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39 篇“ LEFT-BEHIND “的相关文章
留守经历与学业成就内在关系的争论与反思 2024年 童年期的留守经历究竟对学业成就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界尚无普遍共识。国内外已有的实证研究关注了何种留守、何人留守、何时留守、何处留守等的差异性作用,但具体结论却存在巨大分歧。这种分歧除了数据可靠性、方法适切性、标准主观性等研究质量方面的原因外,也与相关的比较分析中未控制部分重要因素有关。如在何种留守的比较中,忽视了曾经留守或流动及反复留守流动等个人生活史因素及不同维度类别间的交互作用;在何人留守的分析中,忽略了个人特征与是否被留守的自选择性偏误;在何处留守的比较分析中,忽略了地域所处发展阶段;在比较分析中,忽略了对比双方的群体性差异,等等。今后的研究,需综合考虑留守者个体特征、留守场景、留守危险因子及留守保护因子等因素,建构整合性的分析模型,以更为科学全面地评估留守儿童面临的学业困境,并据此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刘志军关键词:留守经历 学业成就 留守儿童 儿童发展 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照护人对儿童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调查 2024年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照护人对儿童非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疫苗接种的意愿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中国两个省部分农村地区1-6岁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照护人开展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对儿童非EPI疫苗接种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照护人对儿童非EPI疫苗接种的意愿率分别为85.53%(721/843)、86.03%(751/8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年收入高(5千元-19千元vs<5千元:OR=2.56,95%CI:1.54-4.27;≥20千元vs<5千元:OR=2.85,95%CI:1.47-5.51)、同意接种非EPI疫苗有效(OR=2.62,95%CI:1.66-4.13)和有必要(OR=4.58,95%CI:2.92-7.19)、父母外出经常询问儿童疫苗接种(OR=2.21,95%CI:1.10-4.43)和给家补贴生活费(OR=2.20,95%CI:1.37-3.52)的留守儿童照护人的意愿率更高;知道自费与免费疫苗区别(OR=3.61,95%CI:1.76-7.40)、同意接种非EPI疫苗有必要(OR=7.58,95%CI:4.95-11.61)的非留守儿童照护人的意愿率更高。结论调查地区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照护人对儿童接种非EPI疫苗接种的意愿较高;需加强非EPI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促进儿童非EPI疫苗接种。 曾淇民 李力 张肇南 胡入月 陈俊磊 宋祎凡 毛雷婧 罗献伟 赵玉芹 吴静 曹雷 郑鲁 叶家楷 余文周关键词:免疫规划 疫苗 疫苗接种 意愿 非留守儿童 从《留守孩子》到《念书的孩子》——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观照 被引量:1 2024年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在父母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下的破茧,抑或是叛逆早熟的自缚。电影《留守孩子》《念书的孩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同心路历程。基于教育“三大基本定律”对两部影片进行分析,认为天赋发展、适应社会、尊重人性同样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其教育路径在于:(一)家校政社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二)农村留守儿童自适应能力的教育及养成。 刘春燕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4年 社交焦虑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中需要引起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对浙江省某山区县470名农村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状况良好,但因人际认知导致社交焦虑问题较为严重;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人际关系对高家庭文化资本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影响的边际效应更高,人际认知对女生、低家庭文化资本和留守时间三年以上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影响的边际效应更高;人际认知在人际关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过程中产生“遮掩效应”,留守儿童人际认知对社交焦虑的作用路径显著大于非留守儿童。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社交焦虑,过于关注他人感受和想法会加重留守儿童社交焦虑问题。为此,建议父母加强陪伴关爱,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学校增强情感支持,创建友好交往氛围;社会提供文化设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留守儿童缓解社交焦虑提供有效支撑。 莫晓兰 焦春平 季诚钧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 社交焦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 被引量:3 2024年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为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经历了萌芽期(1996—2007年)、形成期(2007—2016年)和深化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留守儿童政策制定有其内在逻辑,从关注留守儿童基本教育保障到关心弱势群体教育,维护教育公平,再到促进教育脱贫与实现乡村振兴,政策制定的立意持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成效日益突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新型教育模式,设置留守儿童专项经济资助经费,进一步健全社会关爱体系,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评价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季诚钧 徐潇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早年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生育动机的影响 2024年 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反事实分析方法将生育动机分为个人导向型和家庭导向型,探讨了早年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生育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年留守经历会减弱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并加强其个人导向型生育动机;异质性分析表明留守经历主要弱化男性、“90后”、独生子女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的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会通过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留守经历对仅父亲外出以及在0~3岁时经历留守的群体的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的负面影响程度更深,且最终会降低其生育意愿。因此,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尽力弥补其家庭父母教育和情感的缺失,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生育观。 吴华安 唐泽莲 李雨晴关键词:留守经历 青年群体 留守儿童 留守困境与儿童心理适应:压力与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作用 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考察留守困境对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以及压力与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007名农村儿童进行调查,以其中2302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余样本为对照组仅参与心理适应的比较分析。结果:(1)留守/曾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水平均低于非留守儿童;(2)控制性别、学段的作用后,留守困境对留守儿童心理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β=-0.64,P<0.001);压力与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其中均可以单独起中介作用,并通过“压力→个人成长主动性”路径发挥链式中介作用。个人成长主动性也可以对压力的后半段中介路径起负向调节作用。结论:留守困境是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的重大风险因素,其影响部分通过诱发压力和损耗个人成长主动性来实现。提升个人成长主动性,可减轻留守困境下压力对儿童心理适应的危害。 范兴华 陈小依 谷爱庆 杨芳 王娅丽 王艺橙 朱素平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适应 留守因素、家庭关系对留守中学生人格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了解留守因素、家庭关系对留守中学生人格的影响。方法 于2019-2022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眉山市某县级中学1 42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纳入的受访者中,616名为留守中学生(占43.26%)。除了人格的精神质维度外,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在人格的其余维度及家庭关系的亲密度、适应性两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在留守初中生中,母亲外出时个体年龄对家庭亲密度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69;家庭亲密度对精神质与神经质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10、0.296;父亲在外时间长短对神经质有负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46(P<0.05)。在留守高中生中,父亲外出时个体年龄对人格中的内外向有负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11;母亲外出时个体年龄对精神质有负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25;父亲在外时间长短对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有负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46、-0.163;家庭亲密度对精神质、神经质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3、0.266;家庭适应性对内外向有负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241(P<0.05)。结论 留守经历会影响中学生的人格和家庭关系,但留守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留守因素、家庭关系对人格特征的影响有所不同。 程汇 刘婕妤 陈孜关键词:家庭关系 人格 中学生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究 2024年 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通过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存在教育资源缺乏、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式单一、支持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应从政府、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探索支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以期帮助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校社联结,链接社会各界资源,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压力,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与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武徐梅 肖有俊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 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经历、情感模式与互助型夫妻关系实践——留守经历的叙述与意义阐释 2024年 研究通过对三位有过留守经历的女性叙述,理解其留守经历对她们情感生活的意义。研究发现,童年和奶奶的共同生活使她们记忆的是“有奶奶的家”,和奶奶一起生活,让她们学会了独立和能吃苦的精神。成长后的她们以独立身份经营自己的情感、生育与夫妻关系,大致形塑了三类情感模式:一类是以愤怒为基础的敏感和自尊式情感类型;一类是以艰苦勤劳为底色的自信和自主式情感类型;一类是以需求被满足为基础的自爱和学习型情感类型。新生代女性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受惠者,她们抓住机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摆脱父权制和母亲命运的创造者、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互助型夫妻关系的主导者。 佟新关键词:留守经历 情感模式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