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0篇“ 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文章
基于PDMS-2量表的运动训练干预结合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Peabody运动发育(PDMS-2)量表的运动训练干预结合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治疗中心收治的78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A组患儿接受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干预,B组患儿在A组的基础下接受基于PDMS-2量表的运动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体运动商(TMQ)得分、抓握能力、视觉-运动统合能力评分、ABC、CARS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Q、FMQ、TMQ评分高于治疗前,且B组患儿GMQ、FMQ、TMQ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52、10.077、9.819,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抓握能力、视觉-运动统合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B组患儿抓握能力、视觉-运动统合能力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27、11.917,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ABC、CA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B组患儿ABC、CARS评分低于A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28、3.753,P<0.05)。结论:基于PDMS-2量表的运动训练干预结合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应用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可提高其运动能力,促使其病情快速恢复。
魏冬锋兰金
关键词: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运动发育迟缓
儿童扁头综合征与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扁头综合征(DPB)与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性,为DPB患儿早期运动发育筛查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在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826名6~12月龄儿童,经过测量后筛选出2776例DP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病率。并将2761例DPB患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DPB组,并纳入正常儿童19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估各病例组及对照组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对各组儿童的粗大运动商(GMQ)和精细运动商(FMQ)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各组儿童的运动发育迟缓率进行分析。结果DPB的患病率为35.47%。轻度、中度、重度DPB组和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271、194.877,P<0.05)。进一步比较,轻度DPB组与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DPB组的GMQ和FMQ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迟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7.478,5.777,P>0.05)。结论绵阳地区DPB患病率较高,DPB患儿不会增加患运动发育迟缓的风险,但中、重度DPB患儿运动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健康儿童。提示应尽早筛查DPB患儿,对中、重度DPB患儿进行运动发育筛查及运动促进锻炼。
徐伟何成川陈雪娇黄名寿宋冠
关键词: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运动发育
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中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8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家属对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将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39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的39例患儿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精细运动发育商(FMQ)、粗大运动发育商(GMQ)、总体运动发育商(TMQ)、关节活动度(腘角、股角、足背屈角)以及上下肢肌张力水平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Q、GMQ、TMQ评分高于对照组,腘角、股角大于对照组,足背屈角小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可进一步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与上下肢肌张力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侯珍珍黄丹丹马国瑞昌爱慧张小白
关键词:运动发育迟缓电刺激康复训练关节活动度肌张力
婴幼儿早期运动干预在1岁以内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中的应用
2024年
讨论婴幼儿早期运动干预在1岁以内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中的应用。 方法 时间:2020.12-2022.12对象:98例1岁以内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选取49例患儿使用常规干预并将其纳入对照组,剩余49例患儿使用婴幼儿早期运动干预并将其纳入干预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全身运动功能、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各项能力、两组患儿预后情况、两组患儿精细运动、社会交往、适应性评分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干预满意度评分。 结果 患儿进行婴幼儿早期运动干预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AlbertaL运动(AIMS)显著提高,运动功能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婴幼儿早期运动干预后,患儿出现社交异常、脑瘫、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以内小儿进行婴幼儿早期运动干预后,神经心理发育(DST)评分显著提高(P<0.05)。患儿家属对于使用婴幼儿早期运动干预后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使用常规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岁以内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婴幼儿进行早期运动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智能,大大减少预后发生后遗症的概率,提高患儿的发育速度。
邓丽梅
关键词:婴幼儿发育迟缓
感知觉及情景式运动训练促进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感知觉及情景式运动训练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早期运动训练、肢体活动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予以感知觉及情景式运动训练干预,比较两组的运动功能、发育状况、平衡能力及感觉统合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粗大动作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智能发育指数、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中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触觉过分防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知觉及情景式运动训练可有效促进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康复,还可刺激其智能发育,增强患儿感觉统合能力。
庞淑敏张殿红
关键词:运动发育迟缓感觉统合能力
视听嗅触多感官刺激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给予视听嗅触多感官刺激联合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7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给予视听嗅触多感官刺激联合VR技术。比较两组运动发育情况、智能发育情况、平衡能力及适应行为。结果:干预后两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评分、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评分均升高(P<0.05),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给予视听嗅触多感官刺激联合VR技术,能够促进患儿运动、智能发育,增强平衡能力,改善适应行为。
陈钊张莉
关键词:儿童运动发育迟缓虚拟现实技术
运动发育迟缓儿童血ALP、25(OH)D3表达及其与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运动发育迟缓儿童血碱性磷酸酶(ALP)、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表达及其与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78例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作为研究组,另选78名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入院时血ALP、25(OH)D3表达及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水平。对研究组儿童进行常规治疗和随访,记录患儿治疗前后的血ALP、25(OH)D3表达、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及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水平变化,并探究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儿童的血ALP和25(OH)D3水平分别为(177.26±12.98)U/L、(25.11±3.19)nmol/L,均低于对照组[(233.21±23.16)U/L、(32.05±2.46)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在大动作、个人社交、精细运动、语言、适应性行为等方面评分分别为(74.35±14.26)、(66.29±13.54)、(62.59±11.48)、(52.99±12.64)、(55.42±13.28)分,均低于对照组[(96.55±13.27)、(88.87±12.05)、(99.26±12.33)、(88.26±13.29)、(96.66±14.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的移动性、控制性及总分分别为(22.15±2.28)、(21.06±2.59)、(45.56±4.59)分,均低于对照组[(33.26±4.26)、(30.66±4.11)、(70.26±11.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TGMD-3总分与其血ALP和25(OH)D3水平呈正相关(r=0.832、0.775,P<0.05)。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儿童治疗后的血清ALP和25(OH)D3水平均显著升高,大动作、个人社交、精细运动、语言、适应性行为等方面的评分,移动性、控制性及总分方面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发育迟缓的儿童血清ALP和25(OH)D3水平较发育正常儿童明显降低,且与其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治疗过程中,提高ALP和25(OH)D3水平可能对促进儿童的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应密切关注。
李军勤闫敬雪黄广丽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3运动发育迟缓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针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接收治疗的80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运动能力评分、电生理指标、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电生理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后,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生活活动能力等。
曾温温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辅助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运动发育障碍的患儿2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运动训练治疗)与观察组(104例,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辅助常规运动训练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运动能力(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治疗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精细运动商(Fine Motor Quotient,FMQ)、总运动商(Total motor quotient,TMQ)及粗大运动商(Gross motor quotient,GM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1m、3m、5m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辅以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
卞新华石娜娜朱敏韩晓霞
关键词:低频脉冲电刺激运动发育迟缓临床疗效
在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中运用中医推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年
评估中医推拿在改善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临床症状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本次研究的对象均选自2022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来院就医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预期的样本数为86例,符合标准的患儿数量也与之相同,对每例患儿进行专属数字编号,奇数编号患儿全部被纳入对照组(实施方案为常规康复疗法),偶数编号患儿则自动归属于观察组(实施方案为中医推拿疗法)。将两组在运动发育发育商以及治疗效果方面的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发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且发育商指标得分较佳,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中医推拿疗法可以改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有利于患儿机体的健康成长,临床效果显著。
徐汉现廖俊贵梁世旭
关键词: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中医推拿疗效

相关作者

陈艳娟
作品数:64被引量:229H指数:9
供职机构:江门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运动发育迟缓 中西医结合干预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儿童
段聿彦
作品数:21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江门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中西医结合干预 早产儿 运动发育迟缓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干预治疗
赵浩艺
作品数:30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江门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中西医结合干预 早产儿 运动发育迟缓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干预治疗
李烨
作品数:28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江门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中西医结合干预 早产儿 运动发育迟缓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干预治疗
萧韵雅
作品数:12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运动发育迟缓 儿童康复 脑损伤综合征 神经发育 诊治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