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83篇“ 腹膜后淋巴结“的相关文章
-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在睾丸非精原细胞瘤中的治疗进展
- 2025年
- 睾丸肿瘤是青年男性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之一,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的治疗包括主动监测、辅助化疗以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腹膜后淋巴结是该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未切除的腹膜后转移会导致重复手术、晚期复发和生存率下降。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是一种根治性治疗方法,既切除了腹膜后病灶,又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在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治疗中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范康武段建敏
- 关键词:睾丸肿瘤非精原细胞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指导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预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究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技术指导子宫内膜癌(EC)分期手术的应用效果及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3月-2024年3月本院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的EC患者98例临床资料。均术前于宫颈注射ICG,采用ICG荧光显影技术辅助切除盆腔及腹部淋巴结,并对荧光显影和未显影的淋巴结进行病理送检,分析ICG荧光显影情况、淋巴结清除情况,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ICG荧光显影技术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多区域淋巴结ICG荧光显影的相关因素。结果:98例EC患者成功显影91例,显影率为92.9%,共显影994枚淋巴结节,其中盆腔淋巴结851枚(85.6%),腹主动脉淋巴结67(6.7%),骶前淋巴结58枚(5.8%),腹股沟深淋巴结9(0.9%);98例手术患者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阳性34例(34.7%),91例成功显影者中32例(35.2%)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阳性。98例共切除淋巴结1578枚,淋巴结转移阳性132枚(8.4%),91例成功显影的患者手术共清除淋巴结1422枚,其中ICG荧光显影994枚,转移阳性122枚,占显影总数的12.3%,所有患者中未发生转移而行淋巴结切除术患者占比65.3%(64/98),未转移淋巴结切除率为91.6%(1446/1578)。ICG荧光显影技术诊断EC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90.6%,特异度91.5%,准确率91.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94.7%,Kappa值为0.810>0.75,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操作者经验≤10年、肌层浸润深度≥1/2、淋巴管间隙浸润阳性是影响ICG腹膜后多区域淋巴结显影阴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ICG荧光显影技术对淋巴结转移有较好诊断价值,可用于指导EC分期手术中腹膜后淋巴结清除。
- 谭慧马金枝祝莉郭克锋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吲哚菁绿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
- 晚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晚期子宫内膜癌(EC)腹膜后淋巴结(RLN)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连续就诊的261例晚期(Ⅲa期~Ⅳb期)EC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EC患者盆腔淋巴结(PLN)转移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伴/不伴PLN阳性)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Cox回归对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晚期EC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61例Ⅲa期~Ⅳb期EC患者均行全子宫/广泛性子宫双附件切除术+RLN清扫术(包括PLN清扫术±PALN清扫术),共有147例患者发生RLN转移,RLN转移率为56.32%。年龄≥60岁(HR=2.51,P=0.01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6.3 ng/mL(HR=2.20,P=0.039)、低分化/去分化癌(HR=2.21,P=0.010)、肌层侵犯深度≥1/2(HR=2.45,P=0.002)、脉管癌栓(HR=4.03,P=0.001)是R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肌层侵犯深度≥1/2(HR=3.22,P=0.014)是影响PLN和PALN转移部位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中位随访时间67.7个月,年龄≥60岁(HR=2.57,P=0.001)、NSE≥16.3 ng/mL(HR=2.02,P=0.006)、雌激素受体(ER)不表达(HR=2.61,P=0.014)、孕激素受体(PR)不表达(HR=2.00,P=0.016)、肌层侵犯深度≥1/2(HR=1.87,P=0.018)、脉管癌栓(HR=2.30,P=0.001)是总生存期下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60岁、NSE≥16.3 ng/mL、脉管癌栓、低/去分化癌、肌层侵犯深度≥1/2将导致RLN转移风险升高,建议对该类患者行系统性RLN清扫。当肌层侵犯深度≥1/2时,PALN转移风险增加,建议清扫PALN时应达到肾静脉下水平。年龄≥60岁、NSE≥16.3 ng/mL、ER或PR不表达、肌层侵犯深度≥1/2、脉管癌栓者总生存变差,建议术后积极治疗。
- 赵河清陈龙毅裘佳琦王玉林郭冰虹黄永文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后
- ^(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2024年
-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50例R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16)与未转移组(n=34);比较组间PET/CT表现,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PET/CT在个体及区域淋巴结组水平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原发灶最大径、淋巴结短径及其最大标准摄取值均大于未转移组(P均<0.05)。PET/CT正确诊断转移组15例、未转移组28例。术中共切除59个腹膜后区域淋巴结组,病理共诊断19个区域淋巴结转移,PET/CT正确诊断其中18个;40个区域淋巴结组病理未见转移,PET/CT诊断正确其中33个。PET/CT诊断个体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82.35%、86.00%、71.43%和96.55%;诊断区域淋巴结水平转移分别为97.74%、82.50%、86.44%、72.00%和97.06%。淋巴结短径是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487.100,P=0.002);以1.25 cm为截断值,其诊断RC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3.80%,特异度为85.30%,曲线下面积为0.951。结论^(18)F-FDG PET/CT诊断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
- 祝安惠张帆张卫方
- 关键词:肾肿瘤
- HIFU序贯放疗治疗食管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
- 2024年
-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通过高强度聚焦的超声波在局部组织聚集成为一个焦点,使交点处组织的温度迅速升高,组织吸收声能并转化成热能后发生凝固性坏死。本文报道1例食管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行2次LFP方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顺铂)化疗后病情进展,腹膜区包块较前明显增大,鳞状细胞癌抗原持续增高,后给予2次HIFU序贯放疗,PET-CT示腹膜后病灶形态缩小,病灶肿瘤活性明显减低。该治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谢蓉嘉刘竹青朱忠政许青
- 关键词:食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高强度聚焦超声
-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淋巴结转移对于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分析子宫内膜癌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的高危因素,同时研究淋巴结转移后对个人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病例数设置为141例,所有人员就诊治疗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系统检查个人情况后,以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分组原则,发生淋巴结转移人员设定为观察组,共计40例,无淋巴结转移人员则为对照组,共计101例,分析所有人员的实际情况,观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同时探究两组人员的预后情况。结果 从转移与未转移人员基本情况来看,转移人员中非子宫内膜样癌、存在乳头样结构、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阳性、存在宫颈浸润、腹腔积液细胞学阳性、CA125>35人数多于非转移人员(P<0.05);分析不同组别人员的预后情况可以看到,非转移组改善人数多于转移组,且无效人员少于转移组(P<0.05)。结论 对于子宫内膜癌人员来说,为非子宫内膜样癌、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阳性者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且转移发生后可对预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 赵岩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预后
- 一种CT腹膜后淋巴结分割与量化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CT腹膜后淋巴结的自动分割和量化方法,主要基于Dense U‑net对CT腹膜后淋巴结图像进行自动化、高精度的识别分割和三维体积自动量化,以得到精准的淋巴区域、边缘和体积。优点在于能够大幅减少医生的工作量,...
- 张军杨王庆凤 许钰 张海波刘佳 陈单瑞 余川 赵梦刘志勤
- ^(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CYFRA21-1对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和CYFRA21-1对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00例宫颈鳞癌女性患者划分为转移组(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3例)和非转移组(未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7例)。收集患者术前的^(18)F-FDG PET-CT扫描数据以及血清SCC-Ag和CYFRA21-1含量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通过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宫颈鳞癌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转移组血清SCC-Ag、CYFRA21-1含量以及SUVmax值均高于未转移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g、CYFRA21-1含量以及SUVmax值均被确认为宫颈鳞癌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CC-Ag、CYFRA21-1、SUVmax单独及联合预测因子在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中的AUC分别为0.769、0.813、0.811、0.89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和CYFRA21-1在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郏振功徐玥申勇杨敏敏胡永全
- 关键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关键技术被引量:2
- 2023年
-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清扫腹膜后淋巴结有望改善部分病人预后,使其获得长期生存。现阶段对于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人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故在考虑手术前,应全面评估病人淋巴结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必要的影像学诊断。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对结直肠癌行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有望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对完善治疗策略方面提出挑战。
- 郝立强郭海洋洪永刚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结直肠癌腹膜后淋巴结淋巴结转移
- HIFU控制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所致疼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 ultrasound,HIFU)是否有助于缓解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所致疼痛的发生。方法:收集2020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2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n=13),后两组分别各自实施常规放射治疗方案(对照组)以及HIFU联合放射治疗(观察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阻塞感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疼痛NRS分数呈现降低的趋势,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阻塞感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去患处皮肤疼痛感这一常见副作用外,无皮肤烧伤、脏器穿孔、胰瘘、肿瘤破裂等不良事件。结论:HIFU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蒋立文
-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HIFU转移癌
相关作者
- 周芳坚

- 作品数:344被引量:1,39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肾癌 预后 膀胱肿瘤 肾肿瘤
- 刘卓炜

- 作品数:202被引量:81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预后 膀胱肿瘤 肾癌 睾丸肿瘤 原位新膀胱
- 韩辉

- 作品数:195被引量:64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预后 阴茎癌 肾肿瘤 膀胱肿瘤 前列腺癌
- 秦自科

- 作品数:188被引量:67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预后 膀胱肿瘤 睾丸肿瘤 肾肿瘤 外科手术
- 高新

- 作品数:850被引量:2,270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腹腔镜 前列腺癌根治术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前列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