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7篇“ 辩证发展“的相关文章
- 内生性飞跃: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辩证发展
- 2025年
-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性飞跃,其演变过程蕴含着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首先,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从“具体实际”到“抽象实际”的辩证发展,是结合主体的内在飞跃;其次,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从“自在结合”到“自觉结合”的辩证发展,是结合形式的内在飞跃;最后,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辩证发展,是结合成果的内在飞跃。只有将“两个结合”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一体化。
- 杨子飞
- 关键词:辩证发展一体化
- 体育人口与人口体育参与的辩证发展——兼论我国体育事业社会核算体系的建构
- 2024年
- 体育发展水平可反映阶段性的综合国力。竞技水平为高度,体育参与为广度,其与人口关系的紧密性程度可聚焦于“体育人口”与“人口体育参与”二维,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与关系结构,应建构社会核算体系实现量化测算,以深度剖析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因素、结构、机制、趋势。经初步核算,可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人口与人口体育参与间的辩证关系与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为相对独立阶段,阶段性特征为高竞技、低普及;第二阶段为开始融合阶段,阶段性特征为竞技稳定、普及提升;第三阶段为相互促进阶段,阶段性特征为以高普及促竞技持续发展。首届冬奥会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转型是进入第三阶段的表征,更多前沿运动领域都亟待借助大众化、社会化模式来发现和培育人才。体育强国建设中应综合各种发展模式,不断拓展体育人才的社会化培育路径。
- 段莉易钟林
- 关键词:体育人口体育参与
- 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发展逻辑
- 2024年
- 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视角可以更全面、系统、辩证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普遍性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产生于真空,而是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具有历史逻辑的传承性、理论逻辑的相近性、实践逻辑的共通性。从特殊性的视角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展现出新的特色和价值,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希望,成为世界现代化的标杆。
- 王洁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
-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概念。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和科学定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次阐发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前提是“走自己的路”,其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结构要素体现为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战略目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的回答。
- 戴木才彭隆辉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 对人的“类本质”与“社会本质”之间辩证发展关系的探究
- 2023年
-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概括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②)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界定,学界内众说纷纭,但却无人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为辩证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人的“社会本质”与“类本质”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关系,也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其更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人的本质的一体两面,它们虽然始终都是一体的,但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发展。立足于马克思人的“类本质”与“社会本质”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观点,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厘清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 李雪林
-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 非物质劳动的异化及其辩证发展——基于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理论被引量:1
- 2022年
- 后工业时代出现了传统劳动向非物质劳动的转型。在奈格里和哈特看来,非物质劳动作为生命政治生产,不仅能生产出非物质产品,还能生产出社会关系和具有潜在解放力量的劳动主体。但实质上,在资本主义社会,非物质劳动没有摆脱资本的控制,资本把本来不属于劳动的要素纳入到劳动中,纳入到资本增殖的逻辑强制中,使之成为更加渗透到人的生命和生活领域的异化劳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辩证发展非物质劳动,在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能力的同时,使劳动真正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
- 赵梦迪
- 关键词:非物质劳动异化辩证发展
- 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被引量:5
- 2022年
- 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汉字符号的孕育及其符号构意规律源于史前中国多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早期中国文明的“多元”性质相互一致。汉字体系最终在夏、商时期完成,又与中国文明的“一体”状态相互一致。中国文明和汉字书写体系最终定型于中原之后,汉字传承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统的共同维护与自觉传承。汉字文言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明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表达了“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在中国文明再度复兴的发展进程中,对汉字传承与文明延续辩证发展关系的充分揭示与自觉维护,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黄亚平
-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发展逻辑被引量:1
- 2022年
-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遵循国家发展规律,立足于复杂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实实在在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和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凭借深厚的文明底蕴,吸取世界各国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形态,开辟了一条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
- 卢晓玲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
-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五四以来“人学”文论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辩证发展被引量:3
- 2021年
- 现代"人学"文论观念是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的自觉建构,其内部存在着"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两个基本维度。"人的文学"重视表现个人生活情感,追求个体自由解放和个性发展;"人民文学"则重视反映人民生活,服务人民大众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二者构成辩证统一关系。考察百年来我国"人学"文论观念的历史嬗变,涉及几个主要理论命题:"人的文学"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话语,旨在唤起人的觉醒,走向追求个性和情感解放;"人民文学"体现了为人民大众的文学方向,旨在让文学在人民革命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文学是人学"旨在张扬主体精神及其文学自觉,把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历史实践来看,"人学"观念始终存在着双重维度之间的张力互动关系,因时代条件变化其双重维度不断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某种新的平衡状态。新时代"人学"文论观念的总体发展趋向,必然要求走向两个维度之间的双重变奏和辩证发展。
- 赖大仁张园园
- 关键词:人民文学双重维度辩证发展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的辩证发展被引量:3
- 2021年
- 按照环境形势的严峻程度、目标任务的紧迫状况和运行过程的秩序状态等标准进行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外显为日常性和应急性两种实践形态。前者是日常生活秩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实践形态,后者是(特)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实践形态。两种实践形态辩证发展,相互促进和转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并提升了前者的功能作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巨大风险挑战和(特)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应高度重视两种实践形态的共同发展,尤其要遵循应急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增强预见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 张毅翔
- 关键词:日常性重大突发事件
相关作者
- 张江明

- 作品数:72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研究主题:社会主义辩证法 社会主义社会 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
- 陶治强

- 作品数:38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南市博物馆
- 研究主题:寿州窑 文化内涵 瓷器 审美 隋唐时期
- 杨鲁慧

- 作品数:121被引量:35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 研究主题:科学发展观 东北亚 政治转型 一带一路 地缘政治
- 何祚庥

- 作品数:338被引量:52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 核能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 李世仿

- 作品数:15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
-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实效性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