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403篇“ 酶活性分析“的相关文章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物群落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活性分析
2024年
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Bunge)Maxim.〕、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Pall.)Maxim.〕、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 Ledeb.)、针茅(Stipa capillata Linn.)群落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活性进行比较,并对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活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4种植物群落土壤中,红砂群落的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活性最高,针茅群落的土壤全磷含量最高,猫头刺群落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霸王群落的土壤脲、淀粉、纤维素和碱性磷酸活性最强。总体来看,4种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指标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4种植物群落的土壤脲、过氧化氢、蔗糖和碱性磷酸活性以及霸王、红砂和针茅群落的土壤淀粉活性也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活性多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第1和第2轴分别能够解释民勤荒漠区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活性关系的61.01%和18.63%,并且,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速效钾含量、pH值和含水量对土壤活性的影响较大;蒙特卡罗检验结果显示土壤铵态氮含量、pH值、总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量对土壤活性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31.6%、12.7%、11.8%和11.6%,且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甘肃民勤荒漠区4种植物群落总体表现为红砂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最好,霸王群落的土壤活性最强,并且,土壤越深,指标数值越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H值和含水量对该区域4种植物群落土壤活性的影响较大。
王瑛瑛汤萃文贺媛真田童童苏艳斌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植物群落民勤荒漠区
猪圆环病毒3型Re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
2024年
Rep蛋白对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的复制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PCV3 Rep蛋白的核酸内切活性、ATPase活性和解旋活性,作者使用镍亲和层析法纯化相应的重组蛋白,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Rep蛋白活性的测定方法,并探究Rep蛋白关键活性位点。结果表明,Rep蛋白在体外具有核酸内切活性、ATPase活性和解旋活性。当蛋白浓度为1.6μmol·L^(-1),Mg^(2+)浓度为1.0 mmol·L^(-1),37℃反应75 min时其ATPase活性达到最佳。当蛋白浓度为7μmol·L^(-1),Mg^(2+)浓度为12.5 mmol·L^(-1),37℃反应60 min时其解旋活性达到最佳。Y89为Rep蛋白核酸内切活性的关键位点,K173、D210、N250为ATPase活性和解旋活性的关键位点。本研究建立了PCV3 Rep蛋白活性分析的方法,初步揭示了该蛋白的主要功能位点,为Rep蛋白的功能研究以及基于Rep蛋白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韩阳关帅印李振周赛赛袁红根宋云峰
关键词:REP蛋白ATPASE活性
毛足棒角蝗对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和苦参碱的敏感性监测及解毒活性分析
2024年
为明确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和苦参碱的药物敏感性现状及代谢抗性机制。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四子王旗、锡林浩特、正镶白旗、扎鲁特旗和新巴尔虎左旗蝗虫高发地区毛足棒角蝗3龄蝗蝻对3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检测了不同田间种群毛足棒角蝗体内羧酸酯(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多功能氧化(Multifunctional oxidase, MFO)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CYP450)的活性,并分析了毛足棒角蝗的抗性水平与不同解毒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毛足棒角蝗5个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明显降低,3龄蝗蝻的抗性倍数依次为5.91倍、5.28倍、4.69倍、3.18倍和4.06倍;四子王旗、正镶白旗和扎鲁特旗种群对苦参碱敏感性变化明显,5个毛足棒角蝗种群对印楝素敏感性无明显变化。不同田间种群的解毒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其中CarE、GST和CYP450活性与敏感种群差异显著,MFO活性升高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毛足棒角蝗体内的GST、CYP450活性对印楝素和苦参碱抗性水平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533和0.891、0.845;CarE、GST活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8和0.842,CYP450活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4。通径分析表明,GST、CYP450活性对印楝素和苦参碱抗性起正向效应,CarE、MFO起间接效应;CarE、GST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呈现正向效应,发挥直接作用,CYP450则发挥间接作用。毛足棒角蝗的解毒与抗药性水平关系密切,多种解毒协同发挥作用可降低杀虫剂的毒力,在抗性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为草原蝗虫治理科学选用杀虫剂、提高防治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高海燕杨旭兵闫锋孙彦楠韩海斌高书晶
关键词:解毒酶活性通径分析
山羊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的原核表达及其活性分析
2024年
为了研究山羊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gcGAS)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构建含gcGAS基因的pET28a-gcGAS原核表达载体,在Rosetta(DE3)表达菌中进行表达,经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gcGAS蛋白,并测定其活性。结果显示,在优化表达条件下,实现了重组gcGAS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其能以ATP和GTP为底物合成了第二信使分子2′3′-c GAMP。结论:原核表达的可溶性重组gcGAS蛋白具有生物催化活性,这为后续gcGAS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韦雨松张艳田慧慧翟军军陈国华房永祥景志忠屈雷米晓云何小兵
关键词:原核表达蛋白纯化酶活性
三叶崖爬藤查耳酮异构基因克隆与外源诱导表达及活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克隆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查耳酮异构(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探究CHI基因对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分析三叶崖爬藤转录组,获得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幼叶及吲哚-3-乙酸(3-indoleacetic acid,IA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YE)等诱导条件下CHI基因的表达量,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和CHI活性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全长为1096 bp(GenBank序号:OQ588006),含有1个长为71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7个氨基酸。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分子式为C1148H1819N285O348S5,等电点(PI)为5.28,相对分子质量为25340,编码的氨基酸全都在膜外,不具跨膜结构,也不存在信号肽。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呈明显的倒置三明治状折叠结构,属于Chalcone-3超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序列与葡萄科植物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在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和幼叶等不同组织中均表达。诱导分析结果表明,5种外源诱导物质均提高了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ABA诱导后CHI基因表达水平在72 h达到最高,其余诱导处理CHI基因表达量均在96 h达到最高,CHI活性均在96 h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与CHI基因表达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CHI活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 2=0.453)。结论成功克隆了三叶崖爬藤CHI基因,该基因在三叶崖爬藤各组织中均表达。IAA、MeJA、ABA、SA和YE均促进CHI基因表达及活性的上升,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
郦露群龚一富宋奕珩高孟雪王何瑜
关键词:黄酮克隆酶活性
小麦后熟期间淀粉特性变化及淀粉合成关键活性分析
邢金金
日本落叶松内源GUS基因鉴定及其活性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内源β-葡糖苷酸(GUS)基因及其活性,分析GUS作为报告基因的可靠性。[方法]利用pCAMBIA1301载体上的GUS基因序列在日本落叶松参考基因组中进行比对,鉴定并克隆出日本落叶松GUS(LaGUS)基因。在NCBI利用blastp查找其他物种中LaGUS的同源序列并构建进化树。利用已有的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aGUS基因在日本落叶松中的表达模式。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以X-gluc作为GUS反应底物,检测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内源GUS的活性。[结果]在日本落叶松中鉴定到一个LaGUS基因,CDS长3435 bp,编码1144个氨基酸。25种植物中具有与LaGUS基因相似的序列。LaGUS基因的表达量在活动期高于休眠期,在体胚苗中高于在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胎中。组织化学染色表明,日本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和体胚苗在室温下染色6 d时均观察到蓝色,但体胚苗的染色程度高于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胎。[结论]日本落叶松具有内源GUS活性,在基因工程中利用GUS作为报告基因可能存在一定干扰。
叶查龙张陈谊杨玲孙晓梅李万峰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
PCV3 Rep蛋白的活性分析及细胞互作蛋白的筛选
韩阳
卵形鲳鲹性腺全转录组和SOX基因家族及HSD17B1活性分析
陈荣华
广西小花老鼠簕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促生、防病、产活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广西小花老鼠簕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促生、防病、产活性,为小花老鼠簕种群恢复及筛选可利用菌种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对小花老鼠簕根、茎、叶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对菌株的16S rRNA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经EzBioCloud比对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功能培养基对菌株的促生[溶磷、固氮、产吲哚乙酸(IAA)和分泌铁载体]、防病(香蕉枯萎病)及产(蛋白、淀粉和纤维素)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小花老鼠簕根、茎、叶及根际土壤共筛选获得细菌159株,根据菌落形态及16S rRNA测序结果排除重复后为65株,隶属于8目7科14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占分离菌株的64.62%,同时发现1株潜在新种(Gxun-T66),与已发现菌株相似性仅为98.49%;植物促生防病活性结果显示,溶磷菌株34株、固氮菌株31株、产IAA菌株20株、分泌铁载体菌株17株,其中北澳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territorii)Gxun-T33的溶磷和分泌铁载体能力最强;29株对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Gxun-T25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69.67%;产活性结果显示,产蛋白菌株56株,产淀粉49株,产纤维素48株,同时产3种活性的菌株有34株,占分离菌株的52.31%。【结论】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富含微生物资源且具备促生、防病及产活性,同时发现1株潜在新种。
殷豆豆黄宏智宋超东刘睿梁颖陆君铭谢俊杰阎冰申乃坤张红岩
关键词:可培养细菌促生拮抗菌

相关作者

李祥瑞
作品数:444被引量:1,49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主题:捻转血矛线虫 柔嫩艾美耳球虫 麦长管蚜 克隆 原核表达
徐立新
作品数:167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研究主题:捻转血矛线虫 旋毛虫 免疫保护效果 山羊 原核表达
宋小凯
作品数:136被引量:10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研究主题:捻转血矛线虫 旋毛虫 免疫保护效果 亚单位疫苗 巨型艾美耳球虫
严若峰
作品数:180被引量:23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研究主题:捻转血矛线虫 旋毛虫 免疫保护效果 原核表达 山羊
刘艳红
作品数:137被引量:436H指数:11
供职机构:红河学院
研究主题:草果 重金属 水稻 QTL定位 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