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5篇“ 血窦“的相关文章
一种模拟肝血窦的细胞共培养系统
一种模拟肝血窦的细胞共培养系统,包括多层细胞培养箱、微孔过滤器、循环蠕动泵、静脉血模拟盒和动脉血模拟盒,培养箱的顶部开设有培养液注入口,培养箱的上部侧壁设置有动脉血接口和静脉血接口,培养箱的下部侧壁设置有出液口,出液口通...
闫志平郭文治张水军
肝门静脉肝血窦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2024年
肝门静脉肝血窦疾病(porto-sinusoidal vascular disease,PSVD)作为近年新命名的一种特殊类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越来越受到关注。PSVD具有门静脉高压的相关症状,但其病理特征不同于常见的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易误诊和漏诊。由于PSVD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影像学认识不足,诊治中存在诸多挑战。本文综述了PSVD的病因病理学、临床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刘建建张芝黄晶晶宋凤祥施裕新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影像学诊断
刺参体腔细胞和血窦游离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2023年
比较了体腔细胞与血窦游离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应用转录组分析和逆转录定量PCR技术比较了多种免疫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了AjAIF-1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应用EdU体外标记DNA复制能力分析比较了两种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血窦游离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著低于体腔细胞,免疫相关基因AjAIF-1、AjTLR3、AjToll、AjLITAF、AjC3和AjC3-2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体腔细胞。AjAIF-1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体腔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结果显示,血窦游离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显著高于体腔细胞。形态学观察未检测到两种细胞主要细胞类型的差异,但血窦游离细胞中振动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体腔细胞。研究结果提示,与体腔细胞相比,血窦游离细胞可能具有较弱的免疫能力和较强的细胞增殖能力。
赵南南陈晨赵婉茹庄丕心王晗
关键词:刺参体腔细胞免疫增殖能力
副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导致胎盘早剥个案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3年
副胎盘是胎盘的一种异常发育形态[1],发生率在0.59%~5%之间。关于副胎盘对妊娠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妊娠合并副胎盘可致早产及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增加剖宫产率,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2],而另有部分产科工作者认为,副胎盘的存在大多不影响妊娠[3],但副胎盘如发生早剥,引起大量出血,同主胎盘早剥一样,都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而窘迫、窒息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国内外有记载的副胎盘早剥病因多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及副胎盘低置等因素有关。
刘洋
关键词:副胎盘胎盘早剥
完全性前置胎盘伴胎盘巨大血窦1例
2022年
完全性前置胎盘是指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在宫颈内口,可导致产后出血甚至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胎盘血窦是指胎盘内被正常回声的胎盘组织所包围的单个或多个形状不规则的回声(可为无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为均匀的、无绒毛的空间,但其发病机制以及可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尚存在争议。本文报道1例完全性前置胎盘伴胎盘巨大血窦疾病,以期可以重视孕期随访,警惕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更好地改善母婴结局。
唐梦洁张磊磊刘宏宇
关键词:前置胎盘胎盘疾病血窦
超声检查在胎盘血窦中的诊断效果及与围生儿结局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胎盘血窦中的诊断效果及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8周以后分娩的孕妇9451例,行超声检查,并以临床胎盘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检查在胎盘血窦中的效果并计算诊断效能。根据病理结果将孕妇分为血窦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孕妇进行随访(随访到胎儿娩出截止),比较两组围生儿结局;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孕妇胎盘血窦发生率与围生儿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451例孕妇经病理检查确诊胎盘血窦28例,确诊率为0.30%。超声检查最终确诊25例,检查准确率为89.29%(25/28)(P>0.05),诊断灵敏度为82.14%(23/28)、特异度为99.98%(9421/9423);血窦组剖宫产率、产前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胎盘超声诊断胎盘血窦检出率与剖宫产率、产前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检查用于胎盘血窦中检出率及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且与围生儿结局存在强相关性,加强孕妇超声检查,能改善胎盘血窦孕妇妊娠结局。
华知奋周毓青何碧媛李冰陈晓菲唐龙英
关键词:超声检查
miR-218对肝血窦内皮细胞内吞功能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
血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是肝脏内的一种组织特异性血管内皮细胞,占肝脏所有细胞的约15-20%。LSEC表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内皮细胞的窗孔结构、无基底膜、...
车波
关键词:NOTCH信号内吞MIR-218
微流动效应对肝血窦内血流和细胞运动变形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肝脏在人体中发挥着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的发挥与肝脏内的血流密切相关,同时,肝脏很多疾病的发生也伴随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肝脏血流结构的基本单元为肝血窦。与一般毛细血管不同,肝血窦有其特殊的生理微结构及生理微环境...
王天浩
关键词:血流变化发病机制
血窦内皮细胞介导的他莫昔芬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作用的转录组学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他莫昔芬对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的代谢、炎症及纤维化等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给予MCD饲料喂养6周后,每天腹腔注射一次他莫昔芬(100 mg/kg),持续5天。分离并收集肝血窦内皮细胞,加入1 m L TRIzol试剂吹打至沉淀消失,放入-80℃冰箱保存。样本后续送至基迪奥生物公司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在Omicsmart平台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来自已经发表的文献并通过Omicshare分析平台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发现,差异基因KEGG和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在免疫和炎症通路富集。通过分析肝脏内皮特异性代谢基因表达,我们发现他莫昔芬治疗逆转了NASH过程中部分代谢基因的下调,以及NASH过程中CCL2、CXCL2、CXCL5和VCAM-1等促炎基因和Col1a1、Col1a2、Col3a1、Tgfb2、和Timp1等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上调。同时,GSEA分析也显示他莫昔芬抑制了炎症和纤维化通路的表达。结论:他莫昔芬可能通过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对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代谢基因的改变以及炎症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上调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房志强阮柏刘晶晶许皓王琳
关键词:他莫昔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2021年
研究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Fe_(3)O_(4)纳米颗粒(DMSA-Fe_(3)O_(4))对人原代肝血窦内皮细胞(HHSECs)的作用及对肝脏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表征纳米颗粒尺寸和表面性质。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普鲁士蓝染色法等方法,检测0~200μg/m L浓度范围内DMSA-Fe_(3)O_(4)对HHSECs的作用。将DMSA-Fe_(3)O_(4)(剂量为1 mg/kg)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分析肝脏的损伤情况。细胞实验重复数为3,动物实验每组4只动物。结果表明,HHSECs对DMSA-Fe_(3)O_(4)的摄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细胞活性最低降到对照组的37.3%。DMSA-Fe_(3)O_(4)引起细胞ROS升高,是对照组的1.41倍;促进HO-1基因表达升高,是对照组的20.8倍;引起HIF-1α基因表达升高,是对照组的2.01倍;促进VEGF基因的表达升高,是对照组的4.2倍。4次静脉注射DMSA-Fe_(3)O_(4)后的第2 d,可观察到小鼠肝脏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有DMSA-Fe_(3)O_(4)蓄积,并伴有肝组织染色变浅、少量肝细胞坏死;第158 d时,肝脏中蓄积的DMSA-Fe_(3)O_(4)明显减少,肝脏组织恢复正常形态。以上结果显示,HHSECs可大量摄取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细胞活性降低和氧化应激损伤。体内多次静脉注射的DMSA-Fe_(3)O_(4)可蓄积在肝脏中,伴有肝损伤。随着时间延长,纳米颗粒从肝脏中排出,肝脏损伤可以恢复。
张雪孔非温涛张宇孟洁许海燕
关键词:活性氧肝脏

相关作者

孙桂勤
作品数:121被引量:585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免疫组化 病理学 病理
姜锦贵
作品数:26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金湖县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临床病理分析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鳞状细胞癌 基因分型
娄晋宁
作品数:125被引量:46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研究主题:胰岛移植 胰岛 血脑屏障 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
吴会会
作品数:4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研究主题:白细胞增多 脾脏 血窦 家兔 基膜
朱明
作品数:93被引量:338H指数:11
供职机构:淮海工学院
研究主题:泥鳅 浒苔 幼体 气单胞菌 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