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篇“ 马华作家“的相关文章
马华作家金枝芒:救亡、本土化与冷战
2024年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冷战研究和身份认同研究的兴起,马华作家金枝芒的文学创作得到新的审视。金枝芒的文学创作经历三个历史阶段,“救亡”“本土化”与“冷战”是其作品中相互交织的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文艺现象,也是文化政治,它们虽然源自马来亚本土文化文学场域,但与区域和全球的历史存在无法避免的互动关系。
张松建
关键词:救亡本土化冷战
繁华落尽是流俗 暗中求明皆众生——评马华作家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
2023年
《流俗地》是黎紫书为马来西亚苍生刻画的一幅“长卷浮世绘”,也是她为那些在现代化进程的罗网中苦苦挣扎和求索的匹夫匹妇谱写的一曲生命悲歌。她以马华各族群所在地的日常生活景观、民间信仰镜像和现代化生存体验为支点,对市井红尘里千回百转的世道人情进行展览和呈现,不仅架构起了一部柳暗花明的生命传奇,还涂抹出了一场回望过去的悲悼仪式。《流俗地》的问世,标志着黎紫书的创作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使其回归自我的“本土诗学”得到了成功实践。在这部小说中,黎紫书以得天独厚的马华在地经验、苦心经营的艺术技巧和孜孜以求的文学创作精神照亮了自己的野生小说王国。
吴昊朱慧珍
关键词:黎紫书民间性生命悲歌回归自我
论“九字辈”在台马华作家的双乡书写与跨境流动——以邓观杰《废墟的故事》为例
2023年
马华在台作家的创作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活跃在台湾地区的“九字辈”马华作家们带着家乡的记忆,在他乡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九字辈”代表作家邓观杰将现代技法融入到双乡写作中,用怪诞、荒谬、狂欢展现对殖民现代性、文化断裂与现代人的困境等问题的思考;他摆脱了传统双乡书写中对历史事实本身的回归,而是在记忆的废墟里展示对语言的解构与重释,并将语言本身变为主题之一,表现出新一代在台马华作家的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意识。
陈学礼黄文凯
关键词:流动性身份认同
马华作家黎紫书《流俗地》的空间叙事被引量:1
2022年
黎紫书是新生代马华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其小说创作多以暴力、死亡、恐怖、黑暗等元素为特征,擅于在阴郁逼仄的空间里尽情描摹世俗人生的百态欲望和生存焦虑。黎紫书长篇新作《流俗地》一反其在《告别的年代》中的后设技巧,回归写实主义创作路径,但在借由空间叙事来传递人情世情的方面显然保持了某种延续性。本文试图从《流俗地》中的多维空间描写入手对小说进行释义,分析黎紫书在空间叙事背后对成长、两性、人性的反思,及其对马华社会华人境遇、伦理观念与族群历史的曲折探索,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流俗地》的价值进行评断。
岳寒飞
关键词:黎紫书空间叙事马华作家
在台马华作家的后遗民书写——以李永平、张贵兴为中心
在台马华作家的创作蕴藉颇丰,李永平与张贵兴作为在台马华作家的翘楚,他们的作品体现出在台马华作家的创作特点,后遗民写作正是其中重要一环。本文认为后遗民写作是一种遗民意识的现代写作。后遗民写作,它既作为特殊的叙事伦理替代了历...
方绍骞
马华作家黄锦树对“东南亚鲁迅”的接受与再生产
2021年
黄锦树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在创作中不断回应文学传统,包括东南亚的鲁迅文学遗产。他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原型,借助“返乡”叙事捕捉马来西亚华人史之“乌有”;1990年创作的《伤逝》和2014年创作的《祝福》,则是对鲁迅两部同名小说的在地重写;《他说他见过鲁迅》则将“鲁迅”作为叙述对象,解构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南洋左翼鲁迅”的刻板印象。黄锦树对“东南亚鲁迅”的接受与再生产,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东南亚华文作家重新与“鲁迅”对话的企图,某种程度上也激活了这一地区丰饶的“鲁迅遗产”。
巫燕妮温明明
关键词:马华作家鲁迅研究
旅台马华作家群与重写台湾文学史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旅台马华作家群"的崛起成为当代台湾文学版图中一支令人瞩目的"外来兵团",他们的文学论述呈现出鲜明特征并逐渐建构起马华文学的新形象。以"旅台马华文学"论述作为审视与重写台湾文学史问题的切入点,能为我们打开重写台湾文学史迷思的新路径。当前学界关于"旅台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史讨论呈现出四种不同视角与观点,这在某种意义上映射、表明了"旅台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之间的互动、对话关系。"台湾文学复系统"理论的提出,有效挑战了僵化的"中心—边缘"观念,进一步打开了台湾文学史书写的宽广视域与多重褶皱。
孔苏颜刘小新
关键词:台湾文学史介入
马华作家陈政欣的“交替复合式”中国书写被引量:1
2021年
陈政欣是一位驰骋马华文坛近50年的老将。从其创作道路和创作倾向来看,"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的张力,始终是陈政欣无法清除也不想抹去的"结"。正因为有了这个"结",才使得他的中国书写是"复合式"的。陈政欣的写作并非是"模式化"的,而是"创造性"的。这种期望超越的"雄心",使得他的中国书写并非是单调的"复合式",而是多姿多彩的"交替复合式"。这位老作家已经用"交替复合式"的中国书写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和审美享受,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他未来的创作充满期待。
许涵
关键词:本土性中国性
坚守与融合--浅谈马华作家鲁白野的文化认同
2021年
自19世纪华人下南洋达到高峰后,一部分华人选择留在马来(西)亚世代繁衍扎根,构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华人社会与文化。华人迁移到马来亚之初,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移植到当地。除了华人移民,来自印度南部的印裔移民也迁移到马来亚,同样将他们的文化移植当地。华人迁移到马来亚后,必须面对当地原来的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并在各种因素如历史背景、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的影响下,与各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冲突与矛盾。经过长时间生活在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之中,马来亚华人在文化认同上也会受到主流文化——马来文化的影响。华人一方面维护自身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外来文化,以适应居住国的风土与文化。这样的文化融合与调适,在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前后更成为华人社会的重要议题。马来亚华人的国家认同、文化身份和语言教育等,都决定了当时马来亚华人的未来。作为20世纪50年代活跃于马来亚文坛的马华作家,鲁白野以跨文化、跨族群和跨语言的文化书写,对马来亚当时的多元文化作出相应的思考与回应,继而对自身的华人文化观作出调适与转化,充分展现了他及当时马来亚华裔文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
何启才
关键词:文化认同
多维度时空图景的建构——马华作家黎紫书小说论
黎紫书是马华文学界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在海外华文文学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她不仅以作品数量之多著称,更因荣膺海内外众多华文文学奖项而羡煞旁人。黎紫书以创作小说见长,其作品中阴郁的风格、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语言为马华文学注入了...
李世鹏
关键词:黎紫书叙事策略

相关作者

邱苑妮
作品数:11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沈从文小说 马华作家 黎紫书 文化意蕴 散文
潘颂汉
作品数:25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百色学院
研究主题:卡尔维诺 王小波小说 马华文学 马华作家 《寒冬夜行人》
朱崇科
作品数:188被引量:36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鲁迅小说 重读 本土 话语 马华文学
金进
作品数:14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拉曼大学
研究主题:小说 小说创作 人道主义 出走 作家
曾维龙
作品数:8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拉曼大学
研究主题:马华文学 副刊 文学场域 《南洋商报》 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