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330篇“ HEMODYNAMIC“的相关文章
-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血流动力学参数是临床上一类重要的监测指标,主要包括血压、中心静脉压、输氧量、心率和心输出量等。这些指标能反映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有效进行液体管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技术从有创逐渐向着微创和无创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微创和无创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
- 韦雪杜新月刘龙周维卢红蒋桂伸尹晓勤董蔚柴华凤邓国兰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输出量
- CADFlow在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探索
- 2024年
- 目的探究CADFlow(Cardiac Auto-Doppler Flow)与颈动脉超声、经胸超声心动图两种检查结果的相关性,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217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分别用颈动脉超声、CADFlow收集受试者双侧颈动脉的峰值速度(Vmax),最低速度(Vmin);用经胸超声心动图、CADFlow收集受试者心排血量(CO)。结果两种方法测得健康人群的CO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测得Vmax及V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女性较男性偏低并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种方法测得CO、Vmax、Vmin结果高度相关(r值均大于0.8,P<0.05)。结论CADFlow血流监测技术除与常规超声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外,CO、Vmax、Vmin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且该变化可以被CADFlow血流监测技术准确检测。
- 董靖朱兴彦王烁
- 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颈动脉超声经胸超声心动图
- 原发性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分型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分型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40~65岁的400例,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同时抽取我院健康查体同年龄段健康人群200例作为正常组用于确定正常值范围。对照组按照指南和临床经验用药,研究组根据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将患者分为Ⅰ、Ⅱ、Ⅲ、Ⅳ四型分别为高排正阻、低排高阻、正排高阻和高排高阻。观察研究组各型的构成比及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变化和血压达标率。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分型为正排高阻>高排正阻>低排高阻>高排高阻。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血压达标患者147例,占73.5%,对照组血压达标患者103例,占5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51, P=0.000)。结论 按照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型并指导临床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有临床推广价值。
- 贾凤英李艳霞李丽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 颈动脉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抑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抑制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2名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血流抑制分为非抑制组和抑制组,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流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抑制组支架远端直径、支架远端-狭窄远端直径、斑块形态、斑块性质、支架形态和支架网孔设计差异显著。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支架远端直径(OR=1.541,95%CI=1.104-2.153,P=0.011),偏心狭窄(OR=2.561,95%CI=1.100-5.965,P=0.029),高回声斑块(OR=5.877,95%CI=1.472-23.462,P=0.012),开环设计支架(OR=3.173,95%CI=1.067-9.436,P=0.038)是术后血流动力学抑制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远端直径、偏心狭窄、高回声斑块和开环设计支架与颈动脉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抑制事件显著相关。
- 王姚亮刘伟王炜中张亿乐王谦亮郭庆东
-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静息与充血状态下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定量关系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静息与充血状态下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定量关系可以为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无创数值计算中充血状态的模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入组109名冠心病患者,经FFR导管检查,提取静息与充血状态下5个周期的主动脉压力波形,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心率(heart rate,HR)4个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测试组(89人)和验证组(20人),测试组通过方差分析方法检验静息与充血状态下MAP、SBP、DBP、HR均值的差异显著性。静息与充血状态下各指标间的关系表示为充血指标与静息指标的比率。验证组通过均方误差分析对测试组统计结果加以验证。最后通过仿真计算FFR值来验证统计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充血状态下,测试组MAP、SBP、DBP分别降低了(18.79±10.51)mmHg(1 mmHg=133.3 Pa)、(25.30±14.84)mmHg、(13.69±7.76)mmHg,HR升高了(9.82±10.95)次/min。MAP、SBP、DBP、HR充血与静息状态下的比率分别为0.82、0.82、0.82、1.1。验证组MAP、SBP、DBP、HR均方误差分别为0.08、0.05、0.09、0.03(均<10%)。采用本研究统计结果来模拟充血状态计算FFR准确性为86.7%。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FFR无创数值计算中建模提供理论支持。
- 马俊玲李娜吴若婷李鲍刘健刘有军
- 关键词:静息状态血流储备分数
- 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意义及临床应用
- 2024年
-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胀痛和水肿为主要表现。目前对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双功多普勒超声(DUS)、动态静脉压测定(AVP)、空气容积描记(APG)及血流动力学模拟等,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判断CVD进展程度,改善临床治疗方案,改进人工材料的设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针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意义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CVD的评估及精准化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孙淳王晟吴英锋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
- 通过血液动力学表型指导降压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 2024年
- 目的:探讨通过血液动力学表型指导降压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诊室和家庭血压测量进行血压评价,并进行阻抗心动图(ICG)检测,经过特有的智能高血压分型系统将患者分为四种血液动力学表型,包括高动力型(心率升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大血管高阻力型(大动脉阻力指数升高)使用钙拮抗剂、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型(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升高)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高容量型(血容量饱和度升高)使用利尿剂。将患者随机分为ICG组(n=50,依据ICG测定的血液动力学表型,针对血压升高的不同机制选药治疗)和对照组(n=50,依据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临床经验进行治疗)。随访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降幅和达标率。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液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基线用药的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用药种类增加,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血压:研究结束后ICG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线的降幅分别比对照组增大(8.38±27.78)mmHg(P<0.05,1 mmHg=0.133 kPa)和(3.94±18.15)mmHg(P>0.05);ICG组的血压达标率(<140/90 mmHg)高于对照组(66.0%vs.42.0%,P<0.05)。家庭血压:研究结束后ICG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线的降幅分别比对照组增大(8.22±21.31)mmHg(P<0.01)和(4.76±13.88)mmHg(P<0.05);ICG组的血压达标率(<135/85 mmHg)高于对照组(70.0%vs.48.0%,P<0.05)。两组不同降压药物使用前后相应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与对照组比,ICG组心率、大动脉阻力指数降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结束后,ICG组心率、大动脉阻力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血容量饱和度较基线均明显下降(P均<0.05);对照组外周血管阻力指数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0.05),心率、大动脉阻力�
- 肖文琦黄慧贤韩萍宋丽萍杨静文周淋孙宁玲
- 关键词:高血压诊室血压
-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 2024年
- 脓毒性休克临床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主要引发原因为病毒、细菌等感染导致患者出现循环衰竭或者细胞代谢异常。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加强监测并实施液体复苏对于保持循环稳定有重要意义,能够使血管内容量不足得到有效纠正,既有助于保证组织灌注,还可使心输出量(CO)增加,避免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现象,降低患者病死风险,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脓毒性休克患者实际诊疗过程中同一患者不同疾病时期以及不同患者感染因素、病理生理特征、宿主遗传学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在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复苏治疗时,必须对患者疾病情况以及容量反应性加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以及患者所处病情阶段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液体复苏方案,最终使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风险有效降低,有效促进其预后改善,帮助患者生存获益。
- 谢作华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血容量不足
- CTPI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研究CT脑灌注成像(CTPI)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脑梗死(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行CTPI检查。根据头颅MRI平扫检查结果分成CI组(n=28)、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TIA)组(n=22)。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分析其对CI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分析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神经损伤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探究其判定疾病进展方面的价值。结果:CI组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低于TIA组,而达峰的时间(TTP)以及平均的通过时长(MTT)高于TIA组(P<0.05)。CI组的CTPI阳性率高于TIA组(P<0.05)。CBV、CBF与病灶大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均呈负相关性,TTP、MTT与病灶大小、NIHSS均呈正相关性(P<0.05)。CBV、CBF、TTP、MTT诊断大面积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831、0.783、0.756,诊断重度神经损伤的AUC分别为0.795、0.814、0.774、0.742。结论:CTPI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可准确诊断CI,且与神经损伤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用于评估CI进展。
- 曾凤仙林长安孙小华姜剑榕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T脑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脑梗死神经损伤
- 早产儿主动脉瓣区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14 d内主动脉瓣区血流动力学参数随日龄增加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23年3~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循环稳定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于生后1、3、7、14 d应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测定主动脉瓣区血流动力学参数。按照监测日龄分为1 d组、3 d组、7 d组和14 d组,分析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参数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趋势,并按胎龄分为<32周和≥32周亚组,按出生体重分为<1500 g和≥1500 g亚组,进一步分析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早产儿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131例早产儿,生后早期主动脉瓣区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峰值速度、速度时间积分、心率、分钟距离、每搏指数、肌力指数随日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流动时间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射血时间百分比、校正流动时间随日龄增加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搏心输出量和每搏变异度在生后1~14 d较为稳定,随日龄增加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亚组中,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出生体重亚组中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变化趋势有所不同。结论早产儿生后14 d内主动脉瓣血流动力学参数随日龄增加呈现动态变化趋势。
- 李文丽魏思凡邢景月牛铭赵越赵晨静董慧芳徐发林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参数早产儿不同日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