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40篇“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相关文章
- 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及术后脊髓神经损伤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疗效及术后脊髓损伤转归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在鹤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就诊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全部行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观察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及脊髓损伤转归情况,并对术后脊髓损伤转归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年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脊髓损伤分级情况优于术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损伤情况、激素在伤后8 h内应用、椎管侵占率均与术后脊髓损伤转归有关(P<0.05);术前损伤情况、激素在伤后8 h内应用、椎管侵占率为术后脊髓损伤转归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固定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椎管侵占率、术前损伤程度、激素在伤后8 h内应用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神经损伤转归的主要因素。
- 刘勇葛世凯姬超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显微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显微镜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三明市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20例给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显微镜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伤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好(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下床活动、疼痛缓解时间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显微镜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吴英添
-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 2021年
- 评价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9月我科诊治的伴有神经功能损害且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7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脊髓损伤ASIA感觉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情况。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两期手术,无手术并发症,二期术后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3、6、12个月随访VAS评分、ODI均进一步降低,脊髓损伤ASIA感觉评分均恢复至E级。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可满意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充分椎管减压,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同时具有微创、减少手术创伤的优势。
- 孙克宋有鑫
- 关键词:胸腰段爆裂骨折神经损害椎弓根螺钉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 目的: 评价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中,对术后后突骨块复位不良、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病例,二期行椎间孔镜下椎管成形、神经减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
- 孙克
-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损害
- 文献传递
-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7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11例)和后路组(26例)。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5.0±3.7)个月。3例(均前路组)术中发现胸膜破裂;2例(均前路组)术后第2天复查X线及CT发现有胸腔积液;5例(前路组1例、后路组4例)脑脊液漏;2例(前、后路组各1例)植骨未融合,前路组1例人工椎体松动未融合,后路组1例术后12个月复查发现断钉,横突间植骨未融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两组术后1、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恢复(P<0.05)。结论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注重分析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进行必要的减压,采用合适的植骨方法,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
- 魏明和师玉谨黄彧翰喻鹏郑秀凤
-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前后路植骨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41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20例,给予前外侧入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21例,给予后入路减压联合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指标、疼痛评分和胸腰椎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101.21±8.15)min短于对照组(172.34±9.84)min(t=25.259,P<0.001);术中出血量(512.34±21.45)mL少于对照组(731.66±23.12)mL(t=31.507,P<0.001);两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均较术前降低,组间比较试验组(2.97±1.05)分更低(t=3.128,P<0.001);两组术前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对照组前缘高度(79.32±3.76)%、后缘高度(91.01±2.55)%均较术前升高,后凸Cobb角(6.22±1.41)°减少,且均优于试验组(t值分别为8.196、7.480、7.570,P<0.001)。结论在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治疗中,后入路手术创伤较小,手术风险较低,而前入路更利于胸腰椎稳定性恢复,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 梁树威黄家良张瀚杨叶峰
-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神经损伤
- 腰1椎体爆裂骨折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影像学形态改变及圆锥位置高低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腰1椎体爆裂骨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因急性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住院治疗,...
- 冯俊飞
- 关键词:椎管占位脊髓圆锥神经功能
- 文献传递
- 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被引量:14
- 2020年
- 背景:胸腰段爆裂骨折发病率较高,后路单纯撑开技术在维持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不甚满意,因此试图探索更佳治疗方案。目的:探讨采用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7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均采用后路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4-14 d,平均7.8 d。随机分为2组,单纯撑开组38例行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反弓折顶植骨组40例行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固定。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10-22个月随访;②单纯撑开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反弓折顶植骨组(P<0.01);③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④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⑤术后2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反弓折顶植骨组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过度丢失等并发症;单纯撑开组发生内固定失败螺钉拔出3例,钛棒断裂2例,椎体高度明显丢失10例;⑥提示与单纯撑开复位固定相比,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植骨并伤椎置钉固定可形成伤椎压缩中心骨性支撑,重建前、中柱高度方面疗效确切,具有力学强度高、椎体高度维持好、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将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选择。
- 朱福良郑道明时宇博王云国倪东馗李立军姜竹岩海米提·阿布都艾尼雪原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椎弓根钉COBB角
- 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76例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76例,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17~61岁,平均35.6岁。骨折AO分型:A1.3型43例,A2.1型19例,A2.2型7例,A3.1型5例,A3.2型2例。按脊髓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7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行后路切开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12个月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通过术前、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ASIA评分4个主要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前(47.3%±9.8%),术后12个月(8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9.3°±5.8°),术后12个月(6.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侵占率:术前(29.5%±6.7%),术后12个月(11.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50±17)分,术后12个月(175±16)分;运动评分:术前(47±14)分,术后12个月(79±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67±21)分,术后12个月(186±13)分;运动评分:术前(71±15)分,术后12个月(8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能有效减压、恢复椎体高度、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良好。
- 张健陈波王钟赵建华姜复龄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 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比较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78例,依据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32例采用前路手术,46例采用后路手术。记录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级、JOA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效果,并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Cobb角、椎管减压程度、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前路组大出血2例、血气胸2例、脑脊液漏1例,后路组无严重并发症。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5~43个月,平均(29.56±10.35)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评级均较术前有明显进步,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测量Cobb角、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前路组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改善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和后路均为有效的手术入路选择,前路手术减压彻底,但手术创伤大,适合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严重的患者;后路手术创伤小,适合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程度轻及没有或脊髓神经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
- 舒莉吴萍胡永胜田慧中郑君涛刘伟
-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脊髓神经损伤前路手术后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