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 篇“ 角膜Q值 “的相关文章
角膜 Q 值 调整的改良单眼视FS-LASIK矫正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的疗效分析2024年 目的探讨角膜 Q 值 调整的改良单眼视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磨镶术(Custom-Q FS-LASIK)矫正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行Custom-Q FS-LASIK的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观察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单眼和双眼的远、中、近视力及模拟全程视力(双眼离焦曲线)、屈光状态、角膜 前表面Q 值 、高阶像差等,并进行近视力主观评价及视觉质量问卷调查。以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记录视力,采用t检验和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且完成随访患者45例(90只眼),男性21例(42只眼),女性24例(48只眼);年龄为(42.82±2.72)岁。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的双眼裸眼远视力达到及好于0.00,双眼裸眼近视力达到及好于0.20。离焦曲线显示在离焦度数-1.50~-1.00 D范围,术后3个月双眼视力[0.00(-0.08,0.00),-0.08(-0.08,0.00)]优于术前[0.00(-0.08,0.05),-0.08(-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离焦度数-2.50~0.00 D范围,45例患者双眼视力均保持好于0.10。术后3个月主视眼角膜 前表面Q 值 (0.01±0.26)较术前正向增加(-0.1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主视眼角膜 前表面Q 值 和球差(-0.27±0.32和0.08±0.05)较术前(-0.14±0.11和0.12±0.03)负向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2例患者(93.3%)对近视力满意,出现频率较高的3种主观视觉干扰症状为视物模糊、眩光、光晕,程度均为轻、中度,对日常生活无干扰。结论Custom-Q FS-LASIK矫正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安全、有效,能同时获得良好的双眼远、近视力及视觉质量。 张瑞钰 袁翌斐 张钰 刘嫣 王岳鑫 陈跃国关键词:老视 视敏度 非球面切削FS-LASIK手术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角膜 Q 值 的变化 2020年 目的分析比较FS-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手术与普通切削术后角膜 Q 值 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眼科激光中心行飞秒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的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非球面切削组(30人,60眼)和普通切削组(30人,60眼),所有病例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D。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测量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 Q 值 以及角膜 不规则指数(ISV)(index of surface variance)。统计分析使用SPSS19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间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BCVA均达到超过术前水平。术后两组之间等效球镜度、柱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角膜 表面变异指数I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ISV均较术前增加(t=9.89、10.95,P<0.001)。两组术后角膜 Q 值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角膜 Q 值 均较术前增加(t=17、19,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术后角膜 Q 值 的改变量△Q 与术前等效球镜呈负相关(r=-0.65、-0.79,P<0.05)。结论非球面切削与普通切削模式在FS-LASIK手术中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两种手术对于中低度近视角膜 形态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黄学海 周艳峰关键词:非球面 Q值 角膜地形图 TopconKR-1W、iTrace和Topolyzer测量角膜 Q 值 的比较 被引量:1 2017年 背景角膜 Q 值 测量对于角膜 屈光手术与白内障术中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至关重要,既往常用的测量仪器为Topolyzer,近年来TopconKR-1w和iTrace也逐渐用于临床,但三者间测量结果足否可以互相替代尚不清楚。目的评估TopconKR-1W、iTrace和Topolyzer测量角膜 Q 值 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诊断性试验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人,受检者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3.00±3.15)D,分别用TopconKR-1W、iTrace和Topolyzer进行角膜 Q 值 测量,每位受检者右眼测得数据纳入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估不同仪器测量的角膜 Q 值 的差异;采用Bland—Ahman-致性分析评估不同仪器问测得角膜 Q 值 的-致性。结果TopconKR-1W、iTrace和Topolyzer测得的角膜 Q 值 分别为-0.184±0.112、-0.117±0.167和-0.269+0.11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opconKR—1w测得的角膜 Q 值 比Topolyzer测得值 大0.085±0.010,iTrace测得的角膜 Q 值 比Topolyzer测得值 大0.152-+0.014,TopconKR-1W测得的角膜 Q 值 比iTrace小0.067±O.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pconKR—1W与iTrace、TopconKR-1W与Topolyzer、iTrace与Topolyzer间测得Q 值 差值 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106~-0.028、0.060~0.109和0.118~0.186。TopconKR-1W与iTrace、iTrace与Topolyzer、KR-1w与Topolyzer测量值 间分别有6%、6%和5%的点位于95%-致性界限(LoA)以外,95%LoA内3种仪器测定结果上下限绝对值 的最大值 分别为0.28、0.43和0.38。结论TopconKR-1W和iTrace测得的角膜 Q 值 均大于Topolyzer测定值 ,3种仪器测得的角膜 Q 值 -致性欠佳,临床应用时不可相互替代。 邱威 华焱军 徐泽全 吴强关键词:生物测量 角膜Q值 角膜地形图仪 一致性 角膜 Q 值 引导下个体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角膜 Q 值 引导下个体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可行性及残留不同球差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实施白内障摘除术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77只眼),其中男性62例(90只眼),女性58例(87只眼),平均年龄(66.2±8.2)岁.术前行角膜 地形图检查,通过角膜 Q 值 计算患眼球差,个性化选择合适的非球面IOL,使术后全眼球差为+0.1μm(正球差组)或0.0μm(零球差组),对照组依据患者的意愿选择IOL.术后观察患者球差及1、3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包括无眩光和有眩光)和立体视.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球差:正球差组为(0.111±0.023)μm,零球差组为(0.020±0.019)μm,对照组为(0.299±0.073)μm;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1.607;P〉0.05);3个月有眩光和无眩光的对比敏感度检查均显示:在全空间频率正球差组对比敏感度优于零球差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85,35.493,19.969,20.572;P〈0.05),中低频率占主要优势;而在3、6 c/d零球差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06,7.521;P〈0.05),在12、18 c/d零球差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2,0.848;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立体视觉3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94,157.265;P〈0.05).结论 角膜 Q 值 引导下的个体化IOL植入具有可行性,且术后保留+0.1μm球差能达到最佳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觉,而术后保留0.0μm球差较传统方法也能提高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中低空间频率. 蔡芳菲 郑广瑛 王华君 李莉 刘玥关键词:个体化医学 深度知觉 准分子激光手术后角膜 Q 值 的变化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中低度近视术后角膜 Q 值 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100例100只眼,分为两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组,患者50例50只眼;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 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组,患者50例50只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 Q 值 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裸眼视力均≥1.0;安全性指数均〉1.0;有效性指数均接近1.0。两组患者术后Q 值 均从负值 变为正值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 屈光手术能够有效、安全地矫正中低度近视,效果稳定可靠。术后角膜 前表面Q 值 变为正值 ,角膜 形态呈扁椭球面。 王静 徐艳丽 贡雅洁关键词:激光 近视 Q值 角膜磨镶术 角膜切削术 30岁以上中国人眼角膜 Q 值 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30岁以上中国人眼角膜 Q 值 及其影响因素。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以邯郸眼病研究的检测对象为目标人群,按照自愿原则采集角膜 地形图,测量1683人的右眼,其中男性728人,女性955人,平均年龄(53.64±11.0)岁(30~107岁)。方法使用OrbscanⅡ采集角膜 地形图,分析角膜 在3.0min、5.0min和7.0min测量孔径下的前后表面Q 值 及其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的关系。主要指标角膜 前、后表面Q 值 。结果角膜 前表面Q 值 在3.0min、5.0min和7.0min测量孔径下平均值 分别为-0.28±0.175、-0.28+0.175和-0.29±0.175;角膜 后表面Q 值 在3.0mm、5.0mm和7.0min孔径下平均值 分别为-0.26±0.216、-0.26+0.214和-0.26±0.215。在5mm孔径下角膜 前表面Q 值 与年龄、屈光度负相关(B=-0.003和-0.013,P〈0.01和-0.016);角膜 后表面Q 值 与年龄、屈光度正相关(B=0.002和0.016,P=0.036和=0.043)。结论中国人眼角膜 Q 值 与欧美人存在差异,且受年龄、屈光度的影响。 熊瑛 万修华 李婧 王宁利 刘雪 王曌关键词:角膜 Q值 年龄 屈光度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 Q 值 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 Q 值 的分布情况和影响Q 值 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8例(589眼),其中男221例(275眼)、女247例(314眼);年龄40~92岁。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59岁、B组〉59~≤69岁、C组〉69~≤79岁、D组〉79岁)。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检查角膜 Q 值 、角膜 曲率及角膜 曲率半径。结果 468例(589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 Q 值 为-0.08±0.01,男性和女性角膜 Q 值 (-0.06±0.31、-0.11±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角膜 Q 值 与年龄呈正相关(r=0.026,P=0.000)、与角膜 曲率(43.82±0.07)D呈负相关(r=-0.032,P=0.000)、与角膜 曲率半径(7.63±0.01)mm呈微弱正相关(r=0.008,P=0.031)。A组与B组角膜 Q 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6),A组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7),B组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7),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 角膜 前表面的Q 值 有很大的个体化差异,与年龄、角膜 曲率、角膜 曲率半径等均具有相关性。 徐欢欢 赵长霖 薛春燕 黄振平关键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角膜Q值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角膜曲率 LASIK非球面切削治疗近视眼术后3年角膜 Q 值 及曲率变化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 磨镶术(LASIK)非球面切削及普通切削术后3年的角膜 Q 值 及曲率变化。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哈尔滨242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患者155例(295眼)。方法 患者分非球面切削和普通切削两组,每组预留基质分为〉350μm(A组)、300~350μm(B组)及280~299μm(C组)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 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利用Orbscan II检测术后1周,1、6个月,1、3年角膜 Q 值 及前表面曲率。主要指标角膜 Q 值 及前表面曲率。结果 手术后3年时,非球面切削者三组角膜 Q 值 分别是A组0.27±0.21、B组0.33±0.31、C组0.93±0.19;角膜 前表面曲率分别是(39.6±1.17)D、(39.9±0.83)D、(37.9±1.51)D。普通切削者三组的角膜 Q 值 分别是A组0.35±0.24、B组0.71±0.35、C组1.03±0.36;角膜 前表面曲率分别是(40.2±0.98)D、(39.6±0.33)D、(37.3±1.8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3年的观察显示,与LASIK普通切削模式相比,非球面切削在预留基质300~350μm范围内能保持更好的角膜 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 陈章明 赵婷婷 黄丹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非球面 Q值 角膜曲率 不同屈光状态下成人角膜 Q 值 的分区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利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仪分区测量不同屈光状态下成人的角膜 Q 值 并分析其非球面特征在不同屈光状态下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患者200例以及正视成人30例,共230例。按右眼等效球镜度分成5组:正视组(30例)、低度近视组(52例)、中度近视组(58例)、高度近视组(57例)、超高度近视组(33例)。利用Pentacamtt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各组右眼角膜 前表面鼻、颞、下、上4条半子午线在6、7、8及9mm直径下的Q 值 ,角膜 前表面水平及垂直子午线的Q 值 .8mm直径平均Q 值 ,比较各组角膜 不同区域的非球面性特征。对角膜 前表面不同子午线的Q 值 、不同屈光组角膜 前表面的Q 值 以及各组角膜 鼻.颞侧Q 值 差值 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 检验。垂直子午线与水平子午线Q 值 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角膜 前表面垂直子午线较水平子午线变平坦趋势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1)。颞半子午线Q 值 各屈光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止5.225,P〈0.01),而正视组除与低度近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3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近视度数增加角膜 周边相对平坦。各组Q 值 鼻.颞侧差值 在不同直径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2、3.488、2.668、4.315,P〈0.05),鼻.颞侧差值 正视组大于各近视组,且随近视度数增加,差值 逐渐减小。结论角膜 Q 值 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且受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它在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个体的周边屈光状态,从而影响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个性化切削手术应当考虑角膜 子午线的非对称性。 陈佳 华焱军 谭维娜 周石 王勤美关键词:Q值 角膜 屈光 非球面 角膜 Q 值 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选择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旨在降低白内障术后眼球球差,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如何个性化地选择非球面IOL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对比分析白内障患者植入负球差IOL和零球差IOL后术眼波前像差及视觉质量的差异。观察角膜 Q 值 与术后眼球球差的相关性,推测角膜 Q 值 能否作为选择非球面IOL的参数。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10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2个组,负球差IOL组46例52眼植入TecnisZ9001型负球差IOL,零球差IOL组44例52眼植入AkreosAO型零球差IOL。术前测量所有患者角膜 Q 值 ,计算平均值 (Q ),将负球差IOL组中术前角膜 Q 值 ≤Q 及〉Q 的患者分别亚分为A1组25眼,A2组27眼;零球差IOL组中术前角膜 Q 值 ≤Q 及〉Q 的患者分别亚分为B1组29眼,B2组23眼。术后3个月检查各组患者角膜 Q 值 ,5mm瞳孔直径下眼球球差、彗差及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 及暗视条件下6him瞳孔直径时对比敏感度(cs)及眩光对比敏感度(GS)。结果手术前与手术后角膜 Q 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7,P=0.151)。负球差IOL组眼球球差(0.059±0.047)Ixm,低于零球差IOL组(0.110-+0.066)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7,P=0.000),负球差IOL组中频段、高频段CS好于零球差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5、2.359,P〈0.05)。2个组彗差、总高阶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角膜 Q 值 分别与术后眼球球差均呈弱相关(术前:r=0.277、0.292,术后:r=0.285、0.325,P〈0.05)。A1与A2组,B1与B2组之间眼球球差,CS、GS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球差IOL眼拥有比零球差IOL眼更小的球羞和更好的暗视cs。角膜 Q 值 可能不宜单独作为选择非球面IOL的参数。 孙小银 李一壮 钱涛关键词:人工晶状体 非球面 球差 视觉质量 角膜Q值
相关作者
华焱军 作品数:33 被引量:73 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角膜 角膜曲率 IOLMASTER 白内障患者 角膜屈光力 王英 作品数:80 被引量:180 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弱视 视知觉学习 近视 儿童 近视患者 肖信 作品数:135 被引量:325 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弱视 视知觉学习 儿童 近视 屈光度 黄建忠 作品数:73 被引量:108 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近视 近视患者 波前像差 LASIK ORBSCAN 古学军 作品数:48 被引量:66 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 研究主题: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术后 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 连续环形撕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