCl)、干旱胁迫(15%PEG6000)的耐受性评价。胁迫耐受根瘤菌菌株接种到黑河43,筛选高效共生菌株。代表性根瘤菌菌株及其根际促共生菌株混合菌接种到黑河43,获得高效共生根瘤菌及促共生显著的菌株。【结果】(1)分离获得大豆根瘤菌136株,其中129株慢生型根瘤菌(分属于Bradyrhizobium elkanii、B.japonicum、B. diazoefficiens、B. yuanmingense、B. liaoningense);7株快生型根瘤菌(分属于Sinorhizobium fredii、Sinorhizobium sp.)。(2)分离获得拮抗大豆根腐病病原菌(镰刀菌)的菌株6株(B1-B6,分属于Bacillus velezensis、B. subtilis、B. licheniformis、B.cereus、B. megaterium),其中有4株(B1、B2、B4、B5)具有产IAA的能力。(3)获得耐盐或耐旱代表性大豆根瘤菌28株,其中有两株大豆根瘤菌B. japonicum GN1、B. diazoefficiens GN10对盐胁迫、干旱胁迫均具有较好抗性,并且通过共生表型的筛选确定GN10是代表菌株中最为高效的大豆根瘤菌。(4)混合接种大豆表型结果表明,B. velezensis B4相比于其余5株芽胞杆菌可以显著提升B.diazoefficiens GN10的共生表现。【结论】成功获得耐盐、耐旱且共生效率高的慢生大豆根瘤菌1株,同时获得对共生表现促进效果显著的贝莱斯芽胞杆菌1株,为高效复合根瘤菌菌剂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刘克寒杨升辉黄巧云崔文靖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根际促生菌
以共存求共生:人智协同共育如何可能
2025年
时代转型重置教育发展坐标。数智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已成为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创新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确定性中探索着不确定的教育未来,加剧了教育发展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基于技术变革教育的演进理路,从本体论维度,剖析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共育从“预成”转向“生成”的本质内涵;从认识论维度,以人工智能作为居间调节技术,追溯从“离身”转向“具身”的人智关系;从发展论维度,以共生度为判断依据,探析从“独立共存”走向“互利共生”的共育模式。结合时代观照的教育现实,从方法论维度,建构“分工—转化—重组—协同”的实践框架,化“识”成“智”,发挥“人师”育人功能;化“技”成“育”,挖掘“机师”教育价值;转“教”为“学”,发挥“人智”协同的育人价值,以探索人机从“共存”走向“共生”的协同共育路向;分工替代拓展新主体、适应转化塑造新角色、重组共生开创新路径、协同创新构建新体系。新的体系以教师“人在引路”的主体性为核心,融合教师的创造力、判断力及伦理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数据处理及生成能力,实现人工智能的适应性集成与生成性协作,促进教师与人工智能的共同进化。这是数智时代培养新质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纵深推动强国建设的理想图景。
黄涛张振梅刘三女牙
关键词:互利共生协同创新
卫星通导共生体系的概念、内涵和框架
2025年
针对现有独立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系统,在信息传输和定位、导航、授时(PNT)关键功能上难以相互协同及支持的问题,在扩展已有通导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卫星通导共生体系的概念,即卫星通信与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动态协同关系,通过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共同优化系统性能。分析了卫星通导共生体系的内涵,探讨通信增强导航和导航赋能通信的解决方案,并探索了构建通导共生体系的框架及其实现的关键要素。通过综合考虑信号、信道、网络、终端、架构、用户场景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得出通导共生体系的框架结构具备软硬件的可实现性,可为其未来在卫星互联网星座上的应用提供新的途径。
沈洁饶建兵贺泉本立言刘晖徐欣彤
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
2025年
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稻作栽培经验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主要概述了我国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情况,并综述了该系统对稻田生产力、土壤理化环境和生物群落、甲烷排放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农药使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未来,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漂浮水稻种植技术也将为全球粮食生产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李思清陈永胜沈志强张世文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
旅游地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2025年
旅游地多元利益主体和谐共生对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对国内外旅游地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概念与要素、评价指标与测度方法、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进行梳理与总结。结果表明:目前旅游地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概念尚未有明确表述,但总体上对利益相关者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评价指标方面主要从利益诉求、影响因素和矛盾冲突类型来划分,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逐渐增多。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水平受到利益主体的认知因素、教育水平、信任合作、权力关系和政策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后从协调共生单元、优化共生模式、畅通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利益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揭示多元利益主体共生冲突与合作的本质,增强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同,助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赵艺佳王群
关键词:旅游地多元利益主体

相关作者

王爱华
作品数:21被引量:118H指数:4
供职机构: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高校 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 大学生 红色资源
李理
作品数:2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 保险服务 保险 航运 国际贸易中心
邵双
作品数:73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沈阳化工大学
研究主题:光合细菌 大白菜 耐盐性 补骨脂 铅
周灵芝
作品数:60被引量:208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木薯 耕作 甘蔗 种茎 高通量测序
申章佑
作品数:89被引量:427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木薯 耕作 栽培 甘蔗 种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