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90篇“ 自治制度“的相关文章
螺旋式上升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定位与完善
2025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基本制度定位,是新时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研究的思想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是一个螺旋式递进的发展过程,即从村民和居民自治到党和政府组织与基层群众协同治理,再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协同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主始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主导方向。在基层群众自治阶段中,民主是群众从“向内”“外向”和治理三个维度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基层群众治理不仅保留了民主自治的基本元素,还强调了基层主体的多元协同管理,即党组织与政府对基层群众自治过程的介入使基层治理主体由一元主体变成多元主体。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统筹协调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治、治理和人民民主三者的有机结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群众自治到党和政府协同治理再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同完善的螺旋式发展,这不仅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必然要不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机制创新。
张爱军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契合互动--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考察
2025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发展渊源与价值理念方面存在契合,二者因其内在契合性构成了双向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其“全”的特殊优势有效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动态调适,最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保障当地各民族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推动了当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全艳君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于真实性问题情境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例
2025年
素养导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挑战。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面临学校教育与复杂社会情境隔离,难以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真实问题解决中的困境。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课为例,阐释了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需要按照提炼大概念,在真实世界寻找问题情境原型;优化教学环节,提升问题情境呈现质量;深化问题情境设计,在社会大课堂中推进素养进阶的实践理路展开。
王子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经验启示探析
2024年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羁縻之制”、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民族自决”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时期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历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提出新时代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验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依法治国”,构建法治保障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晓雪纳春英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演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与经验
2024年
基层群众自治从新中国成立时开始萌芽,经过不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入新时代,包括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选举的程序更规范、结构更优化,民主协商的主体更广泛、形式更多样,民主决策的内容更丰富、机制更完善,民主管理的约束更有力、成效更突显,民主监督的渠道更畅通、信息更透明。这些成功的实践表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制度保障。
徐柯柯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居民自治村民自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现代化:主要问题、目标定位与推进路向
2024年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内在要求。从问题意识视角来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现代化面临着自治组织的主体性不足、德治与法治关系的正确处理、志愿失灵和组织不足,以及基层资源约束等问题。而其突破口包括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主体性角色,加强权力监督以协调德治与法治,克服基层社会组织的志愿失灵和组织不足,以及加强对基层资源的供给支持与使用监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现代化到2035年应基本实现,到2049年应全面实现。为此,要不断健全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推动与基层善治的有机结合、拓宽基层协商参与治理渠道与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何洪静王木森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概念为本的高中思政课教学三路径——以必修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
2024年
传统教学侧重事实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遵循单一性思维,忽视从概念性视角引导学生像专家那样思考,未能使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概念^([1])。概念为本的教学超越对知识技能的浅层记忆,从概念性理解出发,以发散性思维模式拟定目标、设计过程、实施评价,使学生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过程,为其提供更多条件将理解的内容应用到现实情境中,为学生构建概念、走向理解、学会迁移、形成关键能力筑牢根基。
曾润芝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事实性知识现实情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散性思维
从“初高中衔接”角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
2024年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共有的教学内容。关于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容的编排在初中教材中为2个课时,高中5个课时,初中和高中教材各自强调的重点内容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实现思政一体化教学就需要对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基本政治制度》第二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比较了初、高中课程标准及教材中对这一知识的阐述,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中实现教学衔接的方法。
白晶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维融合”,走向师生素养提升——以高中思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例
2024年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明确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四川省都江堰中学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区域文化、时政情境、学科核心素养“四维融合”的教学实践路径。本文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课为例,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的展示,分享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四维融合”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陈娜娜黄中坤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城市居民自治制度的演变逻辑与现代化转型路径
2024年
居民自治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形态,对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推进与完善,历经了萌芽与探索、规范与确立和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始终以满足党和国家治理的需求为核心,展现了自我发展和持续改革的特征。面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任务,城市居民自治制度的转型关键在于保障党建逻辑、治理逻辑和自治逻辑的良性互动,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培育和塑造积极的居民主体,探索合理设置自治单元的新路径,借助数智新技术赋能以推动制度的现代化建设。
刘华云原珂
关键词:居民自治制度基层民主

相关作者

程守艳
作品数:58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 民族自治
陆兴发
作品数:53被引量:218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电力大学
研究主题:自治制度 高等教育 企业 家族企业 可持续发展
张金良
作品数:7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化浪潮 城市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西部大开发
王廷美
作品数:22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爱国统一战线 邓小平统战理论 统战工作 新时期统一战线 宗教团体
王金洪
作品数:21被引量:133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村民自治制度 政治参与 民主 村民自治 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