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9篇“ 胆管病“的相关文章
司拉德帕治疗胆管
司拉德帕及其盐在治疗对奥贝胆酸和/或贝特类药物不耐受或不充分应答的受试者中的胆管中有效。
崔允祯查尔斯·A·麦克沃特亚历山德拉·S·斯坦伯格杨珂
门静脉海绵状瘤胆管诊治进展
2023年
门静脉海绵状瘤胆管(portal cavernoma cholangiopathy,PCC)为门静脉海绵状瘤继发的胆管形态结构异常,多见于肝外门静脉阻塞(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EHPVO)患者,其发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胆道受压、缺血、炎症等有关。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是其首选检查方法,有症状者可给予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但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文旨在对PCC的发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式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的认识。
邱秋刘凯军李国均
关键词:发病机制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的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旨在探索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DNA甲基化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肠道菌群介导的胆汁...
王璐
关键词: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DNA甲基化
移植物胆管机制与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移植物胆管(graft cholangiopathies, GCP)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主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胆管周围血管丛及腺体损伤、免疫性损伤和胆盐的细胞毒性有关。GCP的治疗手段匮乏,相当部分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因此加强预防可能更为重要。机器灌注可能是目前最有希望的一个方向,灌注设备、灌注策略及灌注液成分的不断改进可能会极大的改善甚至修复移植肝胆道的缺血性损伤,胆汁成分调控策略也具备相当的潜力。
陈耿周毅冯凯
关键词:发病机制胆管病移植物胆管周围血管丛胆汁成分肝移植受者
M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海绵样变胆管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海绵样变胆管的MR表现,提高本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6年解放军第三○二医院MR动态增强扫描及临床诊断的3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海绵样变胆管患者,观察胆管扩张范围、末端狭窄程度、胆管边缘血管扩张情况等MR征象。结果 33例患者均可见胆管迂曲扩张、管壁不规则,3例可见胆管壁呈"假瘤状"增厚;7例累及肝左叶肝内胆管,4例累及肝右叶肝内胆管,14例累及肝左右叶肝内胆管,8例累及肝内、外胆管;胆总管边缘均可见迂曲扩张血管影;另外,胆管末端狭窄21例,梗阻12例,末端见均匀延迟强化结节4例,末端与门脉栓子关系密切8例。结论 MR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海绵样变胆管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典型表现为胆管扩张和胆管周边血管曲张及胆管末端均匀延迟强化结节。
王巍巍安维民董景辉任洪伟张见增
关键词:胆管病磁共振成像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在胆管研究中的应用
2016年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是在形态、基因表达、细胞自我更新、以及分化潜能等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相似的一类细胞,但却避免了ESCs应用中的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等问题.i PSCs在多种疾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为肝脏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为代表的一组胆管虽非常见疾,但发机制不清、有效治疗手段匮乏、预后差.因此发展胆管患者源性的、个体化的i PSCs及其诱导分化的功能细胞可在体外模拟疾的表型及理过程,应用此细胞模型对研究发机制、药物筛选和疗效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孙艳迟宝荣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胆管病胆管上皮细胞
冷保存、慢性排斥反应构建移植肝胆管大鼠模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建立大鼠移植肝胆管模型并评估其意义。方法将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4组:(1)长时间(12h)冷保存组(n=24):同基因系近交系大鼠♂Wistar→♂Wistar,所获供肝于4℃UW液保存12h后行两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rat liverorthotopictransplantation,ROLT)。术中利用内支架管直接对合供、受体肝总动脉及肝外胆管;(2)慢性排斥反应组(低剂量环孢素每天1mg/kg,冷缺血时间1h)(n=24):异基因近交系大鼠♂DA→♂Lewis。供肝于4℃UE液保存1h后同法行ROLT;(3)对照组(冷保存时间1h)(n=24):同基因系近交系大鼠♂Wistar→♂Wistar,供肝于4℃UW液保存1h后同法行ROLT;(4)假手术组(n=24):♂Wistar大鼠,只进行开关腹手术。观察术后16周内各组大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大鼠肝脏标本的理学改变。结果在长时间冷保存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术后大鼠意识恢复慢,胆道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肝内汇管区胆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明显。16周时可见肝小叶被增生胆管分隔,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增生胆管上皮细胞萎缩、坏死、胞浆消失,仅见固缩的细胞核。胆管周围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肝内小动脉闭塞或消失。结论通过供肝长时间冷保存或诱导慢性排斥反应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移植肝胆管模型。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胆管的理想模型。
陆宏伟张玉君余强李崇辉
关键词:大鼠模型冷保存慢性排斥反应
胆管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邹庆伟蒲艳蒲敏穆东李波
关键词:胆管病发病机制
肝移植物胆管的研究进展
2010年
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通常是指具有临床表现又有放射学依据、需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胆道狭窄、梗阻、胆漏及胆栓/泥形成等。其发生率为20%~34%,在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受体则高达15%~64%。其中,有6%~13%需再次肝移植,死率可高达19%,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董家鸿叶晟
关键词:胆管病肝移植物胆道并发症活体肝移植再次肝移植胆道狭窄
自身免疫性胆管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在92%~95%的患者血清中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到抗线粒体抗体(AMA),但5%~8%患者有类似于AMA阳性PBC的临床、生化和组织学特征.而AMA阴性和抗核抗体(ANA)或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存在ANA提示有变异或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重叠综合征。组织学表现为界板性炎症,既往将此称为“抗线粒体抗体阴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陆伦根

相关作者

郝晓云
作品数:49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检查 超声引导 胆管病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
赵鸿鹄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胆管病变 超声 体内外 超声诊断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王劲
作品数:147被引量:52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肝移植术后 肝移植 MRI 脑铁
刘静静
作品数:21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磁共振成像 胆管病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单鸿
作品数:491被引量:2,815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磁共振成像 介入治疗 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