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既往认为黄韧带骨化在人群中罕见发生,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其发病率逐渐上升,这引起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目的:通过检索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集自1999年以来的有关黄韧带骨化的研究成果,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回顾黄韧带骨化的研究历史,指示重要文献,梳理研究热点,为学者寻找研究方向提供思路。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主,搜索并筛选黄韧带骨化相关论文,使用VOSviewer 1.6.19和CiteSpace 6.2.R6软件对年度发文量、研究国家、机构、被引文献、期刊、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47篇文献,自1999年发文量呈螺旋上升,中国研究较日本起步晚,但是发文量后来居上,北京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北京大学的陈仲强教授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②被引用最多的10篇文献中5篇都与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有关。③去除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综合词频和中介中心性的结果发现,“胸椎脊髓病”“硬膜骨化”“微创手术”“后纵韧带骨化”处于领域研究的核心地位。④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黄韧带骨化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在疾病的研究中占比较大。⑤关键词时间线图及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微创手术”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15年前后,是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也是突现开始时间最晚的关键词,2019年开始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关键词“硬膜骨化”的突现尚未结束。⑥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一直处于研究前沿,微创手术方式的开发和研究、黄韧带骨化继发硬膜骨化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OLF)是导致胸腰椎椎管狭窄的重要病因,以往由胸腰椎黄韧带骨化所致胸腰椎椎管狭窄的病例并不多见。然而,随着中国居民健康意识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的病例越来越多的被发现。黄韧带骨化可合并硬脊膜粘连,因而增加相关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梳理阐明黄韧带骨化的危险因素,对认识此种疾病并拓展新的诊疗思路至关重要,故本文对韧带骨化的高危因素进行综述。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约占全身各部位结核的2%。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临床治疗脊柱结核的根本途径,而手术治疗亦是临床治疗脊柱结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脊柱结核具有难治愈性和易复发性,疗程长达1.5~2年,且经手术治疗后仍有1.3%~25%的复发率。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是一种脊柱韧带异位骨化性疾病,其发病率约占我国人口的3.8%。OLF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容易引起漏诊、误诊及延误治疗,致瘫率极高,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脊柱结核继发OLF国内外罕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脊柱结核融合后畸形继发OLF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采用Delta大通道脊柱内镜治疗的13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55~69岁,平均(62.62±4.01)岁。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在术后1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术前术后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感觉评分(ASIA sense score,ASS)和双下肢运动评分(ASIA motor score,AMS)变化情况。以mJOA评分计算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改善率(recover rate,RR)及优良率,对RR与性别、年龄、术前mJOA评分、影像学分型及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8.46±16.12)min,平均出血量(23.46±7.47)mL,平均住院时间(6.08±0.86)d。术后随访时间为6~35个月,平均(16.77±9.33)个月,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mJOA、ASS、AM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平均RR为(55.69±19.73)%,优良率为69.23%。RR与术前病程呈负相关(P<0.001),与术前mJOA评分呈正相关(P=0.029),与性别、年龄、影像学分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elta大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安全可靠,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势,短期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