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94篇“ 西南边疆“的相关文章
西南边县域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2025年
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亦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何以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然成为当下边治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依据西南边县域发展现实状况,农业数字化转型成为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而言,西南边县域农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借助数字平台以推动育种种植智能化、产品绿色高端化、农业场景创新化、产品品牌价值化以及产业决策科学化,由此奠定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农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从媒介要素、技术要素、主体要素、价值要素、场景要素等方面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但依然存在数字科技人才“量质齐缺”、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瓶颈”、农业产业布局“前瞻不足”、数字服务提供“精准不够”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应进一步以问题为导向做好以下工作:构筑起人才“教培享”结构,做好人才加法工作;强化数据要素应用,发挥科技乘数效应;把准农业发展态势,做好未来产业布局;优化数字转型措施,提供精准数字服务等实践路径,以期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蓄势赋能。
张雅萍曾蕾
清代西南边国家认同的建构
2024年
明清鼎革,清朝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其首要目标是取得政权及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培养各民族对清代王朝国家的认同。是故,清初诸帝站在国家的层面上,用“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协调彼时的满汉、满蒙、满藏以及满族与其他众多民族的多民族关系,巩固“大一统”国家,培养各民族对清代王朝国家的认同。清朝“大一统”思想在西南边的政治实践先是施行改土归流的治边之策,实现政治上的一体化,继之大力推行儒学教化,整饬人心风俗,用儒家的教化思想和教化体制来塑造国家整体意识和构建国家认同。文章选取国家危难之时和边民之日常生活两个面向论述西南边的王朝国家认同,这也是西南边“中国”认同和“中华民族”自觉的政治文化基础。研究和揭示这一认同,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郎玉屏
关键词:清代西南边疆国家认同儒学教化
沉到一线 描绘西南边新春的火热生活
2024年
龙年春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春节,中心组织记者编辑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积极挖掘新闻线索,用心捕捉新春的美丽画面,讲述边各族群众的奋斗故事,记录群众的美好瞬间与新年期待,多渠道、多平台、多角度、多形式讲好西双版纳新春“开门红”的“热辣滚烫”,一批主题鲜明、高质高效的新闻作品新鲜出炉,展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边幸福生活。
苏云华
关键词:新闻线索西南边疆主题鲜明基层一线新春走基层
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汉代西南边国家治理
2024年
自建元六年唐蒙“凿空”夜郎,到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出降并“请置吏入朝”(《史记·西南夷列传》),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先后设立了犍为、牂牁、越巂和益州等郡,从而将今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一带纳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永平十二年,东汉置永昌郡于滇西哀牢故地,汉王朝的西南边进一步扩大至怒江以西及澜沧江下游地区。
杨勇
关键词:汉王朝川西高原西南边疆
清末民初西南边电力产业的技术引进与本地化
2024年
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电力技术的全球扩散和资本输出,西南边三省进行了积极回应,兴办电厂,自主引进、消化电力技术。各个电厂发挥当地水、煤和木炭等能源丰富廉价的优势,避开资本与人才匮乏的劣势,选择低成本、小规模、易操作的发电机组和电力系统的自主引进路径。继而,它们又以本地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本地融资渠道为保障,在器物层面上改进技术,升级设备和扩大规模;在人员层面上,采用周期短、见效快的学徒制培养本地技术人员,在20世纪前20年实现了从电力技术的自主引进到初步消化,为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电力产业的本地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清末民初西南边电力技术的自主引进与初步消化体现了近代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本土化发展的一种路径探索。
徐毅梁婷婷
关键词:清末民初西南边疆电力产业技术引进本地化
西南边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向度
2024年
西南边地区高校因地域特质、多民族聚居、跨境民族等特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面临着文化认知偏差、近代国家文化意识不足、互联网不良文化倾向影响等文化挑战。西南边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逻辑指向,采取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阵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进”工作、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规律等路径,才能为西南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
蒙云龙
关键词:文化指向
哀牢山车夫科书所见西南边地区的民族交融与社会记忆
2024年
滇中哀牢山区车夫科书,产生于明洪武时期瑜伽僧的专职化及其经杆活动,逐渐由内地传入边民族地区,并成为当地民众建蘸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仪式文本。从内容上看,哀牢山车夫科书文本所呈现的方言、风土、物产、民俗等经历了知识生产地方化过程。从知识史视野观察其文本变化,可以看到,随着国家边治理的深化,西南边与中原内地日益形成广泛而深入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官方知识与地方知识的融合,内地知识与边知识的融合,还包括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哀牢山车夫科书文本知识构成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西南边各民族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体现了边社会多民族共生,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
熊开万张锦鹏
关键词:西南边疆地方性知识社会记忆
铜盐资源视域下西南边史前文化的分布与转移趋势
2024年
中国西南边温和的气候和资源条件,为史前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西南边还有丰富的铜盐资源分布,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开始普遍食盐,文明与国家的诞生又与铜器时代相伴随,因此,西南边实际上也是孕育文明的温床。检索西南边从旧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到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再到早期青铜时代代表性遗址的分布特点和变迁特征,可以看到其间闪烁着人类向丰富盐泉资源区和丰富铜矿资源区转移的自发趋势。这个趋势弥补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突然开始普遍食盐与青铜时代早期突然成功掌握采铜冶铜术的逻辑缺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主动食盐与对铜矿、天然铜的识别利用本身也应当是“新石器革命”的重要内容。
王瑰
关键词:西南边疆史前文化
民族走廊研究的区域方法论以西南边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24年
既往关于民族走廊的研究多倾向于对走廊概念、范围的界定,以及各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掘利用等方面,这使得“线性通道”或“线性空间”的研究取向具有统摄地位。针对这一不足,尝试提出民族走廊研究的区域方法论,主张从西南边民族走廊的地理、文化空间出发,建立起与更大区域范围的关联性,通过走廊、通道连接的网络体系,呈现出区域“内外”“上下”的关系结构和历史脉络。在研究中,既要关注西南边走廊、通道内部少数民族群体之间互动演进的历史,同时也要把国家力量、汉族移民、汉文化传播等之前被忽略的内容纳入其中,才能突破相对局限的“民族叙事”模式,把研究视野提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尹建东
关键词:民族走廊西南边疆视域转换
西南边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以广西、云南地级市数据为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西南边地区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已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要务。近些年西南边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环...
郑子晴
关键词:西南边疆城镇化

相关作者

方铁
作品数:144被引量:627H指数:17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中原王朝 西南边疆 治边 边疆 南诏
段金生
作品数:97被引量:228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南京国民政府 边疆 西南边疆 边政 边疆研究
孙宏年
作品数:89被引量:23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研究主题:边疆治理 治藏政策 西南边疆 民国时期 清代
马亚辉
作品数:27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百色学院
研究主题:清朝 边境管理 西南边境 西南边疆 土司
杨子生
作品数:365被引量:1,848H指数:23
供职机构: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 水土流失 边疆山区 土地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