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1篇“ 颈椎失稳“的相关文章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
2025年
背景:颈椎失稳是中青年人群常见骨科疾病,是颈椎病早期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早期诊断颈椎失稳以实施早期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在进行X射线片检查之前,实现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早期筛查。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通过招募广告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科门诊招募155例中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88例非颈椎失稳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调查问卷形式现场采集受试者一般信息、生活工作习惯、不适症状、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信息,并将以上信息作为预测因子,经筛选后,以支持向量机、轻量的梯度提升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分析、自适应提升算法、极致梯度提升分类器6种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模型训练,构建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以曲线下面积为主要评价指标。将预测因子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SHAP方法对预测因子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相关性热力图展现预测因子之间及其与颈椎失稳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结果与结论:①6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选用随机森林模型为最终预测模型,包含年龄、体质量指数、颈围/颈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健康状况量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评分9个预测因子,曲线下面积=0.7254,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早期筛查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的参考工具;②两组受试者的年龄、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健康状况量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测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年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痛目测类比评分、总体健康、体质量指数、生命活力、躯体疼痛、颈�
李靖路广琦庄明辉崔莹俞张镜泽孙馨悦马明明朱立国于杰
关键词:颈椎失稳中青年人群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目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危险因素的报道较多,但存在样本量较少、混杂因素较多等问题,各项研究对同一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文章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颈椎失稳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颈椎失稳有关的文献,以患者结局是否发生颈椎失稳为分组标准,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及患者基本特征、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相关危险因素,使用Stata 14.0软件对结果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16项观察性研究,7项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9项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等及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总体发生率为43.08%。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0.60,95%CI:0.44-0.82,P=0.002)、发病年龄(SMD=-0.52,95%CI:-0.86至-0.18,P=0.003)、病程(SMD=0.58,95%CI:0.14-1.02,P=0.01)、体质量指数(OR=0.74,95%CI:0.63-0.88,P=0.001)、类风湿因子阳性单因素分析亚组(OR=1.33,95%CI:1.02-1.72,P=0.04)、C-反应蛋白(SMD=0.26,95%CI:0.16-0.35,P=0.00)、红细胞沉降率(SMD=0.15,95%CI:0.002-0.29,P=0.047)、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OR=1.73,95%CI:1.19-2.51,P=0.004)、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SMD=0.20,95%CI:0.04-0.37,P=0.02)、外周关节破坏(OR=2.48,95%CI:1.60-3.85,P=0.00)及皮质类固醇(OR=1.91,95%CI:1.54-2.37,P=0.00)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的发生密切相关,女性与皮质类固醇的使用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基于16项观察性研究的临床证据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的总体发生率为43.08%,但各研究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差异较大,其中性别(女性)及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被证实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该研究结果对临床早期识别�
徐铖菡禚汉杰柴旭斌黄勇张博文陈勤郝宇鹏栗林周英杰
关键词:颈椎失稳寰枢椎脱位META分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疾病活动度皮质类固醇
依据MRI影像组学数据构建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24年
背景:既往颈椎失稳相关研究在传统影像学检查下对其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动静力交互作用关系和病理特征变化阐释不明,近年来逐渐兴起的MRI影像组学可为颈椎失稳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招募广告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门诊,纳入18-45岁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非失稳受试者进行颈椎MRI采集,在椎间盘所在的横断面图层,对椎间盘区、关节突区、椎前肌区、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等5个特定感兴趣区域进行手动分割,以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最终进行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的构建,并使用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56例颈椎失稳受试者和55例非失稳受试者,每个感兴趣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各1688个;经过筛选最终获得300组具有特异性的影像组学特征组合,每个感兴趣区域各60组;②初步建立了5个感兴趣区域的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其中关节突区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颈后肌群深层区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于失稳和非失稳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十折交叉验证平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7和0.7033;③椎间盘区的Logistic模型、椎前肌区的LightGBM模型及颈后肌群浅层区的Logistic模型对于失稳和非失稳的分类准确性一般,十折交叉验证平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4,0.6207和0.6442;④证明了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进一步深化了对颈椎失稳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颈椎失稳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来源。
路广琦崔莹李靖俞张镜泽朱立国于杰庄明辉
关键词:颈椎失稳感兴趣区域曲线下面积
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探讨颈椎失稳与经络的关系及治疗
2024年
颈椎失稳是因颈部肌肉失衡以及椎间盘、椎体骨性结构的退变等各种因素导致颈部组织机能出现退变,颈部活动范围异常,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病症“。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骨伤科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核心理论,对于颈椎失稳的认识与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颈项部是诸经的循行要道,颈椎失稳的发生发展与经络密不可分。以“筋出槽,骨错缝”为理论指导,结合经络系统对颈椎失稳进行施治,可有效恢复颈椎的筋骨平衡,降低颈椎病的发病率。
陈俞龙张厚泽孙鹏程姚保琼李秋怡周红海陈龙豪
关键词:颈椎失稳筋出槽骨错缝经络
颈椎失稳的影像组学模型构建及手法干预研究
路广琦
Tinavi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上颈椎失稳的疗效比较
研究背景:上颈椎失稳是由于炎症、创伤、先天性等因素导致的骨骼、关节或韧带异常引起的过度活动,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上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凭借其生物力学性能好、稳定性高、融合率高以及矫正效果佳,目前已成为上颈椎内固定系统的“金标...
李帅
一种医用颈椎失稳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颈椎失稳固定器,包括颈托,所述颈托的顶部设置有两处粘连区域,所述粘连区域上设置有垫块,所述垫块的底部固定有粘连刺面魔术贴,所述粘连刺面魔术贴与颈托通过粘连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的颈托、垫块和粘连...
张永林 梁奕福 陈伟杰 梁春红 梁国斌
手法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明确不同手法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青年颈椎失稳症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0例青年颈椎失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旋提组(60例,脱落3例)和理筋组(60例,脱落5例)。旋提组男25例,女32例;年龄22~44岁,中位数28岁;病程0.17~120个月,中位数22个月;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理筋组男22例,女33例;年龄21~42岁,中位数27岁;病程0.23~180个月,中位数24个月;采用理筋手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隔日1次,共7次。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疗程结束后1年,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复发者纳入复发组,未复发者则纳入未复发组,统计可能影响症状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对经治疗无效的13例(旋提组4例,理筋组9例)不进行随访,99例经治疗有效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03~406 d,中位数359 d,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治疗后VAS、ND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ND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随访的99例患者中,56例(56.57%)复发,43例(43.43%)未复发。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治疗前NDI、每天伏案时长、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长、治疗前前屈位角度位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每天伏案时长[OR=2.447,95%CI(1.255,4.77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长[OR=1.892,95%CI(1.066,3.358)]、治疗前前屈位角度位移[OR=1.246,95%CI(1.045,1.485)]是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旋提手法和理筋手法均能够有效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旋提手法在改善患者颈痛和颈椎功能障碍方面较理筋手法更有优势;每天伏案时长、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长、�
路广琦庄明辉李路广常晓娟朱立国于杰
关键词:手法颈椎失稳症临床疗效复发
神经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在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疼痛中的机制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炎症因子在颈椎失稳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探究退行性颈椎失稳症疼痛产生的机制。方法:将8~10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切除颈椎C5~C6棘突及韧带,用剪刀破坏C5~C6关节囊,构建颈椎失稳模型。对照组大鼠行除颈椎失稳外的假手术。术后14d处死两组大鼠,取颈部背根神经节和椎间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qRT-PCR和ELISA检测感觉神经肽P物质(SP)的表达、神经纤维的分布、NGF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颈部背根神经节中有大量的SP阳性蛋白,椎间盘中有大量的神经纤维分布和神经肽Y(NPY)的表达。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N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失稳过程中,炎症因子通过促进椎间盘组织中NGF的表达,从而引起神经纤维的生成和神经递质的传导,导致痛觉产生。
韩建龙常刚吕晓业左金良王雪
关键词:疼痛颈椎失稳症炎症因子神经生长因子
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颈椎失稳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发生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方法以问卷形式收集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的基本信息、SF-36评分、NDI评分和生活习惯信息。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进行两相邻椎体间的角度位移、水平位移及颈椎曲度的数据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和失稳组进行比较。对受试者的生活习惯与其颈椎曲度、最大椎体角度位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91例中,颈椎失稳50例,C_(3-4)失稳13例、C_(4-5)30例、C_(5-6)7例。失稳组的健康调查简表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机体疼痛、一般健康、情感职能等五个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ND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等数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受试者的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均与其颈椎曲度呈负相关(r<0),与其最大椎体角度位移呈正相关(r>0)。结论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所引起的颈椎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其生理健康乃至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避免长时间、连续性的低头姿势和适当调高电脑屏幕高度,能够有效预防颈椎失稳的发生。
路广琦庄明辉常晓娟朱立国于杰
关键词:颈椎失稳

相关作者

朱立国
作品数:446被引量:3,701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根型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 手法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于杰
作品数:161被引量:2,079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根型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手法治疗
王新军
作品数:59被引量:390H指数:11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膝骨性关节炎 推拿 推拿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谭远超
作品数:166被引量:660H指数:13
供职机构:文登整骨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 内固定器 后路
张军
作品数:498被引量:3,557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研究主题:手法 手法治疗 颈椎病 近红外光谱 侧边抛磨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