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8篇“ 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相关文章
黄土沟壑区土壤含水率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2025年
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浅层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直剪试验,在100、200、300、400 kPa垂直荷载下,测量12个不同土壤含水率(16.12%~32.94%)下黄绵土的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以判定黄土沟壑区土壤抗剪特征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土壤垂直荷载增大,土壤抗剪强度不断增大,但随着土壤含水率持续增大,土壤抗剪强度反而不断减小;②当土壤含水率从16.12%增大到32.94%时,土壤黏聚力整体上呈线性降低趋势,从29.79 kPa降低到18.34 kPa,降幅达38.44%;③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大,土壤内摩擦角整体上呈线性降低趋势,当土壤含水率从16.12%增大到32.94%时,土壤内摩擦角从23.72°降低到19.34°;④黄土沟壑区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剪强度,土壤含水率的增加会降低土壤抗剪强度,同时土壤黏聚力、内摩擦角也会降低,这可能会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增加滑坡风险。
张宝琦刘锋刘震寰耿利强张西宁
关键词:抗剪强度含水率黏聚力内摩擦角土壤黄土高塬沟壑区
黄土沟壑区砚瓦川流域河流氮素季节变化特征
2025年
[目的]确定黄土沟壑区流域地表水水环境状况,探究河流氮素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原因,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沟壑区砚瓦川流域为研究,采集2022年流域水文控制站的日过程河水水样,测定总氮、硝态氮、铵态氮等指标,分析其季节性差异;基于流域把口站水沙数据,初步探讨河流各形态氮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砚瓦川流域河水硝态氮、亚硝态氮、溶解态总氮以及总氮的浓度呈显著季节性差异(p<0.05),颗粒态总氮的季节变异系数最大,为0.58。(2)硝态氮、铵态氮和亚硝态氮全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65 mg/L,0.76 mg/L和0.12 mg/L,峰值分别出现在12月(7.07 mg/L),5月(1.47 mg/L)和12月(0.38 mg/L)。(3)颗粒态总氮的浓度峰值出现在7—8月。硝态氮在溶解态总氮中占比70.74%,是其主要赋存形态,溶解态无机氮为总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占比62%~94%。[结论]2022年砚瓦川河流总氮和硝态氮浓度呈现冬季、夏季低的特征;颗粒态总氮的浓度变化是降雨产生土壤侵蚀输沙导致的,水溶性氮的浓度变化主要是河流流量与氮素增减变化引起的。
杨明月田鹏师润赵广举
关键词:地表水总氮
黄土沟壑区良种沙棘物候观测被引量:2
2024年
结合近几年黄土沟壑区良种沙棘种植繁育技术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引种的良种沙棘进行物候观测,观测良种沙棘在黄土沟壑区的萌动期、展叶期、新梢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通过对比不同品种沙棘的物候特性,分析后续进行沙棘杂交优选的可能性。
赵嘉莹陈娇郝玉东
关键词:沙棘物候黄土高塬
黄土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栽培试验
2024年
为进一步推动黄土沟壑区沙棘产业发展,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在位于黄土沟壑区的庆阳市南小河沟坝地和董志镇地开展了大果沙棘、杂交沙棘和中国沙棘栽培试验,观测分析了3类沙棘在坝地与地的树、地径、冠幅生长量以及百果重和单株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地大果沙棘树、地径、冠幅4年生长量分别比坝地12.24%、30.57%和8.62%;坝地杂交沙棘树、地径、冠幅4年生长量分别比30.26%、77.04%和40.75%;坝地中国沙棘树6.91%,地中国沙棘地径和冠幅分别比坝地7.50%和31.50%;中国沙棘4年生长量比大果沙棘和杂交沙棘大。地大果沙棘百果重较坝地12.57%,坝地杂交沙棘百果重较地略,地中国沙棘百果重较坝地3.62%。地3类沙棘单株产量均较坝地,地大果沙棘、杂交沙棘、中国沙棘单株产量分别较坝地增加205.88%、60.23%、394.12%。大果沙棘在地生长较坝地好,杂交沙棘在坝地生长较地好,中国沙棘在地和坝地生长均较好。
闫晓玲郝莹
关键词:大果沙棘中国沙棘生长量黄土高塬沟壑区
植被恢复下黄土沟壑区的产流机制与模式
2024年
明确流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是构建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对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植被恢复对黄土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的影响,把黄土沟壑区以草地自然恢复为主的董庄沟小流域和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杨家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分析了两条对比小流域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场次洪水过程线及其退水曲线,研究了植被恢复下黄土沟壑区产流模式变化。结果表明:1)随植被覆盖度及其生态水文功能的提升,小流域的产流能力显著减弱,洪水历时延长,地表径流量占比减小,洪峰趋于坦化,尤其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小流域产流过程变化更为显著;2)随着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恢复,洪水径流组分不再是单一的地表超渗径流,而是逐渐转向由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构成,甚至由地表饱和径流和壤中流构成,即黄土沟壑区小流域产流模式有从传统的典型超渗产流逐渐向“浅层蓄满”产流转变;3)黄土沟壑区产流模式的转变,能将广义的降水资源转化为土壤水和壤中流,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有助于增加植被生态用水,促进半干旱植被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穆兴民马雪燕王双银高鹏孙文义赵广举
关键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水文黄土高原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植树造林固碳增汇效益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定量评估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措施的固碳增汇效益,并为全面定量评估水土保持碳汇效益等提供参考依据,以黄土沟壑区杨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和与其毗邻的董庄沟小流域(未治理对比小流域)为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明晰各土地利用类型尤其人工林地的分布状况及面积等,通过野外调查采样,测算杨家沟小流域人工林地与董庄沟小流域天然草地碳储量,并估算潜在碳汇量及其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杨家沟小流域人工林地的碳储量为10516.10 t、碳密度为150.23 t/hm^(2),董庄沟小流域天然草地的碳储量为132.10 t、碳密度为2.28 t/hm^(2);2)杨家沟小流域约70 a来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使碳储量增加约10356.50 t,换算成碳汇量为38008.36 t,碳汇密度约为542.98 t/hm^(2);3)杨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措施的单位面积碳汇效益为1.0万~3.5万元/hm^(2),潜在碳汇价值为68.59万~244.20万元。
曹丹陈峰峰贾易周段彤党小尼李超
关键词:植树造林碳储量黄土高塬沟壑区
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入渗及产流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植被恢复对降雨入渗及产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以黄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域,采用双环入渗试验和坡面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探究植被恢复对坡面水分入渗产流过程及特征的影响。[结果](1)植被恢复显著提土壤入渗特征值与入渗能力,具体表现为人工林地>自然草地>玉米农田。(2)草地较裸地增加降雨量向土壤蓄量的转化,减少地表径流,出现多层壤中流。(3)草地较裸地土壤含水量变化更迅速,径流成分更丰富,产流量更少。(4)裸地降雨强度远大于土地下渗能力时,快速形成地表径流,下渗量较小,自然恢复草地则存在浅层相对不透水层,上下土层入渗能力差异大,形成壤中流。[结论]植被恢复通过改变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而使坡面产流机制发生变化,从多是超渗地表径流转变为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同时出现。
马雪燕穆兴民王双银白云岗牛芳鹏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入渗黄土高原
黄土沟壑区固沟保工程对流域水流路径的影响
2024年
针对黄土原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固沟保工程是显为有效的治理措施。为探究固沟保工程对流域水流路径的影响,本研究以南小河沟流域杨家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固沟保工程下流域土壤的水流路径变化情况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固沟保工程导致自然水流路径增加,产沙主要集中在这些改变后的水流路径上;水流路径突变可能诱发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驱动机制是地下水位抬升,坡脚浸润,土壤抗剪强度降低;固沟保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水流路设置科学合理的排水措施,坚持以控水为核心的的固沟保“拦-蓄-排-固”系统治理措施,才有可能将损失下降的最低。该研究为深化理解固沟保工程与水文连通性的作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赵君朱金仓
关键词:黄土高塬沟壑区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
黄土沟壑区水–碳–粮协同优化的植被恢复机理
2024年
生态服务协同格局形成是半干旱脆弱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特征。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功能变化均存在明显分异过程,从社会–生态视角探索植被恢复对生态服务协同潜力的驱动机理与路径,对半干旱生态恢复建设与生态服务可持续供应具有指导意义。以面–沟谷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开展水–碳–粮协同过程研究,阐明协同格局形成的植被恢复响应过程及社会–生态因素作用机理,通过构建水–碳–粮协同格局形成的机制模型,厘清植被恢复的社会–生态要素互馈机制,揭示基于生态服务协同原理的植被恢复设计对面–沟谷系统水–碳–粮协同供给的潜在影响。研究在统筹调控面–沟谷系统关键社会–生态过程对植被恢复功能演化的作用机制和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方面具有科学支持作用。The formation of synergistic patter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restoration of vulnerable ecosystems in semi-arid areas. There is a clear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i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Explor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potential for ecosystem service synergy from a socio-ecological perspective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suppl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semi-arid areas. Taking the plateau-gully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synergistic processes of water, carbon, and grain at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s, clarifies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response process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synergistic patterns, and by constructing a mechanism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water-carbon-grain synergistic patterns, it clarifies the mutual feedback mechanism of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in vegetation re
梁友嘉刘丽珺
关键词:景观生态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
基于HEC-HMS的黄土沟壑区流域城市化对洪水情势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黄土沟壑区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硬化会影响暴雨水文情势,增大洪水模拟预报难度。为实现对流域城市洪水灾害的预警,基于HEC-HMS水文模型,分别率定砚瓦川流域城市化前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汇流参数,开展极端暴雨洪水情景设计,揭示流域城市化对不同重现期洪水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HEC-HMS降雨-径流模型适用于黄土沟壑区洪水预报,其模拟综合合格率为81.25%,平均Nash效率系数为0.82;流域城市化对重现期短的洪水要素变化影响较大,且洪量变化幅度大于洪峰变化幅度,100 a一遇洪水的洪峰和洪量的增幅分别为4.54%和6.40%,5 a一遇洪水的洪峰和洪量的增幅分别为7.06%和9.49%;各子流域设计洪水对流域城市化的响应分布具有空间差异性,以西北部地响应为最强,其次为南部地,东北部地最弱。
钟芳倩霍艾迪赵志欣陈建杨璐莹王星
关键词:黄土高塬沟壑区

相关作者

闫晓玲
作品数:75被引量:182H指数:8
供职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研究主题:黄土高塬沟壑区 沙棘 黄土高原沟壑区 牧草 引种
王文龙
作品数:192被引量:1,354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堆积体 产沙 黄土高原 黄土区 黄土高塬沟壑区
李怀有
作品数:80被引量:383H指数:11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研究主题:高塬沟壑区 水土保持 黄土高塬沟壑区 果园 黄土沟壑区
刘文兆
作品数:222被引量:3,099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塬区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李垚林
作品数:26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研究主题:黄土高塬沟壑区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沟壑区 高效利用技术 堆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