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30篇“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文章
扰动流调控内皮细胞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5B和H3K4me3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扰动流是否通过调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5B和表观遗传修饰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方法]通过部分颈动脉结扎术(PCL),利用单细胞数据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扰动流作用下野生型小鼠颈动脉内皮细胞组蛋白甲基化水平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表达变化;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暴露于扰动流诱导的内皮细胞KDM5B和H3K4me3的表达;利用普通转录组测序分析KDM5B敲降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内皮细胞成环实验验证KDM5B对血管生成的影响;PCL结合高脂饲料喂食2周构建颈动脉斑块模型分析KDM5B敲降对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大量H3K4me3甲基化修饰。扰动流使内皮细胞H3K4me3水平下降(P<0.01),并上调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5B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制KDM5B活性或敲降KDM5B表达后可以提高内皮细胞H3K4me3水平(P<0.05)。与Con313对照组相比,KDM5B敲降可以抑制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并使ApoE^(-/-)小鼠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41.45%(Con313对照组:42.17%±1.90%,shKDM5B敲降组:24.69%±1.60%,P<0.01)。[结论]血液扰动流通过促进KDM5B表达,降低H3K4me3修饰,促进血管生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靶向KDM5B-H3K4me3轴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候选治疗靶点。
吴丽丽沈宇
关键词:内皮细胞颈动脉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南省脑科医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167例患者,并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内中膜(IMT)正常组51例、IMT增厚组51例、颈动脉斑块组65例,记录并用One-Way ANOVA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这些影响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斑块组收缩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IMT增厚组和正常组(P<0.05);斑块组的白蛋白低于IMT增厚组和正常组(P<0.05);斑块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IMT增厚组和正常组(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逐步回归分析,发现FIB、HCY、LDL-C、TG为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ROC曲线显示,TG和LDL-C对颈动脉斑块形成预测价值最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95%CI0.653~0.814)和0.713(95%CI0.634~0.792)。结论FIB、HCY、LDL-C、TG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TG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最大。
黄丽涓陈小玮陈湘粤刘友员
关键词:脑卒中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形成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这些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提高公众对颈动脉斑块的认识,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省脑科医院接受颈动脉...
黄丽涓陈小玮陈湘粤刘友员
关键词:脑卒中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独立危险因素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更好发,且年龄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水平增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2.715,P<0.001)。结论血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薛孟馨张会王彩娥张翔宇刘扬杨鹿奎王亚军李桂芳张雅君薛孟周郭平平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同型半胱氨酸
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4-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区常住居民,采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社区、乡镇人群筛查量表》收集基本信息、脑卒中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资料,依据《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判定脑卒中高危人群;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25 666人,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8 459人,其中男性3 362人,女性5 097人,男女比为0.66︰1;年龄M (QR)为66.00(11.0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检出颈动脉斑块4 305例,检出率为50.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OR=1.052,95%CI:1.043~1.061)、有脑卒中家族史(OR=1.297,95%CI:1.103~1.526)、高血压(OR=1.245,95%CI:1.025~1.512)、糖尿病(OR=1.439,95%CI:1.241~1.669)与男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较高有关;年龄增长(OR=1.058,95%CI:1.051~1.066)、不运动(OR=1.138,95%CI:1.001~1.294)、有脑卒中家族史(OR=1.201,95%CI:1.062~1.357)、明显超重或肥胖(OR=1.269,95%CI:1.127~1.430)、高血压(OR=1.169,95%CI:1.003~1.362)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较高有关。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脑卒中家族史、运动、明显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且存在性别差异。
沈芳芳吕家顺胡伟杭燕雯
关键词:脑卒中颈动脉斑块高危人群影响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43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43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组330例,无颈动脉斑块组102例,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6.39%。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白细胞计数、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白细胞计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白细胞计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白细胞计数越多,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越高。
赵智芳邓菲菲刘顺芳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白细胞计数年龄
老年肺癌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危险因素
2024年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62例老年肺部肿物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入院时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所有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肺癌组与肺良性疾病组,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不稳定斑块形成率。再将肺癌患者按照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斑块是否稳定将有斑块的肺癌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肺癌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不稳定斑块形成率均与肺良性疾病患者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癌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龄、男性、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高有关(P<0.05),肺癌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吸烟、饮酒、LDL-C水平高、病理类型为非腺癌、病理分期>Ⅰ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LDL-C水平高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水平高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良恶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无关。肺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67岁、LDL-C水平升高有关。LDL-C水平升高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病理类型及分期可能影响老年肺癌患者斑块稳定性。
任帅徐海涛王玉波张连国刘建伟解桢张庆广刘洪建
关键词:肺肿瘤颈动脉
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的高血压患者465例,其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326例(斑块组),无颈动脉斑块形成139例(对照组),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计算SII、SIRI、AIS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评价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斑块组SII、SIRI、AISI分别为450.72(283.76,769.99)、71(50,110)、160.64(91.58,272.53),对照组分别为319.81(233.65,406.69)、45(35,59)、110.48(73.78,141.49),斑块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因素后,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存在关联性,OR(95%CI)分别为1.004(1.003~1.006)、1.035(1.024~1.047)、1.010(1.006~1.01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SIRI和AISI预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95%CI)分别为0.685(0.637~0.733)、0.752(0.707~0.797)、0.680(0.631~0.728)。结论:SII、SIRI、AISI可能有助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
陈云刘璐瑶刘新灿成丽王飞赵瑞霞兰真真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
基于颈动脉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2024年
目的:基于颈动脉超声评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江苏省海滨康复医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43例)和无斑块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情况、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血压及昼夜节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有糖尿病史比例、有冠心病史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和Crouse积分均大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大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昼夜节律小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冠心病史、IMT、Crouse积分、脉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较好地评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且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高脉压等多因素有关。
何丹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超声颈动脉斑块血压昼夜节律脉压
FAR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孙庆

相关作者

于晓雯
作品数:14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老年人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临床生化指标 膀胱癌 并发症
田作军
作品数:66被引量:308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颈动脉斑块 多发性硬化 高血压 脑梗死 常见危险因素
拓西平
作品数:154被引量:623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老年人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糖尿病 老年
廖海星
作品数:47被引量:147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颈动脉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 超声 肾血管性高血压
由天辉
作品数:83被引量:699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东药科大学
研究主题:高血压 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形成 高血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