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7篇“ 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文章
两种骨密度测量和分析方法评价腰椎骨密度的检测结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两种临床常用骨密度测量和分析方法评价腰椎骨密度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本院体检的60名年龄在40~70岁的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DXA和QCT检测,观察分析骨质疏松检出率以及骨密度正常检出率。结果DXA与QCT测量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35.00%和36.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密度正常的检出率分别是31.67%和36.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骨密度测量和分析方法在检测腰椎骨密度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尽管两种软件在算法和测量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均能提供可靠且准确的测量结果。
聂果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
广场舞对不同年龄段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影响的队列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索广场舞对不同年龄段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LBMD)的影响,为指导广场舞预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250名西安市绝经后中老年妇女,其中广场舞组170例,非运动组80例。广场舞组人群维持广场舞运动习惯,非运动组保持不运动的习惯,6个月后对两组人群进行LBMD检测。以似然比检验分析广场舞与年龄分级(45~65岁及>65岁)对LBMD的交互作用后按年龄分级进行亚组分析,并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校正年龄亚组内广场舞组与非运动组的组间混杂因素,最后通过校正匹配后的数据分析广场舞对不同年龄亚组内绝经后妇女LBMD的影响。结果在45~65岁绝经后妇女中,6个月后广场舞组测量LBMD均值高于非运动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65岁的绝经后妇女中,6个月后广场舞组与非运动组的LBM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结论在45~65岁的人群中,广场舞能有效改善中年绝经后妇女的LBMD,在>65岁的老年绝经后妇女中,广场舞对参与者LBMD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魏彬黄景辉程智涛聂善化夏冰高雪郑毅魏毅涛罗卓荆
关键词:广场舞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该人群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根据测量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采用肌肉功能分析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的体质量、脂肪、下肢肌肉、膝关节活动等人体成分情况,采用更年期症状全面评估量表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状态及活动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人体体成分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围绝经期女性148例(49%),平均年龄(51.40±5.03)岁;绝经后期女性152例(51%),平均年龄(53.59±6.04)岁。绝经后期女性的骨密度低于围绝经期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118例(39%),骨量正常组182例(61%)。骨量减少组女性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和无锻炼占比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和有锻炼占比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BMD与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均呈显著负相关(r=-0.492、-0.125、-0.287,P<0.05),而与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有锻炼占比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3、0.180、0.19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脂肪百分比大、下肢肌肉分布少、锻炼少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期女性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腰椎骨密度与人体体成分�
刘莉莉阮祥燕杨瑜蒋玲玲王泽铖张明珍Alfred O.Mueck
关键词:腰椎骨密度骨量减少
基于定量CT对中老年男性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应用定量CT(QCT)技术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研究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3611例中老年男性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搜集其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血尿酸和血脂指标,同时使用QCT测量受试者腰椎BMD。根据腰椎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120 mg/cm^(3))、骨量减少组(80~120 mg/cm^(3))和骨质疏松组(<80 mg/cm^(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腰椎BMD组间年龄、BMI、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0.049、0.162、0.090、0.066、0.077、0.064,P<0.05),年龄与腰椎BMD呈负相关(r=-0.410,P<0.001)。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变量的影响下,血红蛋白与血尿酸轻度升高是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OR=0.978,95%CI:0.969~0.987;OR=0.998,95%CI:0.997~1.000;P<0.05)。结论在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中,血红蛋白、血尿酸与腰椎BMD存在相关性,血红蛋白与血尿酸是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刘澳李中林周菁武肖玲邹智屈敏朱嘉栋张潇琳王勇吕雪李昊李永丽
关键词:腰椎骨密度血红蛋白血尿酸血脂指标
人工智能辅助机会性测量腰椎骨密度研究:与定量CT比较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人工智能(AI)定量CT辅助诊断系统与定量CT(QCT)在胸部低剂量CT检查时机会性测量腰椎骨密度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因各种临床适应症行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I定量CT辅助诊断系统与QCT分别在胸部低剂量CT图像上测量受检者腰椎平均体积骨密度(vBMD),绘制散点图、Bland-Altman图检验二者的关系,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其一致性。结果AI定量CT辅助诊断系统测量vBMD平均值为116.38±36.07mg/cm^(3),QCT测量vBMD平均值为115.60±38.07mg/cm^(3),线性回归分析与Bland-Altman分析显示二者对腰椎骨密度的测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77)。不同性别中,AI定量CT辅助诊断系统与QCT对腰椎骨密度的测量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I定量CT辅助诊断系统与QCT基于胸部低剂量CT机会性测量腰椎vBMD具有高度一致性。
焦自梅王曦刘钦鹏刘凤杰戴政君张国伟
关键词:骨密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腹部内脏脂肪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腹部内脏脂肪分布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因“高血压查因”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A的54例患者,利用定量CT(QCT)测量腰1~3椎体的BMD值,测量腰2椎体层面的腹部总脂肪面积(TFA)、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按照BMD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24例)、B组(骨量正常组,30例)。结果与B组相比,A组年龄、VFA、总胆固醇及立位的血浆醛固酮浓度(PAC)与肾素活性(PRA)的比值增高,立位的血浆肾素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BMD与年龄(r=-0.521、P<0.05)、VFA(r=-0.373,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后,VFA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增多较非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BMD值降低(P<0.05)。结论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更容易表现为低骨量,VFA增高可能是PA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唐丽李莉明蒋耀军刘宏建高剑波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骨密度
定量CT参数联合血生化指标对中老年人腰椎骨密度的评估
2024年
目的探讨定量CT(QCT)参数联合血生化指标与中老年人腰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参加西南自然队列研究的受试者439例,将受试者按性别和年龄段(每隔10岁为1组)分4组,比较每组腰椎BMD,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两组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和QCT参数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各项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腰椎BMD与各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BMD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腰椎BMD随年龄增大逐渐降低。男性骨量减低组和骨质疏松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于骨量正常组,甘油三酯(TG)和皮下脂肪(SFA)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女性骨量减低组和骨质疏松组腹内脂肪(VFA)和总脂肪(TFA)都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男性腰椎BMD与年龄、HDL-C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BMI)、TG、SFA呈正相关(P<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HDL-C、VFA、TFA均呈负相关(P<0.05)。年龄和HDL-C是男性腰椎BMD异常的危险因素,BMI是其保护因素,年龄和VFA是女性腰椎BMD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腹部脂肪堆积和血脂代谢异常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杨行廖凯夏春潮刘江山窦青瑜李真林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腹部脂肪血脂
基于定量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腰椎骨密度与体质成分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Q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MD)与体成分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4年7月-2022年8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使用QCT测量患者的L1、L2的BMD,L3中心层面的体成分信息,包括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总脂肪(TAT)、腰3水平横断面肌肉面积(L3-SMA),腰3水平肌肉内的脂肪含量(L3-IMAT),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长及血液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HD患者腰椎B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依据BMD测量结果,将106例MHD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61)及骨量异常组(n=45),比较两组间体成分及各个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06名MHD患者中57.55%(61例)骨量正常,42.45%(45例)骨量异常,其中26.41%(28例)骨量减少,16.04%(17例)骨质疏松。骨量异常组的年龄、TC、LDL-C、P、VAT、SAT、TAT、L3-SMA及L3-IMAT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性别、透析龄、TG、HDL-C、ALB及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腰椎BMD与L3-SMA呈正相关(r=0.264,P<0.05),与年龄、VAT、SAT、TAT、L3-IMAT及TC呈负相关(P<0.05)。未发现MHD患者腰椎BMD与透析龄、TG、HDL-C、LDL-C、ALB、Ca及P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磷、高龄及高L3-IMAT是MHD患者发生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腰椎BMD与体成分、年龄及TC有相关性,高血磷、高龄及高L3-IMAT是MHD患者发生骨量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吕磊翟建李培刘奇峰方世武
关键词:体质骨密度肾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与腰椎骨密度的关联
2024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测定的腰椎体积骨密度(vBMD)的关联。方法选取104例MHD患者,以QCT测定腰椎vBMD,收集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iPTH与vBMD的关联。使用平滑曲线拟合方法探索iPTH和vBMD的非线性关系。使用阈值效应分析计算拐点。结果纳入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28.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iPTH作为连续性变量,iPTH与vBMD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94)。将iPTH按照三分位分低、中、高3组,以iPTH中间组作为参照,低iPTH组vBMD较参照组下降24.87 mg/cm^(3)(P=0.010)。调整年龄、性别、透析龄、肾脏原发病、血钙、血磷、25-羟维生素D3[25-(OH)VD3]混杂因素,结果仍然稳健(P=0.002)。高iPTH组同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iPTH与vBMD呈倒U形关系(非线性检验P=0.021)。阈值效应分析拐点iPTH为332 pg/ml。结论过高、过低的iPTH水平都和低vBMD相关,在MHD人群中最佳vBMD对应iPTH为332 pg/ml。
白成丽杨洁
关键词:骨质疏松甲状旁腺素维持性血液透析
2型糖尿病人群与正常人群胸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与正常人群间的胸腰椎椎体骨密度(BMD)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T2DM病人6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名作为对照组。基于定量CT测量T_(11)~L_(4)椎体的BMD。2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和性别分为不同亚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不同年龄分组胸腰椎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不同BMI分组胸腰椎BMD和不同性别分组胸腰椎BMD。结果:观察组病人BMI和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2组受试者胸腰椎BMD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观察组从T_(11)~L_(4)椎体的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随着年龄增加,2组T_(11)~L_(2)椎体发生OP的概率增加(P<0.01)。当BMI<24 kg/m^(2),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女性组,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男性组,2组胸腰椎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T2DM病人和健康人群胸腰椎BMD均降低,BMD降低与性别和BMI有关;T2DM病人更易发生OP。因此,T2DM病人应加强椎体BMD的相关检查,尽早采取措施缓解骨量减少及预防OP的发生。
杨梦任帅袁永丰李源赵雅桐陈建方王中秋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密度胸椎腰椎

相关作者

程晓光
作品数:519被引量:3,737H指数:33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骨密度 磁共振成像 骨质疏松 QCT 骨密度测量
王玲
作品数:142被引量:563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骨密度 骨质疏松 QCT 骨结构 定量CT测量
沈霖
作品数:531被引量:2,935H指数:29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骨密度 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青娥丸
汤光宇
作品数:224被引量:2,064H指数:1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骨质疏松 MRI X线计算机 骨密度
蔡韦
作品数:12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骨密度 肌群 骨密度 成年女性 脂肪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