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4篇“ 鼻中隔穿孔“的相关文章
-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鼻中隔穿孔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修复手术治疗,试验组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鼻通气功能指标[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容积(NCV)、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DCAN)、鼻气道阻力(NAR)]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后黏膜修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损伤黏膜范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NMCA、NCV高于对照组,DCAN、NA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穿孔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黏膜修复时间、缩小损伤黏膜范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修复鼻黏膜及恢复鼻通气功能。
- 张重琨
- 关键词:鼻内镜微创手术鼻中隔穿孔鼻通气并发症
- 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和鼻内窥镜辅助下双旋转鼻中隔黏膜瓣修补术治疗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鼻中隔穿孔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采用传统手术对对照组进行治疗,采用鼻内窥镜辅助下双旋转鼻中隔黏膜瓣修补术对观察组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损伤黏膜范围、术后黏膜修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修复成功率、I期愈合率、鼻腔通气恢复正常率、术后疼痛、鼻腔通气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损伤黏膜范围、术后黏膜修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9.53±2.14)mm^(2)、(15.73±2.61)d、(4.33±0.87)mL、(27.71±3.61)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6±4.42)mm^(2)、(31.12±5.56)d、(14.49±2.56)mL、(44.18±3.7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I期愈合率、鼻腔通气恢复正常率、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5.24%、97.62%、90.4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78.57%、6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89±0.9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9±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呼气和吸气总阻力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呼气和吸气总阻力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P<0.05)。结论鼻中隔穿孔患者采用双旋转鼻中隔黏膜瓣修补术进行治疗后可提高手术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创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鼻腔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舒适度。
- 张重琨
- 关键词:鼻中隔鼻内窥镜黏膜杯状细胞
- 鼻中隔软骨前移联合鼻底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临床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鼻中隔软骨前移联合鼻底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38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全身麻醉下采用自体鼻中隔软骨前移联合鼻底黏膜瓣修补穿孔。术后1周、4周、8周、12周、半年、1年随访复查,对比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及鼻内镜检查结果,分析手术成功率。结果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及鼻内镜检查评分均显示,该方式手术成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鼻中隔软骨前移联合鼻底黏膜瓣治疗鼻中隔穿孔效果明显,临床取材方便,手术操作简易,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安飞王茂鑫钟翠萍
- 关键词:鼻中隔软骨鼻中隔穿孔手术修补
- 鼻内镜下鼻腔带蒂黏骨膜瓣修复鼻中隔穿孔
- 2023年
- 鼻中隔穿孔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且治疗棘手的疾病之一,主要治疗方式是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但如何选择用于修补的移植瓣膜,目前并无公认的标准,大多取决于外科医生的经验。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以及作者本人的经验体会,就鼻中隔穿孔的相关问题以及几种常见的鼻腔带蒂黏骨膜瓣的选择进行介绍,以期提高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成功率。
- 吴硕简非同
- 关键词:鼻中隔穿孔耳鼻咽喉科黏骨膜瓣鼻内镜下经鼻内镜鼻腔
- 一种鼻中隔穿孔大小测量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鼻中隔穿孔大小测量装置,包括测量机构,所述测量机构的外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测量机构包括把杆,所述把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条,两个所述支条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观测腔,一个所述观...
- 杨利利俞徳顺彭梅君
- 带蒂组织瓣对比颞肌筋膜用于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Meta分析
- 2022年
- 目的:系统评价使用带蒂组织瓣对比使用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带蒂组织瓣或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2002年1月至2022年2月,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实验,合计2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中,使用带蒂组织瓣相比颞肌筋膜,具有更少的复发率和更少的并发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率OR = 0.14,95%CI (0.04, 0.47),P = 0.002;并发症OR = 0.25,95%CI (0.09, 0.66),P = 0.005]。结论:使用带蒂组织瓣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中较使用颞肌筋膜效果明确,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时可优先使用。
- 王春晖
- 关键词:带蒂组织瓣颞肌筋膜鼻中隔穿孔
- 带蒂鼻底黏膜瓣联合自体筛骨垂直板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临床观察
- 2022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带蒂鼻底黏膜瓣联合自体筛骨垂直板修补鼻中隔穿孔的疗效。方法 19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带蒂鼻底黏膜瓣联合筛骨垂直板修补鼻中隔穿孔,并采用纳吸棉对术后创面行填塞止血。结果19例行鼻中隔穿孔修补的患者术后随访1~3个月,17例(89.47%)患者鼻中隔黏膜均愈合良好,穿孔均修补成功,且形态恢复良好,2例(10.52%)患者因术后未能按时随访,未能观察疗效。结论 采用带蒂鼻底黏膜瓣联合自体筛骨垂直板修补鼻中隔穿孔,自体组织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无排异反应,带蒂鼻底黏膜瓣血供好,修补成活率高,疗效可靠。
- 闫娟薛媛安丽拓明祥田青杨红丽
- 一种鼻中隔穿孔修补器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鼻中隔穿孔修补器;其包括夹持臂、钉槽和压板;夹持臂的固定端与压板的固定端铰接;钉槽铰接在压板朝向夹持臂的一侧,压板朝向钉槽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挤压缝合钉的卡钉部,钉槽的槽底对应卡钉...
- 李秦宇杜斌
- 文献传递
- 鼻内镜下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学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对上述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进行归纳,重点介绍不同黏膜瓣的取材策略和转移方法,以便于其临床应用。
- 刘锦峰何晓霖杨继涛王宁宇
- 关键词:鼻中隔穿孔鼻内镜术鼻黏膜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 鼻中隔穿孔的成因和治疗进展
- 2020年
- 鼻中隔穿孔是临床的棘手问题,表现为骨软骨坏死随之覆盖于其上的黏膜软骨膜及黏膜骨膜坏死导致的贯穿两侧鼻腔的穿孔,会引起鼻内上皮结构和鼻功能的损害,进而产生鼻出血、结痂、鼻塞等一系列症状。概述鼻中隔穿孔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以及鼻中隔穿孔近年的治疗进展。
- 党婉文安阳
- 关键词:鼻中隔穿孔鼻中隔病因手术
相关作者
- 张庆泉

- 作品数:401被引量:1,029H指数:15
-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手术 外科手术 鼻内镜下 鼻中隔穿孔
- 张天振

- 作品数:75被引量:286H指数:9
-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
- 研究主题:鼻中隔穿孔 手术治疗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重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外科手术
- 马敬

- 作品数:59被引量:165H指数:8
-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 微波 软骨 鼻内窥镜
- 张华

- 作品数:283被引量:784H指数:13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 研究主题:鼻内镜下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 影像导航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 钟翠萍

- 作品数:56被引量:127H指数:6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 研究主题:鼻中隔穿孔 手术治疗 鼻中隔 鼻内窥镜 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