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4篇“ CU(II)“的相关文章
氨基改性埃洛石对Cu(II)和Cd(II)的吸附研究
2025年
本研究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管状埃洛石(Hal)进行共价接枝制备了氨基改性埃洛石(Hal-NH_(2)),通过XRD、TEM、SEM、氮气吸脱附等手段表征了Hal-NH_(2)的结构特征,并通过批次吸附实验、谱学技术研究了Hal-NH_(2)对Cu(II)和Cd(II)的吸附性能及机理。Hal-NH_(2)中氨基主要存在于Hal的内腔,其氨基嫁接量为0.83 mmol/L,由于硅烷嫁接占据了部分内腔孔道,Hal-NH_(2)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较Hal明显降低。Hal-NH_(2)对Cu^(2+)和Cd^(2+)的吸附随溶液初始p H值的增大而增加,吸附时间为216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298 K时,Hal-NH_(2)对Cu^(2+)和Cd^(2+)的Langmuir吸附量分别为50.29和68.70 mg/g,是Hal的3.11和1.97倍。Hal-NH_(2)吸附Cu^(2+)和Cd^(2+)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后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其吸附机制主要是氨基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发生配位反应,且Hal-NH_(2)对Cu^(2+)的作用力强于Cd^(2+);Cu^(2+)和Cd^(2+)共存时,Hal-NH_(2)对Cu^(2+)的吸附基本不受影响,其对Cd^(2+)的吸附显著降低。由于其较高的吸附能力,Hal-NH_(2)可作为Cu(II)和Cd(II)吸附材料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本研究为Hal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肖雪于文彬谭道永吴兴福覃宗华万泉
关键词:埃洛石氨基改性重金属CU(II)CD(II)
Cu(II)/H_(2)O_(2)/HA体系降解染料AO7的效能及机理研究
2025年
针对芬顿体系处理废水pH工作范围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接近中性的类芬顿体系(Cu(II)/H_(2)O_(2)/HA),以AO7为目标降解污染物,研究了Cu(II)投加量、H_(2)O_(2)投加量、HA投加量、pH值等反应条件对Cu(II)/H_(2)O_(2)/HA降解AO7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中性条件下(pH=6),Cu(II)/H_(2)O_(2)/HA体系对AO7的降解效果显著,AO7的去除率高达81%,并且,该体系中AO7的分解动力学遵循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为0.128 min-1。pH的增加对AO7的降解起促进作用。通过添加不同的自由基淬灭剂,探究了Cu(II)/H_(2)O_(2)/HA体系对AO7的去除机理和途径。其中,·OH是AO7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HA的作用是将Cu(II)还原为Cu(I),从而促进H_(2)O_(2)分解产生·OH,提高体系的氧化降解效率。
王白梅曹建来
关键词:羟胺印染废水
PMS/Cu(II)/Cl体系氧化氨氮的效能与机理研究
2025年
氨氮是水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具有一定毒性,对生态健康和公共卫生造成威胁。本研究提出了PMS/Cu(II)/Cl工艺用于氨的去除,该工艺通过微量的Cu(II)催化PMS和活性氯高效产生自由基(HO·和Cl·),实现了氨的深度去除,且该过程遵循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典型影响因素表明:Cu(II)的浓度、活性氯浓度和PMS浓度是限制氨氧化的主要因素;温度和pH值会影响氨的去除效果,升高温度会促进氨的去除;碳酸盐碱度、腐殖酸和高浓度的溶解氧会抑制氨的去除效果。该工艺对地表水中的氨也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深度去除氨氮技术。
曹建来王白梅
关键词:氨氮深度处理
Protein@AuNPs Synthesized by Microfluidic Droplet System and Application in Cu(II)and L-Cysteine Sensing
2025年
In this study,Pepsin@AuNPs(Pep@AuNPs)and Trypsin@AuNPs(Try@AuNPs)were synthesized by a microfluidic droplet system using Pepsin and Trypsin as protection reagents and NaOH as reducing reagents.Compared to the synthesis method in a flask,the AuNPs synthesized by the microfluidic droplet system demonstrated uniform nucleation,superior ultraviolet absorption performance,high stability and short preparation cycles(15 min).The detection range of Cu(II)by Pep@AuNPs was 1.0–100.0µmol/L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3µmol/L.The detection range of L-Cysteine by Try@AuNPs was 0.3–250.0 mmol/L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1 mmol/L.This universal method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detection of bioactive molecules,such as metal ions and amino acids by AuNPs with protein as a protective agent.
ZHU XiaotongLI XinyuQI LiZHANG RongyueLI NanHE XiaonanQIAO Juan
关键词:TRYPSINPEPSIN
一种混合配体的Cu(II)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配体的Cu(II)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目标Cu(II)配合物化学式为[Cu<Sup>II</Sup>(L)(Ind)]·NO<Sub>3</Sub>·CH<Sub>3</Sub>OH,其中HL为...
苟峄侯丽霞马礼兵周波姚冬李爱丽吴幼茹肖波
壳聚糖复合材料吸附废水中Cr(VI)、Pb(II)和Cu(II)进展
2024年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体污染也变的越来越严重。如何高效的从废水中有效去除重金属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应用可再生、可生物降解材料处理富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能高效消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以获得优质水。本文综述了用生物质基壳聚糖及其复合材料对废水中的Cr(VI)、Pb(II)、Cu(II)等主要的有毒重金属进行处理的进展,同时研究吸附的最佳条件,不同吸附剂对同一重金属的吸附效果,以及在不同水介质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
谢江琴雷远航陈麒王安平
关键词:壳聚糖重金属
白陶土对Pb(II)、Cu(II)、Cd(II)的吸附试验研究
2024年
采用间歇试验研究了白陶土对Pb(II)、Cu(II)、Cd(II)在单金属体系下的吸附特性。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单金属吸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可较好地拟合Pb(II)、Cu(II)、Cd(II)的等温吸附过程。白陶土对Pb(II)、Cu(II)、Cd(II)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Pb(II)>Cu(II)>Cd(II)。白陶土对Pb(II),Cu(II),Cd(II)的吸附均为快速反应,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可用于描述白陶土对Pb(II),Cu(II),Cd(II)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史艳婷
关键词:白陶土
一种用于检测Cu(I)的荧光探针、其制备以及包含其的同时检测Cu(I)和Cu(II)的荧光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Cu(I)的荧光探针、其制备以及包含其的同时检测Cu(I)和Cu(II)的荧光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用于检测Cu(I)的荧光探针的结构式如式A所示,将所述荧光探针通过共价偶联的方式修饰到氨基...
师文生赵巧雯穆丽璇
基于共轭驱动的Cu(Ⅱ)氧化仲胺合成氯桥联双核Cu(Ⅰ)配合物
2024年
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缺乏双核桥联配合物合成的实验,关于仲胺合成和Cu(Ⅱ)氧化性的知识也较少。本实验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中的基本反应出发,设计了两条路线合成目标仲胺配体,即基于亲核取代反应的路线一和亲核加成缩合-还原的路线二。运用配位化学原理及有机化学中的共轭驱动效应,使弱氧化性的Cu(Ⅱ)将仲胺氧化成共轭的芳香亚胺(希夫碱)结构,同时利用希夫碱的配位作用和氯离子的桥联配位作用形成稳定的氯桥联双核Cu(Ⅰ)配合物。为适应普通高校的实验教学条件,本实验还设计了一套操作简单、现象直观的Cu(Ⅰ)配合物中铜离子价态的鉴定实验。本实验所涉实验原理既包含基础化学反应知识,又体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反应条件温和、实验现象直观、重现性好、收率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有机合成、配位合成能力。
张永坡李鑫峰宋亚菲孙萌瑶殷丛丛高春艳赵晋忠
关键词:双核配合物桥联仲胺氧化还原反应
Cu(Ⅱ)交联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制备及对铀的吸附被引量:1
2024年
通过简单的交联法制备了Cu(Ⅱ)交联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CMC-Cu)和以聚乙二醇(PEG)为造孔剂的Cu(Ⅱ)交联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CMC-Cu-PEG),并用于水溶液中铀酰离子(U)的去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对铀酰离子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5℃条件下,CMC-Cu和CMC-Cu-PEG对铀酰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31.8 mg·g^(-1)和558.1 mg·g^(-1).热力学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对铀酰离子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
韩珊珊陈元涛张炜荆永康周昌友王海洋
关键词:水凝胶铀酰离子

相关作者

沈海民
作品数:176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环烷烃 环烷基 金属卟啉 含氟 选择性催化氧化
董育斌
作品数:199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有机配体 催化剂 催化剂用量 异相催化 SUB
佘远斌
作品数:406被引量:547H指数:14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金属卟啉 仿生催化 催化氧化 氧气氧化 卟啉
涂涛
作品数:5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氮杂环卡宾 金属配位聚合物 当量 非均相催化 精细化工品
孙云
作品数:24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量子化学计算 苯并咪唑亚甲基 晶体结构 超氧化物歧化酶 模型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