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88 篇“ 郊区化 “的相关文章
迁移视角下移动办公人群职住空间的郊区化 特征探究——一个ICT对郊区化 影响的大数据实证 2024年 信通技术影响下的郊区化 现象和格局演变一直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热点话题。移动办公作为信通技术衍生出的新型办公生产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个体职住空间选择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从而为解析城市郊区化 现象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时序手机信令大数据,构建2019—2021年、2021—2023年武汉市高频移动办公人群和非移动人群职住空间迁移数据库,综合对比分析、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其职住空间郊区化 的数量、空间、结构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①数量特征上,移动办公人群职住空间由中心城区向郊区 新城迁移的人数和占比一定程度上高于非移动办公人群,其迁出数量更多且回迁相对更少,向郊区 新城分散化 的趋势在持续加强。②空间特征上,移动办公人群职住空间由中心城区向郊区 新城迁移的趋势较为明显,而非移动办公人群则主要在中心城区内部迁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同时,移动办公人群在中心城区圈层内负向净迁移量更多,而在郊区 新城内正向净迁移量更大。这表明移动办公人群迁向郊区 的分散化 趋势进一步强化 。③结构特征上,移动办公人群在部分郊区 新城中心的中心度隐有反超中心城区的趋势,且其中心度增幅已经高于三分之一的中心城区中心。此外,相较于就业空间,移动办公人群居住空间的分散程度更强、辐射范围更远,逐渐由中心城区向城郊结合地区-近郊区 新城中心-接近远郊的组团中心扩散,这表明移动办公人群居住空间的选择进一步削弱了地理集聚效应。研究通过大数据实证发掘了信通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及结构的郊区化 演变趋势,丰富了信通技术对城市郊区化 作用格局、过程的相关研究,也为解析城市的郊区化 分散规律提供了移动办公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对信通技术发展新阶段下的城市郊� 牛强 张浩 付文琪 伍磊关键词:迁移 移动办公 郊区化 大数据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 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被引量:1 2024年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 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 和大龄化 趋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 集聚转变。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 的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 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 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 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市郊区化 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 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郊区 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年,南京的近郊区 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54.4%,表明南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 ”状态,近郊区 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城区。郊区化 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衰退过快、近郊区 “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 人口老龄化 持续加深等问题。 陈浩 陈友华 陈昭关键词:大城市 人户分离 郊区化 人口普查 城市更新 英国城镇化 与郊区化 发展的路径与特征 被引量:1 2023年 18世纪晚期开始的工业革命,直接推动了英国的城镇化 进程。到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 国家,并且随后很快达到了近80%的城镇化 率。城镇住宅与工厂企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郊区 开发,由此开始了城镇的郊区化 进程。20世纪以来,英国城镇发展有了更多的政府规划与指导,促进了英国城镇化 与郊区化 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 陆伟芳关键词:城镇化 郊区化 上海市后郊区化 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 扩张,远郊区 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 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 。研究将上海郊区 置于后郊区化 图景,用后郊区化 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 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 是郊区化 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多元要素离心分散发展后呈现的新的空间聚落形态。与传统郊区化 相比,后郊区化 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2)上海郊区 已经进入后郊区化 时代,远郊功能空间更加复杂多元,郊区 空间更加独立,类城市体形态凸显。(3)后郊区化 空间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后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卫星城镇;改革开放后先行先试的开发区;2000年后综合功能空间营造的新城。不同空间载体重塑着郊区 景观格局,推动着新空间聚落形态的形成。(4)开发导向下的后郊区化 空间建设,是地方政府新一轮郊区 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持自身增长的资本积累策略,其形成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增长联盟共同推动的结果。政府企业化 行为;资本的空间修补;居民的空间生产参与,均对中国后郊区化 空间的形成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王绍博 罗小龙 陆建城 徐坤瑶 毛锦凰关键词:空间重塑 中国的郊区 性:大城市郊区化 发展动力、模式及问题 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郊区化 发展成为大城市空间变迁的客观趋势。郊区化 进程重塑了大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和经济地理,改变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活动模式,同时带来了城市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郊区化 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结合中国大城市郊区化 的具体形态,分析当前郊区化 进程的社会后果,探讨中国城市化 的郊区 性特征,并展望中国大城市郊区化 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 胡小武 方佳瑞关键词:城市化 从“边缘城市”到“城市边缘”:中国特色郊区化 发展战略转型 被引量:2 2023年 在集中型城市化 政策导向下,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快速集中,城市边界快速向郊区 蔓延。但这种作为城市外部扩张结果的“郊区 ”更多是以一种过渡形态存在于城乡社会之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由中产阶层向“城市边缘”迁移形成的“生活化 郊区 ”存在重要差异,其实质是城建思维主导的“边缘城市”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 步入成熟阶段,“边缘城市”型郊区化 发展模式的弊端日趋凸显,人民追求低密度、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得到满足。及时调整集中型城市化 发展战略,关注和重视作为“城”“乡”社会“边缘”与“衔接处”的郊区 ,逐步将郊区 发展的战略定位由“边缘城市”转向“城市边缘”,建设满足人民高品质需求的生活郊区 ,是未来中国城—郊社会健康发展的可行之路。 徐晓军 孙权关键词:城市化 郊区化 城市边缘 小城市生活方式郊区化 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广西Y市郊区 的考察 2023年 近几年的小城市郊区 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反映出小城市郊区 已然是个不可忽视的空间,这种以乡村旅游驱动出城入郊的人类活动趋势实质是生活方式意义上的郊区化 。通过对广西Y市郊区 的空间形态和市民群体的消费体验研究,发现小城市郊区 在外生性经济、内生性文化 以及空间的可及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承接市民群体的生活需求,从而形成生活方式的郊区化 。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趋势的郊区化 现象,在未来将会伴随着中国城市化 、郊区化 的进一步发展转变成人口的逆城镇化 常态。 徐晓军 韦雨欣 许金迪关键词:郊区化 乡村旅游 大城市郊区化 的“飞地模式”:基于武汉—利川季节性人口流动现象的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大城武汉与小城利川之间大规模、季节性人口规律性流动的现象表明,受较高土地价格、承接低端产业转移、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外围往往被规划为城市的预留发展区域,没有成为城市中产阶层郊区化 、逆城市化 的首选区域。而远离城市、环境宜居的偏远小城却成为了城市中产阶层追求更加从容舒适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实质性“郊区 ”,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郊区化 的“飞地模式”。郊区化 的“飞地模式”实践是市民能动地追寻他们理想中的“郊区 ”所作的变通,是被抑制的郊区化 需求的变相满足。在中国城市化 进程放缓、经济发展转入中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尊重并多元化 满足城市中产阶层的郊区化 需求,将郊区化 、逆城市化 战略提上议事日程,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徐晓军 许金迪关键词:郊区化 逆城市化 小城市生活方式郊区化 的空间基础与形成机制--基于广西Y市郊区 的考察 郊区化 是城市化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后,大城市在城市化 建设中启动了郊区化 的进程,从工业郊区 到住房郊区 再到综合郊区 ,体现了郊区 功能从单一至多元的转向。综合郊区 意味着围绕生活品质建设的郊区 是大城市后期出现的形... 韦雨欣关键词:小城市 文化认同 沈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多中心化 及制造业空间分布郊区化 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描述不同职能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刻画沈阳市中心城区制造业郊区化 扩散趋势,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组织营造提供参考。基于不同职能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的城市职能分类基准,采用ArcGIS10.7、GeoDa1.12和Crimestat3.3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聚类、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识别2020年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测度不同功能类型设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1998年、2008年和2020年制造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2020年,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多个中心、圈层放射”,通过“一主四副”的城市规划引导,大致形成了3个等级的城市中心体系,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除了主城区的集聚组团式的单中心之外,各个副城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次级中心,符合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2)1998—2020年,制造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地区迁移扩散,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的三四环城市郊区 ,形成了铁西产业新城、永安新城等产业集聚区域,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3)沈阳市不同功能空间均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延伸,不同功能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的嵌套式城市功能体系。不同功能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相关性,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功能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居住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设施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形成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优化 产业布局,完善以城市核心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区的生活服务功能。 刘万波 张辉 王辉 杜鹏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多中心
相关作者
冯健 作品数:187 被引量:3,140 H指数:3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郊区化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 空心村 城镇化 柴彦威 作品数:346 被引量:5,179 H指数:5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 生活圈 行为地理学 城市规划 郊区化 孙群郎 作品数:82 被引量:350 H指数:14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郊区化 城市化 城市 大都市区化 种族隔离 周一星 作品数:133 被引量:5,642 H指数:4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城市规划 郊区化 城市发展 第五次人口普查 城市化 高向东 作品数:146 被引量:1,272 H指数:20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流动人口 人口分布 大城市 人口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