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9192篇“ INSTITUTIONAL“的相关文章
- 回应性制度赋能:新时代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制度分析
- 2025年
-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关键在干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的升级、主要矛盾的转化、奋斗目标的转向以及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给基层政治接续有效带来了新挑战,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基层政治接续有效的核心议题。从“政党回应、制度赋能与有效政治”的分析框架透视,新时代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实际上是党回应时代环境、时代使命和时代需求的变化,坚持和完善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制度,创新制度赋能的组织实践和自我实践,提高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实现基层有效政治的政治行动。新时代新征程应以基层政治的有效性为导向,持续加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制度建设,积极构建“内外双生、多层复合”的均衡性制度框架。
- 卢爱国
- 关键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
- 机构改革:从战略到行动
- 2025年
- 机构改革是一项牵扯面广、复杂性强、敏感性高、影响力远的活动,其本质是制度创新,意味着机构要在结构、职责、领导、人事、文化等方面实现深度整合。在组织理论不同视角的审视下,机构改革具有不同的实施策略与行动逻辑。从组织理论的工具视角、制度视角和文化视角出发,机构改革主要包括机构改革方案的细化与协商、跨层级改革协同、组织结构整合、部门权力协调、行政制度创新、组织文化融合等六个关键议题。需要注意的是,机构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之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也需要通过机构改革来推动和支撑。不过,机构改革并不完全等同于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不应用机构改革来替代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
- 马亮
- “双碳”背景下制度安排对碳排放的影响
- 2025年
- 在探析制度安排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并行多重中介模型,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金融制度、环境规制四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制度安排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影响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产权制度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对外开放增加了碳排放,但中介路径有助于其转向碳减排;金融制度可以直接促进碳减排,其中介路径不显著;环境规制则完全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进步来抑制碳排放。而且,沿海地区以制度安排抑制碳排放的效果比沿边地区与内陆地区更佳。因此,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条件下制定合理的激励相容制度对于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 李佳佳王鹏鑫杨婉童
- 关键词:碳排放
- 党的自我革命的基因生成与制度建构: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阐释
- 2025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自我革命遵循了“革命”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价值管理、组织变革、行动再造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结果,也是实践和制度相互转化的结果。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从新的视角出发,建立党的自我革命的阐释性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自我革命进行梳理和反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自我革命中形成的原创性、初始性制度安排和实践经验,对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奠基意义和示范价值。
- 邓蓉敬陈宏彩
-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
- 创意写作的概念、原理及建制化发展——创意本体论创意写作学的基本主张及其建制实践
- 2025年
- 创意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以文字表达为实现形式,它遵循普遍的创意和表达规律,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事业来实现社会价值,助力“文化强国”和“创意国家”建设,依此而形成三大原理和创意生成叙事论、创意生成抒情论。中文创意写作学的发展进入建制化时期,需要在基本概念和三大原理指引下,理论联系实际,平衡传承与创新、改革与接续的关系,自觉地承担中文学科改革者、探索者的角色,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各个方面,改革中文学科旧制,走新建制主义之路。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工作者需要与种种错误的见解和窄化的庸见作斗争,突破传统中国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陈腐陋见。
- 葛红兵马兵
- 关键词:创意写作叙事
- 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研究
- 2025年
- 制度体系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但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论文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基础和面临的关键挑战,明确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思路,提出了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责任体系、市场体系等十大重点任务,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 董战峰周佳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2025年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对法治与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出系统阐述,对不断完善和健全法治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能力,推动法治与现代化同频共振、并肩前行发挥了政策引领作用。从法理层面准确认识法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和制度功能,要从历史维度、政治维度、理论维度、比较维度和实践维度“五个维度”有机统一的角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特征和制度形态,针对不同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采取不同性质的法治应对和保障措施。法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通过保障制度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法治自身也需要现代化。没有法治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效能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莫纪宏
- 关键词:法治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维度政治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
- 社会企业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机制
- 2024年
- 社会企业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基于制度理论视角,选取残友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社会企业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在情境因素影响下,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的多重制度逻辑。制度背景和个体特征使初创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同化,形成政府逻辑和公益逻辑;符号表征与组织实践矛盾使成长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细化,形成公益逻辑和市场逻辑;制度变迁和组织变革使融合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扩散,形成公益逻辑、市场逻辑和合作逻辑。研究结论可为中国社会企业制度逻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启示。
- 段海霞高崇尧苏晓华
- 关键词:社会企业
- 制度语法的发展进程与研究前沿:一个系统性文献综述
- 2024年
- 制度语法是一项能够系统地进行制度分析的重要工具,自1995年埃斯特罗姆首次提出“制度语法”至今,应用制度语法工具对不同规则、规范与策略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制度语法工具逐渐成为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领域一项重要的分析工具。本文应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分析了1995—2023年在国际期刊发表的82项制度语法研究,介绍了制度语法的基本内容,梳理了制度语法工具化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制度语法工具的应用情况。本文分析发现,在制度语法工具化的演进过程中,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同时,本文还总结了制度语法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辨析不同类型的制度陈述间的界限和区别、制度语法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对“实践中的制度”的分析,以及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提升制度语法编码方式的适用性等。
- 管熠璇易洪涛
- 秩序愿景再均衡与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变迁
- 2024年
-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从制度稀缺性到制度复杂性的转变。在既有制度无法推动国际贸易规则谈判或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情况下,亚太地区逐渐产生了承载不同秩序愿景的竞争性贸易安排。这种现象反映出各国对亚太经济一体化制度规则的愿景差异。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国际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塑造了两种不同的国际秩序愿景:一种是强调制度包容性与灵活性的发展型愿景,另一种是强调制度先进性与约束性的规则型愿景。制度均衡理论认为,作为一种观念的亚太经济制度,其制度变迁是国家间秩序愿景从非均衡到再均衡的过程。秩序愿景的协调会驱动制度生成或升级,秩序愿景的疏离则会造成旧制度的僵化与新制度构想的产生。制度反馈和大国博弈是秩序愿景再均衡导致国际制度变迁这一因果机制解释中的两个主要变量。秩序愿景差异通过制度反馈促成了秉持不同制度变迁方案的国家集团形成,通过大国博弈影响秩序愿景的协调方式,进而影响制度变迁的形式。
- 刘胜湘唐探奇
- 关键词:亚太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