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97篇“ 静脉麻醉药物“的相关文章
- 静脉麻醉药物对消化系统肿瘤潜在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 2023年
- 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是影响国人健康的重要系统性疾病。目前手术仍然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静脉麻醉药物是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的药物,其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下游分子、非编码RNA的表达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发挥抗癌作用。此外,静脉麻醉药物也可与抗肿瘤药物发挥协同作用。未来还需要更多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以为指导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中麻醉剂的选择提供依据。
- 高洁高洁刘俊丽杨娜张静张静
-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静脉麻醉药物抗癌
- 静脉麻醉药物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 2022年
- 探讨静脉麻醉药物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esketamine复合罗哌卡因组(A组)和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30例。麻醉前15min,两组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A组切皮前给予esketamine 0.1mg/kg,术中追加esketamine 0.1mg/kg/h。B组行常规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采用QoR-40量表评价患者术前1d,术后3d和术后1个月的恢复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后5min、切皮前和术后24h检测血浆IL-6浓度。术后4、8、12、24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h补救镇痛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1d比较,术后3d A组 QoR-40量表评分明显降低。与麻醉诱导后5min比较,进腹时、术后24h A组和B组血浆IL-6浓度均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A组术后3d、1个月时QoR-40量表评分明显增高,气腹时、术后24h血浆IL-6浓度均明显降低,术后4、8、12、24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h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减少。结论 静脉麻醉药物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围术期手术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 曹坤鹏张庆梅熊敏汪家鹏夏晓琼
- 关键词: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后疼痛
-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对全麻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组合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择期非心脏手术且不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56名,采用完全...
- 张茂
- 关键词:静脉麻醉药物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
- 文献传递
- 硬膜外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开胸手术降低静脉麻醉药物使用及提高麻醉效果的价值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降低麻醉药物使用量和提高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开胸手术的100例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观察组(A组)采用硬膜外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1(B组)实施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2(C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观察三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三组患者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丙泊酚使用量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B组和A组,B组和C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于A组;三组患者麻醉前应激指标无差别,手术后2h,三组患者皮质醇、IL-6、TNF-α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B组和A组;三组患者术后4h和术后12h的VAS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B组和A组,三组患者术后Ramsay得分无差别;三组患者麻醉满意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组、B组和C组。结论: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降低麻醉药物使用量,提高麻醉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任映梅杨小林章婷婷曹苏
- 关键词: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开胸麻醉药
- 电针穴位刺激对静脉麻醉药物剂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刺激对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静脉麻醉药物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18~59岁,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组(C组)、电针刺激EA1组、电针刺激EA2 3组,每组20例。3组均行全凭静脉麻醉; EA1组术前1 d,EA2组术前1 d、术前30 min行电针刺激,穴取中脘及右侧天枢、内关、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持续30 min。记录患者入室(Ta)、术中腹腔冲洗后(Tb)、术毕(Tc)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指脉氧饱和度(Sp O_2),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术后睁眼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量。结果各组不同时点MAP、HR、SpO_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C组、EA1组比较,EA2组瑞芬太尼的用量减少(P <0. 05)。结论电针穴位刺激具有时效性,术前30 min电针刺激可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但对其他药物用量无明显影响。
- 王天渊孟尽海麦思聪
- 关键词:电针麻醉药物
- 不同静脉麻醉药物组合在老年患者无痛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研究
- 【目的】 比较单纯使用丙泊酚、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以及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行消化内镜诊疗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出老年患者内镜诊疗麻醉与镇痛药物联合使用的优化方案。...
- 殷爽
- 关键词:无痛消化内镜舒芬太尼氯胺酮丙泊酚
- 两种静脉麻醉药物配伍的安全窗比较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行静脉全身麻醉(全麻)时的安全窗。方法选择拟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无痛宫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丙泊酚复合地佐辛组(PD组),每组40例。测定每组抑制体动及抑制呼吸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同组内两EC50间的差值视为安全窗,统计比较两组安全窗的宽度,并记录患者术前基础(T0)、血药浓度达稳定(T1)、切皮(T2)、切皮后5 min(T3)、术毕拔管(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 PD组安全窗宽度明显高于PF组(P<0.05)。PD组T1~3时刻的MAP及HR明显高于PF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行静脉全身麻醉时,在抑制呼吸和体动反应间的安全窗更宽,安全性优于芬太尼。
- 郭瑞王立勋何婉雯张康聪
- 关键词:地佐辛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全麻
- 离子通道参与静脉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静脉麻醉药因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无蓄积作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重症监护镇静。在麻醉药物研究中,针对全身麻醉及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日益增加,这不仅加快了静脉麻醉的发展,同时对优化静脉麻醉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临床麻醉中静脉麻醉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理论依据。目前静脉麻醉药产生麻醉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多项研究报道离子通道是静脉麻醉药的重要作用靶点。综述与静脉麻醉药作用相关的离子通道机制的研究进展。
- 钟琦陈向东
- 关键词:静脉麻醉药离子通道麻醉机制
- 近10年全球新型静脉麻醉药物临床研发动态被引量:7
- 2017年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微创手术和无痛检查需求量逐渐攀升,在手术和检查中对麻醉药品的需求量也呈快速增长。基于环保和手术室废气排放设施的硬件考虑,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增幅远大于吸入性麻醉药物。静脉麻醉新药的研发也已成为各大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竞争的重点。综述近10年全球新型静脉麻醉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为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 王斌刘进
- 关键词:静脉麻醉药物新药批准
- 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在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其损伤机制主要包括氧自由基的释放、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白细胞的作用和微循环障碍。研究报道指出,常用的静脉麻醉类药物如镇静催眠类、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物自身的抗氧化作用、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等。本文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及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常用的静脉麻醉类药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指导。
- 周晓奇原大江王利利
- 关键词:麻醉药物镇静催眠药
相关作者
- 薛庆生

- 作品数:190被引量:967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丙泊酚 麻醉 异丙酚 切口痛 疼痛
- 于布为

- 作品数:572被引量:3,908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麻醉 丙泊酚 麻醉学科 异丙酚 全身麻醉
- 张兴安

- 作品数:151被引量:1,279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异丙酚 瑞芬太尼
- 李军

- 作品数:213被引量:937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手术 医院船 维库溴铵 罗库溴铵
- 施冲

- 作品数:113被引量:926H指数:15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靶控输注 脑功能区 唤醒麻醉 瑞芬太尼 右美托咪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