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篇“ 蜡皮蜥“的相关文章
- 非休眠期海南文昌昌洒蜡皮蜥脂肪蓄积的变化
- 2016年
- 脂肪的蓄积特点和程度对具有休眠习性的动物来说,无论在其繁殖期还是冬眠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掌握非休眠期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脂肪蓄积的变化规律,探索蜡皮蜥不同性别、身体不同部位脂肪蓄积特点,本研究于2015年4~11月,在海南文昌昌洒每月采集蜡皮蜥20条个体(10♀10(?)),应用索氏脂肪抽提和分析方法,对蜡皮蜥不同性别及不同身体部位脂肪蓄积程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蜡皮蜥头体部脂肪含量在整个非休眠期基本不发生变化,但不同性别间却存在显著差异(P=0.016)。同样的,雌雄间尾部的脂肪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且变化模式不尽相同。在繁殖季(5~7月),仅雌性蜡皮蜥尾部的脂肪含量出现下降,而在繁殖季节后期(8~11月),雌雄个体尾部的脂肪含量都显著上升。此外,蜡皮蜥尾部和头体部的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1),且尾部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头体部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却无相关性(P=0.06)。在非休眠期,蜡皮蜥的脂肪和水分含量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分别为0.67%~35.27%和41.11%~82.54%。此外,除了雌性蜡皮蜥尾部脂肪含量与其头长和尾长呈正相关(P〈0.001)外,身体不同部位脂肪含量与不同性别长度无关。
- 罗樊强吴倩刘黎明马骅王力军
- 关键词:蜡皮蜥脂肪含量繁殖季节水分含量
- 海南文昌昌洒荒坡地生境中蜡皮蜥繁殖期家域被引量:2
- 2015年
- 为掌握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繁殖期家域大小、家域内是否存在核域,以及家域与核域的重叠程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3月至5月在海南文昌荒坡地生境中,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蜡皮蜥家域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凸多边形、固定核域、线家域等方法分析了13只个体(10雄3雌)的家域、核域及其重叠度。雄性最小凸多边形(100%MCP)家域面积为(14 091.6±5 718.0)m2,显著大于雌性的(253.3±106.5)m2(t=4.064,df=11,P=0.002);雄性95%固定核域(FK)和75%FK面积为(10 707.8±2 388.5)m2和(3 282.7±1 022.8)m2,分别显著大于雌性的(379.1±74.1)m2(t=7.262,df=11,P<0.001)和(172.1±37.9)m2(t=5.107,df=11,P<0.001);雄性线家域为(205.8±52.5)m,显著大于雌性的(25.0±2.0)m(t=5.781,df=11,P=0.034);分析遥测个体位点利用方式,蜡皮蜥个体家域内核域明显,雄性核域为(1 380.5±429.1)m2,显著大于雌性的(80.2±18.5)m2(t=5.088,df=11,P<0.001),且雄性核域占100%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的比例为10.9%±3.9%,显著低于雌性的33.3%±6.1%(t=﹣7.834,df=11,P<0.001);雄性100%MCP面积不仅与头体长(SVL)之间线性相关显著(n=10,r=0.815,P=0.004),而且与体重(BM)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n=10,r=0.683,P=0.029);个体之间具有家域和核域重叠,雄性个体之间100%MCP家域重叠指数为0.26±0.17,显著低于雌性的0.66±0.02(t=﹣3.372,df=34,P=0.002),而雄性核域重叠面积占核域比例为2.50%±1.70%、重叠指数为0.02±0.02,雌性比例为0.34%±0.01%、重叠指数为0.01,表明蜡皮蜥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且雌性在繁殖季节其领域性明显高于雄性。
- 羊健鼎陈懋王力军周建芬王成华胡静
- 关键词:蜡皮蜥家域繁殖期无线电遥测荒坡地
- 蜡皮蜥的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
- 蜡皮蜥(Leiolepisreevesii)是蜡皮蜊属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包括广西、广东和海南)以及越南,是少数分布于热带的地栖鬣蜥科蜥蜴的一种。生境丧失、非法贸易以及人类捕猎使蜡皮蜥数量在近三十年锐...
- 花蕾
- 关键词:蜡皮蜥线粒体DNA微卫星位点基因流
- 文献传递
- 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生境及其致危因素调查被引量:2
- 2012年
- 为掌握蜡皮蜥野外生存状况,于2005~2006年,对海南岛沿海28个地点进行了蜡皮蜥分布的生境类型和致危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的优势分布生境类型为荒坡地、林苗地和裸沙地;一般分布生境类型为木麻黄林(林3~4龄)、砂生灌丛和西瓜地;偶见分布生境类型为农业旱地、木麻黄林(>4龄)、果园和桉树林(>2龄)。生境丧失和人为非法捕捉是导致沿海蜡皮蜥致危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林建设、经济田开垦、果园和旅游占地,导致蜡皮蜥优势分布的荒坡地和裸沙地面积急剧减少,而非法捕捉直接导致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 王力军贺斌周建芬刘忠旺陈曦
- 关键词:蜡皮蜥生境致危因素生境丧失
- 雄性蜡皮蜥生殖器官的年周期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蜡皮蜥繁殖特征。[方法]每月购买5~6只雄性蜡皮蜥成体,解剖其生殖器官,并进行形态和组织学特征观察。[结果]蜡皮蜥雄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具有一定年周期变化。睾丸重量和曲细精管管径,每年6月达峰值后迅速下降,8月降至最小值,9月开始增大,冬眠期发育缓慢,出蛰后继续增大;附睾和输精管的管径及管壁厚的年周期变化与睾丸重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生精活动随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也发生相应的年周期变化。[结论]利用精巢重量的年周期变化来判定精子发生进程适用于蜥蜴类。
- 洪美玲傅丽容王力军蒋惠许美英
- 关键词:蜡皮蜥雄性生殖器官年周期变化
- 海南蜡皮蜥种群密度、热需求及种群遗传结构的地理格局
- 蜡皮蜥属(Leiolepis)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华南沿海。世界范围内所见的七个种中,蜡皮蜥(L.reevesii)是分布最北的一种,见于两广、海南和越南。
2007年4-5月在海南岛本岛范围内18个县市展开蜡皮...
- 林隆慧
- 关键词:种群密度洞穴特征
- 文献传递
- 海南蜡皮蜥保护行动野外考察记被引量:2
- 2006年
- 蜡皮蜥,另名坡马,是一种穴居的蜥蜴类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的沿海地区,国外分布于越南。在海南主要分布于沿海木麻黄林一些相对开阔的生境中,但由于近年来沿海地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为的猎捕和旅游设施的开发,
- 滕晓玲
- 关键词:野外考察旅游设施木麻黄
- 海南蜡皮蜥的种群密度分布、空间格局和生活史特征
- 蜡皮蜥属(Leiolepis)7种蜥蜴中仅一种(L.reevesii)分布至我国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海南.对海南全境螬皮蜥调查发现:该种是当地蜥蜴区系的主要成分,见于除中部以外的所有沿海县市:生境海拔高度0-50 ...
- 林炽贤杜宇林隆慧计翔
- 关键词:生活史特征种群密度
- 文献传递
- 蜡皮蜥——你离灭绝有多远?被引量:4
- 2005年
- 王力军
- 关键词:蜡皮蜥木麻黄
- 蜡皮蜥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被引量:11
- 2005年
- 应用行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蜡皮蜥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除口咽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厚度各不相同,其中胃壁最厚,幽门胃壁厚达658.0μm,其次为大肠和食道,分别为393.3μm和215.9μm,小肠壁最薄,约为126.8μm皱襞的发达程度也随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十二指肠皱襞数量最多,约为27~42个,平均高度为733.2μm,其次分别为回肠、口咽腔和食道,大肠皱襞数量最少约为3~11个,平均高度为484.2μm;食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口咽腔、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和大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较多,密度分别为927个/mm^2、899个/mm^2;肝脏中色素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较少且胰岛不发达,肝脏小叶和胰脏小叶界限不清晰。这充分说明了蜡皮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食性和生态习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 洪美玲傅丽容王力军黎江娃
- 关键词:蜡皮蜥组织学形态学
相关作者
- 王力军

- 作品数:62被引量:26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蜡皮蜥 红树林 两栖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 海陆
- 林隆慧

- 作品数:22被引量:35H指数:2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蜡皮蜥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密度 生活史特征 选择体温
- 洪美玲

- 作品数:100被引量:637H指数:14
-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红耳龟 中华绒螯蟹 龟类 四眼斑龟 红树林
- 林炽贤

- 作品数:44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蜡皮蜥 芒果 输液技术 雉鸡 肉用雏鸡
- 邱清波

- 作品数:13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琼州学院
- 研究主题:蜡皮蜥 鬣蜥科 两性异形 变色树蜥 中国石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