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7篇“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相关文章
寻常银屑合并自身免疫性皮肤病13例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寻常银屑合并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8—2021年西京医院皮肤科确诊寻常银屑合并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收集13例寻常银屑合并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4.69±8.02)岁。所有患者于银屑发生后平均(14.85±7.54)年合并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所有患者中7例合并天疮(其中1例伴有汞中毒),5例合并类天疮(1例确诊肺腺癌),1例合并成人型线状Ig A。7例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6例予单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出院后随访2个月~13年,10例患者治愈或情稳定,3例失访。结论:寻常银屑可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较为少见。患者多为银屑程中出现水皮损,明确诊断需结合皮损组织理表现、免疫荧光、自身抗体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提示临床上需警惕合并汞中毒可能,并重视对肿瘤的筛查和随访,根据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周健刘宇俞晨王刚
关键词:银屑病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2023年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AIBD)与针对皮肤及黏膜组织中结构蛋白的自身抗体相关。天疮疾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桥粒的组成部分,而类天疮疾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真表皮连接的结构蛋白。这两类疾的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予以鉴别。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IBT)。近年来,不断有新型实验室技术出现。生物芯片技术简化了IIF的判读,成本较低且高效,对桥粒芯糖蛋白(Dsg3)和类天疮抗原180(BP180)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7%~100%和94%;EUROTide™孵育技术比传统DIF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背景荧光更少;MESACUP anti⁃Skin profile TEST能同时检测多种抗体,对Dsg1和Dsg3的检测特异度可达100%;侧向流动免疫层析技术(lateral flow immunoassay,LFIA)可用于快速定检测,能肉眼观察结果;化学发光酶免疫技术与ELISA相比符合率可达到94%~99%,且检测时间短、自动化程度高;荧光叠加抗原定位⁃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overlay antigen mapping using laser-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FOAM⁃LSCM)能够一次皮肤基底膜带的不同成分进行区别染色,比传统手工DIF法效率更高,且有助于诊断在传统方法下难以与类天疮或获得表皮松解症区分的AIBD。实验室诊断技术对AIBD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实验室方法,比较并探讨了新技术在A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乌心怡潘萌朱海琴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直接免疫荧光实验室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免疫学检测结果探究
2023年
疮与类天疮是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都由自身抗体介导[1-2],但自身抗体谱不同。天疮患者的自身抗原为桥粒芯蛋白,是一种细胞桥粒粘附分子[3]。抗桥粒芯蛋白抗体简称Dsg,可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间粘附起抑制作用,形成表皮内水类天疮患者的自身抗原为BP180,是半桥粒成分,一种跨膜蛋白,是主要的致因素[4]。既往临床将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作为诊断皮肤病的金标准,但该法要手工操作,费时费力,采集标本复杂,阳率低,需要有经验的检验人员观察,且需要特殊设备(荧光显微镜),不利于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检测。本探究旨在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与DIF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臧家兵
关键词: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
直接免疫荧光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AIBD)是一组表现为在皮肤和/或黏膜上出现以红斑、水为基本损害的自身免疫性,其临床表现为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
王体艳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直接免疫荧光大疱性类天疱疮天疱疮
生物制剂后时代:Janus激酶抑制剂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下一个治疗浪潮吗?被引量:1
2023年
北京日报报道:“2023年5月14日,第三届皮肤科JAK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内外数百名皮肤科专家及专业人士针对目前国内炎症皮肤的治疗挑战,深入探讨Janus激酶抑制剂(Janus kinase inhibitors,JAKi)临床实践及炎症皮肤的最新学术进展。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最近几年特应皮炎治疗发展相当迅速,靶向药JAKi有望成为临床‘新利器’”。其实不仅是特应皮炎,JAKi正在被尝试用于更多皮肤,自身免疫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iseases,AIBD)便是其中一种。
胡珺鈺王明悦
关键词:皮肤科专家生物制剂学术进展JAK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免疫学检测结果探究
2021年
观察探究ELISA检测BP108、Dsgs抗体与DIF检测结果对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具体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天疮患者作为研究组,30例类天疮患者作为参照组,通过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BP108、Dsg1、Dsg3抗体,采取患者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实施DIF实验,对比两组患者的阳率与阳抗体分布。结果:研究组患者通过ELISA检测Dsg1、Dsg3抗体的阳率分别为73.33%、30.00%,总阳率为100%,同参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通过ELISA检测BP108抗体的阳率为80.00%,同研究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DIF检测阳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抗体类别主要为IgG与C3,参照组抗体类别主要为C3与IgG。结论: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而言,ELISA检测与DIF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师可参考诊断结果,结合组织理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评判患者情。
臧家兵
关键词: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
三黄散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创面感染防治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外用三黄散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创面细菌感染(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74例根据创面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A组(感染组30例)、B组(非感染组44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在同一患者身上选取两组面积、位置相近的创面,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A组、B组外用三黄散,对照A组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对照B组不用药物。结果:研究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7.7%,对照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0.9%,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散能防治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创面感染。
曾彬李元元邬晶黎敏
关键词:大疱性皮肤病三黄散创面感染
三黄散软膏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 探讨外用三黄散软膏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创面愈合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皮肤科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44例,采用自身对照试验,在同一患者身上选取两组面积、位置相似的创面,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3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三黄散软膏,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天疮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寻常型天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患者,除一例患者讲述首次使用三黄散换药时有轻微刺激疼痛感外,其他均无不适。结论 外用三黄散软膏能有效促进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创面愈合,且安全有效、经济实惠,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王晓晓曾彬邬晶李元元
关键词:大疱性皮肤病三黄散创面
基于FAERS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相关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事件数据挖掘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抗2型糖尿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提取2004年第1季度至2018年第4季度(共60个季度)的数据,通过MedEx药品名称标准化、MedDRA不良事件系统分类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得到DPP-4抑制剂相关自身免疫性皮肤病(AIBDs)事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进行信号检测。结果共提取到DPP-4抑制剂相关AIBDs事件383条,其中西格列汀178条(0.20%),维格列汀128条(14.81%),阿格列汀51条(2.81%),沙格列汀13条(0.18%)和利格列汀13条(0.54%);2个首选语(天疮和类天疮)检索到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5种DPP-4抑制剂类药品均在"类天疮"提示信号,西格列汀在"天疮"提示信号。结论应重视DPP-4抑制剂相关AIBDs事件风险,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ADE。
周灵妍吴斌何治尧徐珽
关键词:天疱疮类天疱疮数据挖掘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免疫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BP180、Dsgs抗体和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结果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天疮患者,24例类天疮患者,30例排除皮肤病患者和14例疑似皮肤病患者,用ELISA方法检测其外周血BP180、Dsg1、Dsg3抗体,采其皮损周围正常皮肤进行DIF实验。结果 Dsgs抗体检测在天疮组阳率为100%,BP180抗体检测在类天疮组阳率为83%,DIF检测在天疮组和类天疮组阳率均为75%。结论 ELISA方法检测自身抗体和DIF实验对皮肤病具有诊断价值,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理结果。
刘玮曾志良马玲陈柳青
关键词: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DSGDIF

相关作者

朱学骏
作品数:497被引量:2,774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副肿瘤性天疱疮 天疱疮 基因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大疱性类天疱疮
朱海琴
作品数:39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天疱疮 寻常型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抗体亚型 寻常型
潘萌
作品数:148被引量:34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天疱疮 寻常型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银屑病 抗体亚型
陈喜雪
作品数:169被引量:747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副肿瘤性天疱疮 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寻常型天疱疮 CASTLEMAN病
周生儒
作品数:6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天疱疮 桥粒芯糖蛋白 皮损 外伤诱发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