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07篇“ 门静脉左支“的相关文章
巨大肝细胞癌(CNLC Ⅲa期)伴门静脉癌栓(Vp3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治疗可显著降低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术后复发率,特别是对于伴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探索HCC新辅助治疗方案。笔者报告1例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HCC患者诊疗经过,以期为HCC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的HCC (CNLCⅢa期)伴门静脉癌栓(Vp3型)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61岁。CT提示“肝叶(12.4 cm×7.9 cm×6.6 cm)、肝右叶(11.5 cm×9.8 cm×9.5 cm)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HCC伴门静脉癌栓形成”。入院诊断为HCC (CNLCⅢa期)伴门静脉癌栓(Vp3型),并经MDT讨论考虑行新辅助治疗。具体方案为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FOLFOX4)联合仑伐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经治疗瘤体明显缩小,甲胎蛋白转阴,可行手术切除,但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治疗。随后采用仑伐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5个月余,患者叶病灶及癌栓完全缓解,右叶病灶疾病进展,目前为CNLCⅡa期/BCLC B期。完善术前评估,患者行半肝切除术+肝右叶部分切除术+门静脉取栓术,术后以仑伐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辅助治疗,随访至今,共13个月,仍无瘤生存。结论:对于伴有门静脉癌栓等高危复发因素的可切除HCC患者,HAIC-FOLFOX4联合仑伐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白亮亮谭凯贺小军刘冠窦港杜锡林
关键词:化学疗法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1例报告被引量:2
2021年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2位,目前针对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仍然是外科手术切除。但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导致患者就诊时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并且由于肝功能异常、并发症以及患者意愿,能够行使手术切除或者肝移植的患者仅占20%[1]。单一诊疗方法存在疗效差、患者生存期短、生活质量低等缺点,随着综合治疗的理念逐步兴起,使得肝癌治疗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本院收治了1例肝癌Ⅲa期的患者,经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讨论后,采取了以手术为主,介入治疗及靶向药物为辅的综合治疗,现将其诊疗经过进行总结。
杨季红陈国想周茉赵继森王元周元龙
关键词:门静脉癌栓综合疗法
门静脉矢状部与静脉导管的夹角及静脉导管直径对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门静脉矢状部与静脉导管的夹角(angle between sagittal part of left portal vein and ductus venosus,AsLPVDV)及静脉导管直径(diameter of ductus venous,DDV)对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要UVC的80例新生儿。根据UVC结果分为成功组(脐导管一次或多次送管后通过静脉导管,n=76)与失败组(脐导管未能通过静脉导管,n=4);一次性成功组(脐导管送管一次性通过静脉导管,n=43)和非一次性成功组(脐导管多次送管后通过静脉导管或脐导管未能通过静脉导管,n=37)。UVC前床旁超声测量AsLPVDV、DDV,置管受阻者应用实时超声监测下按压腹部、右侧卧位引导置管。观察UVC成功率和比较不同组间AsLPVDV、DDV的差异。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sLPVDV和DDV预测UVC一次性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80例新生儿UVC成功率为95%(76/80),其中一次性成功率为53.8%(43/80)。UVC成功组AsLPVDV和DDV均大于失败组[(142.2±8.3)°与(133.6±3.2)°、(3.0±0.4)与(1.8±0.4)mm,t值分别为6.284和2.064,P值均<0.05],一次性成功组的AsLPVDV和DDV均大于非一次性成功组[(147.5±6.2)°与(135.2±4.7)°、(3.1±0.3)与(2.8±0.6)mm,t值分别为9.956和2.939,P值均<0.05]。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AsLPVDV和DDV评估UVC一次性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4(95%CI:0.869~0.983)和0.811(95%CI:0.708~0.890),最佳界值分别为140.4°和2.9 mm,灵敏度分别为93.0%和90.7%,特异度分别为91.9%和64.9%。结论:UVC成功与AsLPVDV和DDV有关。AsLPVDV对预测UVC一次性成功具有较高的价值。
陈冠初姚亚鹏马斌马斌殷婷婷唐建明唐建明
关键词:脐静脉导管导管插入术门静脉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人行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的护理
2020年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人行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收治的6例行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总结病人的临床护理并总结护理效果。[结果]纳入研究的6例病人,手术效果达到预期,术中失血量(683.7±75.6)mL,住院时间(16.4±3.6)d,随访结果显示:病人术后3个月凝血功能正常,未见消化道再出血等不良情况,腹部B超结果提示肠系膜-门静脉吻合血管血流通畅,整体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效果确切,辅以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病人的康复进程并降低术后并发症。
陈爱冬
关键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围术期护理
不同方式门静脉分流术用于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门静脉分流术在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EPH-PVT)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EPH-PVT患儿6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A组32例,B组28例。其中A组行移植门静脉系统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分流术(iPV-LPV),B组行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分流术(CV-LPV)。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指标,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6周检测两组患者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量的变化,并于术前、术后6周采血测定血清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74.32±43.65) min、(46.24±5.19) h、(8.64±1.15) d,均小于B组的(207.15±53.76) min、(49.25±6.42) h、(9.42±1.38) h(P<0.05)。A组术后2周、6周的肝动脉血流量分别为(524.31±68.27) mL/min、(536.57±73.15) mL/min,高于B组的(458.82±71.38) mL/min、(462.43±79.61) mL/min,且A组术后2周、6周的门静脉血流量分别为(1108.32±116.25) mL/min、(1115.31±109.75) mL/min,低于B组的(1221.63±107.04) mL/min、(1208.18±105.42)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周血清蛋白S、蛋白C水平分别为(2.48±0.13)μg/mL、(5.12±0.63)μg/mL,均高于B组的(2.36±0.17)μg/mL、(4.68±0.59)μg/mL(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与B组的14.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V-LPV术相比,iPV-LPV术能促进患儿术后身体机能恢复,进一步改善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量,从而上调血清蛋白S、蛋白C水平,手术安全性高。
吕忠俊李付奎时明涛李红晓
关键词:血流量肝动脉并发症
64-MSCT重建肝门静脉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64-MSCT重建肝门静脉,观测肝内门静脉的形态特征和分分布规律,以及半肝的分叶分段,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100例无肝脏疾病的成人64-MS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数据,重建肝门静脉,观察肝门静脉的形态结构,测量其主干及主要分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横部的长和中点内径分别为(29.50±6.51) mm、(7.70±1.55)mm,矢状部的长度和中点内径分别为(18.74±4.22)mm、(6.98±1.41)mm;角部角度为(118.16±13.73)°。外叶上段长为(36.31±16.87)mm,其1/2处的内径为(2.93±0.87)mm;外叶下段长(28.46±13.56)mm,其1/2处的内径为(3.21±0.87)mm。内叶形态变化较大。结论:肝内门静脉主干的长度、内径和角部的角度变动范围较大,除供应半肝外,还可发出分至右前叶。其分分布直接影响到半肝分叶分段,具体定界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张慧周庭永吕发金刘晖
关键词:肝门静脉
门静脉分型的数字化研究及编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肝门静脉新的分型和研究方法,为肝数字解剖研究提供数据和参考。方法应用Hisense CAS对110例国人上腹部增强CT数据进行肝血管三维重建,准确显示肝门静脉的三维图像。分析肝门静脉的形态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编码并统计分析。结果根据门静脉走行特点可分为6型:Ⅰ型61例(55.45%),Ⅱ型29例(26.36%),Ⅲ型13例(11.82%),Ⅳ型4例(3.64%),Ⅴ型2例(1.82%),Ⅵ型1例(0.91%)。结论 Hisense CAS能够准确地显示肝门静脉三维影像,方便进行肝内管道观察,为肝门静脉分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针对较大数据的观测,用编码的方法非常方便统计分析。
刘珂薄开蕊赵睿苑航刘琳周显军周显军
关键词:肝门静脉
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体分流中架位置对远期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分流道内架位置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门静脉TIPS术治疗的527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架是否进入门静脉主干分为门静脉组(n=318)和门静脉主干组(n=209),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分流道血流动力学、架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等。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年门静脉组分流道流速及流量参数均显著高于门静脉主干组(P<0.05)。1年随访期间门静脉组、门静脉主干组分流道功能异常率分别为1.26%(4/318)、5.74%(12/209)(P=0.003),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0.31%(1/318)、4.31%(9/209)(P=0.001),再出血率分别为0.94%(3/318)、2.87%(6/209)(P=0.095)。结论 TIPS术中穿刺门静脉并将架留植内,能获得较低的分流道功能异常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苗同国褚建国黄鹤刘玉强
关键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门静脉左支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行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的护理被引量:1
2017年
对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采用髂动脉行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搭桥转流术(Meso-Rex转流术)。术前做好出血评估及抗凝护理、改善营养及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加强引流管护理,予以营养持、出院指导及随访等。结果患者手术顺利,于术后第15天病情好转出院,3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异常。提出髂动脉作为分流血管安全可行,围术期全方位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高静王理瑛
关键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髂动脉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与右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与右癌栓患者行根治术后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26例的随访,所有患者均已行肝切除术。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29~67岁;其中门静脉癌栓患者11例;门静脉癌栓患者15例。比较两组组患者肝切除术后至复发时间(TTR)及总生存期(OS)。结果门静脉癌栓患者无瘤生存期最短为3.6个月,最长为18.5个月;门静脉癌栓患者无瘤生存期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15个月。门静脉癌栓患者总生存期最短为3.6个月,最长为18.5个月;门静脉癌栓患者总生存期最短为4.6个月,最长为20个月。门静脉癌栓与右癌栓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根治术后至复发时间及总生存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门静脉癌栓与右癌栓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根治术后至复发时间及总生存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朱海涛孙诚谊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预后

相关作者

刘树立
作品数:187被引量:852H指数:14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腹腔镜 小儿 治疗小儿 胆道闭锁 儿童
李龙
作品数:727被引量:2,819H指数:21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腹腔镜 小儿 儿童 胆道闭锁 治疗小儿
黄鹤
作品数:48被引量:218H指数:8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分流术 TIPS 颈静脉 门静脉高压症 放射摄影术
张金山
作品数:130被引量:411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儿童 腹腔镜 门静脉 REX 小儿
吕发金
作品数:707被引量:3,573H指数:2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