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91篇“ CT增强“的相关文章
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于阳信县中医医院行螺旋CT增强扫描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造影剂外渗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体质量指数、注射速率、注射部位、造影剂浓度、护理人员注射操作水平、长期化疗史等多方面基础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的高危因素。结果:94例患者共出现18例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为19.1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注射速率、造影剂浓度、护理人员注射操作水平、长期化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注射速率≥3 m L/s、造影剂浓度≥370 mg I/m L、护理人员注射操作水平低、长期化疗为影响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与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注射速率≥3 mL/s、造影剂浓度≥370 mgI/mL、护理人员注射操作水平低、长期化疗有关,需针对以上因素做好针对性干预,避免造影剂外渗。
刘霞
关键词: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护理对策
CT增强长时间延迟扫描在腹膜假黏液瘤PCI评分中的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CT增强长时间延迟扫描在腹膜假黏液瘤(PMP)患者CT腹膜癌指数(CT-PCI)评分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航天中心医院黏液瘤科10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术前CT图像,分别进行门脉期及长时间延迟期CT-PCI评分与术中的PCI评分对照,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使用Kappa系数评价CT-PCI与术中评分的一致性,CT增强扫描,PMP患者13个区CTPCI评分与术中PCI评分的一致性的Kappa值长时间延迟期均高于或等于门脉期;13个区长时间延迟期和门脉期CT-PCI评分与术中评分一致性平均Kappa值分别为(0.669±0.101)和(0.509±0.121),CT-PCI评分与术中PCI评分的一致性长时间延迟期显著高于门脉期。门脉期CT-PCI评分与术中PCI评分的一致性:1区,一致性较差;2、3、4、5、7、8、9、10和12区,一致性中等;0、6和11区,一致性较好。长时间延迟期CT-PCI评分与术中PCI评分的一致性:5、9、10和12区,一致性中等;0、1、2、4、7、8和11区,一致性较好;3区和6区,一致性非常好。门脉期、长时间延迟期的CT-PCI评分与术中PCI评分的一致性的对比,1区和3区差异显著;0、2、4、5、6、7和8区差异中等;9、10、11和12区一致性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CT增强的长时间延迟扫描方式,可有效提高术前CT-PCI评分的准确性。
贾红敏贾红敏卫宏江杨正汉
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
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接受CT增强检查的100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筛查造影剂引发的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将出现急性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31),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条件,按照1∶2的比例选取62例未出现急性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0017例患者中,31例出现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31/10017),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丘疹或瘙痒,大多数为轻度,多发生于注射完成后5 min内。研究组年龄≥60岁、造影剂种类为碘佛醇、有其他药物过敏史、造影剂注射流速≥4.5 mL/s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研究组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造影剂种类、其他药物过敏史及造影剂注射流速为CT增强检查患者出现急性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较低,常见临床表现以轻度皮肤症状为主,临床上通过不同年龄或有无药物过敏史等为患者选择造影剂种类,通过控制造影剂注射流速,或可有效降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傅艳陈长清甘新春
关键词:CT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
基于CT增强扫描联合直方图分析技术对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扫描联合直方图分析技术构建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各个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1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良性结节80例,恶性结节74例;使用MaZda软件分别从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3个期相中勾画病灶最大层面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直方图参数。采用R语言将所有数据以7:3的比例随机抽样划分为训练集(n=108)和测试集(n=46),将组间差异显著的变量依次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训练集模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之后预测测试集每个模型的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值对比后计算测试集各模型的ROC及AUC。结果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平扫模型、动脉期模型、静脉期模型和联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814、0.682、0.630、0.701、0.865;测试集中各个模型的AUC依次为0.722、0.676、0.619、0.655、0.745。结论基于CT增强扫描联合直方图分析技术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效能较高,可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
杨孟忱付毅飞侯丹玮郝跃文刘海洋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直方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效能对比
202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8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疑似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均接受DWI和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值衡量二者单独及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评估二者单独及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效能,并比较宫颈良恶性病变的DWI参数差异。结果:CT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95,P=0.012),DWI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63,P=0.009),联合检查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3,P=0.002)。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大于CT增强扫描和DWI单独检查(P<0.05);三种检查方式特异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恶性病变者的流入率、流出率及表观扩散系数高于宫颈良性病变者,达峰时间低于宫颈良性病变者(P<0.001)。结论:DWI和CT增强扫描联合使用诊断宫颈癌的效能更高,DWI参数在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锡海
关键词:宫颈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CT增强扫描
紫草油联合硫酸镁湿热敷在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中的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紫草油联合硫酸镁湿热敷在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就诊的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患者12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60例,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研究组60例,在使用硫酸镁湿敷前联合紫草油。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4 h、48 h、72 h肿胀程度、疼痛严重程度[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比较2组起效时间、治愈时间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2 h研究组肿胀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2 h研究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起效时间[(0.40±0.12)d]早于对照组[(0.71±0.21)d],治愈时间[(1.69±0.25)d]短于对照组[(2.41±0.38)d],静脉炎发生率(1.7%)低于对照组(11.7%),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草油联合硫酸镁湿热敷在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中应用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轻肿胀程度与疼痛强度,缩短起效时间与治愈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陈毅芳严平楼娟花蒋慧丽
关键词: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硫酸镁紫草油
周围型肺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技术诊断的检出率比较
2025年
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统计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评估多排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不同边缘征象的出现率及其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表1显示多排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高密度点条征和短毛刺征上的差异,表2揭示了两种CT扫描方式在病理结果阳性和阴性诊断中的准确度、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结果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高密度点条征的识别上优于CT平扫(53.57% vs 0%),而短毛刺征在平扫中更易识别(67.86% vs 10.71%)。增强扫描在病理结果阳性领域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92.86%)与特异度(90.00%),明显高于CT平扫的敏感度(69.64%)和特异度(70.00%)。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检测周围型肺癌时较高分辨率CT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特异度,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诊断周围型肺癌病灶,建议在临床中作为优选的影像诊断技术。
吕鹏辉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高分辨率CT增强扫描技术
引导式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配合度及满意度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配合度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3年1月万载县中医院接收的60例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引导式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SAS评分、SDS评分)、配合度、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AS、SD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配合度的73.33%比较,观察组配合度更高,达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总满意度的73.33%比较,观察组总满意度更高,达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23.33%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仅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可改善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心理状况,提升其配合程度,降低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且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较高。
邹宝英高剑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心理护理满意度
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与22G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与22G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影像科2023年1月~2023年12月18327例拟行CT增强扫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9163)和研究组(n=9164)。对照组应用22G留置针,研究组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检查期间,研究组碘对比剂外渗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耗时(6.29±1.45)min、导管费用(1168.40±190.24)元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增强扫描中,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能降低患者发生碘对比剂外渗风险,保障CT扫描安全完成。另外,也能缩短治疗耗时,减少导管费用,预防不良事件,患者的舒适度更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邓雪萍陈优王霞
关键词:CT增强扫描安全性
呼吸训练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探讨与观察呼吸训练用于CT增强扫描患者的效果。方法 90例肺部疾病患者于2021.1-2023.12月在本院行CT增强扫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常规组,各45例。所有患者都实施CT增强扫描,常规组执行常规呼吸训练,训练组执行基于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肌训练的呼吸训练,记录扫描效果与辐射剂量。结果 训练组的图像质量0分、1分、2分、3分分别为40例、4例、1例、0例,对照组分别为23例、10例、8例、4例,训练组相比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训练组的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均较常规组低(P<0.05),训练组的有效剂量相比常规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呼吸训练用于CT增强扫描患者中可提高图像质量,在保证有效剂量的基础上减少辐射剂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徐玉娥
关键词: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缩唇呼吸

相关作者

于韬
作品数:360被引量:768H指数:12
供职机构:辽宁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乳腺癌 MRI
汪令生
作品数:49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
研究主题:碘对比剂 CT增强 对比剂 CT增强扫描 CT增强检查
罗娅红
作品数:400被引量:1,195H指数:15
供职机构:辽宁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乳腺肿瘤 乳腺 MRI
张桂敏
作品数:35被引量:180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介入治疗 CT增强扫描 护理体会 肝癌
张承惠
作品数:36被引量:23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CT增强扫描 CT 肺肿瘤 肺癌 周围型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