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7篇“ 谷胱甘肽治疗“的相关文章
异甘草酸镁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非病毒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2025年
分析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治疗非病毒性肝病的效果。方法 通过2020年1月-2024年1月研究,对201例非病毒性肝病患者展开分析,治疗药物为异甘草酸镁(a)、谷胱甘肽(b),按照治疗差异分组:100组(a)、150组(a)、100(a)+1.8(b)组、150(a)+1.2(b)组、150(a)+1.8(b)组,监测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水平。结果 五组患者的治疗后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γ羟基谷氨酸都出现了明显的降低(P<0.05)。100+1.8组在治疗后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γ羟基谷氨酸下降趋势比100组、150组及150+1.2组更为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病毒性肝病可采取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l+还原性谷胱甘肽1.8g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整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应用。
宁春雷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非病毒性肝病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评价
2025年
目的探讨分析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和炎症反应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损伤症状存在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调查问卷(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均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提供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能够缓解患者肝损伤的症状,有效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减轻炎症反应,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赵庆英
关键词:多烯磷脂酰胆碱谷胱甘肽药物性肝损伤
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疗效及其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146例化疗药物导致的DILI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3例,分别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2~4w。采用微量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采用邻苯三酚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为(58.5±10.1)U/L、(53.7±4.3)U/L、(79.2±13.1)U/L和(56.1±5.9)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6.2±10.9)U/L、(71.5±6.6)U/L、(92.2±12.7)U/L和(71.9±6.3)U/L,P<0.05】;观察组血清MDA水平为(2.9±0.6)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5.6±0.7)μmol/L,P<0.05】,而血清SOD和GSH-Px水平分别为(96.5±7.1)U/L和(121.7±10.3)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6±7.5)U/L和(100.5±9.2)U/L,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MIF水平分别为(3.8±0.5)ng/mL和(9.1±1.5)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6±1.7)ng/mL和(13.2±1.3)ng/mL,P<0.05】,而血清sTNFR1和IL-10水平分别为(3.1±0.5)pg/mL和(34.5±3.8)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0.4)pg/mL和(21.2±3.1)pg/mL,P<0.05】。结论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导致的DILI患者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与降低了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和改善了细胞因子代谢有关。
孙超宋丽萍王彬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应激
肾炎舒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肾炎舒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2024年8月郓城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均给予两组患儿常规基础干预。给予对照组患儿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肾炎舒片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尿红细胞排泄率)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24 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尿红细胞排泄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水平均升高,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均更优(均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炎舒片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可提高疗效,能够改善肾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安全性理想。
牛新峰
关键词:急性肾小球肾炎还原型谷胱甘肽肾功能安全性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洗胃、补液及催吐等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接受CVVH联合GSH治疗,对照组接受CVVH治疗。对两组患者入院时、中毒1、3、7 d的ChE水平、临床观察指标(昏迷复醒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清心肌酶谱指标[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氡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氧化应激指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磷酯酶1(PON1)]、肾功能[血尿素氮(BUN)、尿蛋白(PRO)、血肌酐(Scr)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1、3、7天的血清Ch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昏迷复醒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7 d后的心肌酶谱指标(CK、CK-MB、LDH、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尤其是CK和AST的改善更显著(P<0.05);在氧化应激方面,治疗组在7 d后的MDA和LPO水平低于对照组,而SOD和PON1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在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善上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在7 d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尿蛋白也显示出显著的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包括中毒性心肌炎、神经受损、肝脏衰竭等,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VVH联合GSH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血清ChE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丁中喜孙茹茹曹虎男陈义忠
关键词: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还原型谷胱甘肽急性有机磷中毒
恩替卡韦联合谷胱甘肽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究恩替卡韦联合谷胱甘肽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10%,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LN、H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观察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谷胱甘肽治疗乙肝肝硬化,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提升HBV-DNA转阴率,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何玉兰谭桂江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恩替卡韦谷胱甘肽
口服氨甲环酸联合无针水光注射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口服氨甲环酸联合无针水光注射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通过对比单一口服氨甲环酸治疗,评估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50名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仅接受口服氨甲环酸250mg,每日两次,并早晚涂抹传明酸进行基础护肤;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无针水光注射谷胱甘肽治疗,每周一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效果由专业临床医生及护士根据既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收集患者满意度数据。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相比之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口服氨甲环酸联合无针水光注射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较单一口服氨甲环酸治疗更为有效,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纪朋支丽李珊珊胡晓光
关键词:黄褐斑氨甲环酸谷胱甘肽患者满意度
苦黄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谷胱甘肽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观察苦黄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谷胱甘肽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V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于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VH患者99例,采用红蓝球法分为中成药联合组(50例)和常规西药组(49例)。常规西药组予注射用谷胱甘肽治疗,中成药联合组在常规西药组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生化指标[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中成药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常规西药组的81.63%(χ2=5.172,P=0.023);治疗1个月后,2组ALT、AST、TBil、PCⅢ、LN、HA、TB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Alb与CH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中成药联合组低于或高于常规西药组(P均<0.01);中成药联合组与常规西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0%vs.18.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8,P=0.555)。结论苦黄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谷胱甘肽治疗慢性VH的效果肯定,对患者肝功能与相关指标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杨春燕陶湘炜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苦黄注射液生化指标
熊去氧胆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3例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38例患者)和观察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3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观察组联合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瘙痒症状、肝功能及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ICP的临床疗效较单一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更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和肝功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沈丹王平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熊去氧胆酸谷胱甘肽
四白祛斑饮联合无针水光导入谷胱甘肽治疗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四白祛斑饮联合无针水光导入谷胱甘肽治疗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50例肝郁脾虚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红花逍遥胶囊联合外用氢醌乳膏的传统治疗方案,而观察组则采用口服中药四白祛斑饮加减联合无水光导入谷胱甘肽的创新疗法。结果 经过8周的观察周期(分为两个疗程,每疗程4周),每周复诊记录患者的MA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及VISIA皮肤测试仪(斑点、紫外线色斑、棕色斑)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达8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2%。同时,观察组在MA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及VISIA观察指标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研究表明,四白祛斑饮联合无针水光导入谷胱甘肽对于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纪朋支丽胡晓光李珊珊曹腊梅
关键词:谷胱甘肽

相关作者

陈怀珍
作品数:121被引量:742H指数:15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肝豆状核变性 帕金森病 WILSON病 铜 抗震止痉胶囊
汪瀚
作品数:152被引量:824H指数:17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肝豆状核变性 帕金森病 WILSON病 抗震止痉胶囊 辨证论治
鲍远程
作品数:252被引量:1,282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肝豆状核变性 帕金森病 WILSON病 铜 肝豆状核
李红
作品数:141被引量:47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护理 并发症
张波
作品数:124被引量:958H指数:16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肝豆状核变性 失眠 帕金森病 抗震止痉胶囊 谷胱甘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