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34篇“ 起搏器综合征“的相关文章
-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并发症:假性起搏器综合征
- 2024年
- 假性起搏器综合征是在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出现的罕见现象,是在没有植入起搏器的情况下,PR间期极度延长导致房室不同步和随后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症状,包括心输出量减少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病因可归纳为:(1)房室结传导不良;(2)可逆性炎症;(3)医源性手术或介入操作;(4)房室结慢径路传导。假性起搏器综合征最常见的患者年龄段为中青年,平均年龄为50岁,呼吸困难和心悸是假性起搏器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目前治疗以植入永久起搏器为主,但对于无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表现的房室结慢径路传导所致的假性起搏器综合征尚无明确治疗。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识别和管理该综合征,本文对该领域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汇总分析。
- 陆定坤樊晓寒
-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
- 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起搏器综合征1例报道
- 2023年
- 随着现代起搏器功能的日益进展,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已被人们所熟知,但在高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起搏模式的选择上多选择简单的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性起搏(以下简称VVI)模式。本文报道88岁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植入VVI起搏器后发生起搏器综合征(pacemaker syndrome,PMS) 1例。现回顾此病例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以期总结经验。
- 杨子坤吴思思张孟峣姚丽霞
- 关键词:老年心房颤动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并发症
- 起搏器电池耗竭致起搏器综合征及T波记忆现象一例被引量:3
- 2019年
- 随着现代起搏器功能日趋生理化,起搏器综合征已愈发少见。我们收治1例主因"反复胸闷、咽部紧缩感3个月,加重伴夜间呼吸困难10余天"入院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症状不能缓解,行起搏器更换术后恢复DDD起搏模式,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心电图示多导联T波倒置,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致起搏器综合征及T波记忆现象。现回顾该病例的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总结经验。
- 赵爽赵爽杨杰孚齐欣刘俊鹏王志蕾金鑫
- 关键词:起搏器综合征
- 儿童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器逆转右心室起搏器综合征病例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对右心室起搏所致起搏器综合征的逆转作用。方法3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儿,于(0.97±0.68)岁,年龄范围0.5~1.75岁时在外院植入右心室永久起搏器,2例为心外膜游离壁起搏,1例为心内膜心尖部起搏。3例患儿术后均发生起搏器综合征,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更换为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分析其更换起搏器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情况。结果3例患儿于右心室起搏后1.75~7.00(4.25±2.63)年发现起搏器综合征,更换为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器,左心室起搏时平均年龄(5.92±2.67)岁,年龄范围4.25~9.00岁,3例患儿更换左心室起搏器后心功能逐渐改善,更换左心室起搏前LVEDD 52~71 mm,LVEF 16%~25%;左心室起搏后5 d^3个月心功能开始改善,LVEDD 52~61 mm,LVEF 30%~33%;左心室起搏后1.0~4.5年心功能恢复正常。术前LVEDD对比术后LVEDD,P=0.975;术前LVEF对比术后LVEF,P=0.035。结论右心室游离壁或心尖部起搏可导致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可逆转右心室起搏所致的起搏器综合征。
- 刘海菊李小梅靳永强江河戈海延张仪
- 关键词:起搏器综合征
- 高龄患者起搏器综合征一例
- 2016年
- 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已被人们所熟知.但在高龄患者起搏模式的选择上往往出于年龄、价格及生活质量等诸方面的考虑,多选择简单的VVI起搏模式,尤其是国内.本文报道1例91岁高龄患者植入VVI起搏器后发生起搏器综合征,升级DDD起搏模式后症状消失.
- 王青青宿燕岗
- 关键词:起搏器综合征高龄患者VVI起搏器起搏模式生理性起搏DDD
- 中西医结合治疗起搏器综合征的体会被引量:1
- 2016年
- 起搏器综合征[1]是因生理性房室顺序活动丧失及房室逆传所致的一类以低输出量为主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活动能力下降、低血压、心悸、胸闷,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多见于安装单腔心室起搏器(VVI)的患者,但随着起搏器的发展和完善,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少。笔者在跟随老师实习期间遇到1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患某,男性,79岁,退休,因"间断性胸闷、
- 马聪玲王永刚郑刚
- 关键词:起搏器综合征中西医结合
- 单腔起搏术后一个月并发起搏器综合征一例
- 2015年
- 患者 男,80岁,因活动后心悸气短1个月,双下肢水肿1周,于2014年4月1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活动后气短,伴心悸,病情逐渐加重,1周前出现双下肢明显水肿.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糖尿病病史20年,2个月前因持续心房扑动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我院行单腔起搏器植入术.查体:体温36.3℃,脉搏80次/min,呼吸频率16次/min,血压160/90 mmHg(1 mmHg=0.133 kPa),颈静脉无怒张,双肺下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水肿.辅助检查:脑钠肽(BNP)1 255 ng/L.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离子、肌钙蛋白、甲状腺功能等未见异常.1个月前起搏器程控仪的工作参数良好.
- 李楠楠孙筱笛单锦华郑德琳齐国先
- 关键词:起搏器综合征单腔起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活动后心悸并发术后
- 双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致起搏器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 2014年
- 患者女,76岁,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12年6月因三度房室阻滞,植入DDD型双腔起搏器(5256,美国圣犹达公司)。术后患者偶有头晕、困乏症状。考虑为60次/min基础频率较低,术后3个月第1次程控提升心率至70次/min,患者症状改善,无明显不适。术后18个月第2次起搏器测试各项参数正常,给予如下程控:①基本频率70次/min降至60次/min;②打开自动阈值夺获功能;③打开自动模式转换(AMS)功能。第2次程控后患者述心悸、头晕、食欲减退,无尿少、无水肿及夜间呼吸困难。
- 崔旭辉王阿利
- 关键词:起搏器综合征双腔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术后患者三度房室阻滞夜间呼吸困难
- 心脏起搏器综合征患者心室失同步化和收缩功能的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综合征患者心室失同步化和收缩功能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因慢室率心房颤动(房颤)而安置VV]型起搏器的患者152例中,产生PMS患者19例(PMS组),其他133例未产生PMS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患者(无PMS组),另选取20例房颤未安置起搏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用组织多普勒影像技术测定左、右心室侧壁和室间隔的收缩峰值速度(Vs)、加速度(As)和达峰时(Ts)。结果PMS组与无PMS组左、右心室侧壁的Vs、A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S组与无PMS组之间h、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s、As比较室问隔收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S组与无PMS组左、右心室侧壁与室间隔Ts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PMS组与无PMS比较,左室侧壁与室间隔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侧壁与室间隔Ts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失同步化是PMS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和左室失同步化并不重要。
- 程凌霍志成杨帆
- VVI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综合征伴膈肌痉挛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09年
- 患者,女性,80岁,体型较胖,因胸背痛伴气急5d,加重6h于2008年12月05日入院,5d前患者出现后背正中偏下阵发性钝痛,并向左前胸放射,深呼吸及卧位时加重,坐位时稍减轻,伴气急。追问病史,患者2006年曾因“三度AVB”行VVI起搏器置入术(因经济原因,未行DDD起搏器置入),术中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0.5V,常规行10V电压起搏未见膈肌及心外刺激存在,术后恢复好,
- 李文华何国平周惠芬肖建强徐波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综合征
相关作者
- 那开宪

- 作品数:696被引量:1,232H指数:1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冠心病 高血压 诊治 慢性心力衰竭
- 黄其植

- 作品数:51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 高血压 心肌梗塞 心动过速
- 牛文宣

- 作品数:16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心钠素 高血压关系 心律失常 心电图 旁道
- 江河

- 作品数:17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儿童 左心室 起搏器综合征 永久起搏器 导管消融术
- 李小梅

- 作品数:63被引量:363H指数:9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儿童 心律失常 小儿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