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6篇“ 耕地压力“的相关文章
- 粮食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近20年来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定量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深入分析湖南省近20年来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变化的基础上,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运用灰色模型方法对未来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本世纪来,湖南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在增加,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不断减少,最小人均耕地和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实际人均耕地却越来越少。2)湖南省耕地压力区域差异显著。长株潭城市群和大湘西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耕地处于中、低压力状态,环洞庭湖区的常德市、岳阳市和益阳市是湖南省的粮仓,耕地处于无压力状态。3)未来10年,湖南省耕地压力指数将逐年降低,但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耕地面积难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根据上述结论,结合湖南实际,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 汤进华邓吉祥
-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产量耕地压力耕地面积
- 甘肃省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 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耕地资源正面临着多种用途需求的压力,伴随压力的增大,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构成了严峻挑战。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战略...
- 谢林鑫
- 关键词:耕地压力指数影响因素
-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时空演变规律及预测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状况及空间分异状况,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未来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3年耕地资源状况,并细分研究区域,分析耕地压力时空发展态势,利用预测模型测算耕地压力未来变化状况,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1)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总体上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W”形变化;空间格局呈现“整体警戒,局部平稳”的态势,压力重心随时间总体向西南迁移;(2)区域耕地压力异质性呈逐渐分异趋势,受区域功能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时间格局上呈现异质性逐渐明显的趋势,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出“长城沿线沙化地区长期稳定,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逐渐上升,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平缓下降”的特征;(3)未来7 a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呈现整体升高态势,对粮食安全及区域发展构成一定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的保护及重视。[结论]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内差异逐渐明显,未来应提高全域耕地地力及环境整治能力,开展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 曹浩然孟梅
- 关键词:耕地压力指数粮食安全北方农牧交错带
-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安徽省粮食安全研究
- 2023年
- 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构建了2010—2020年安徽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耕地压力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0—2020年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无明显耕地压力;耕地压力区域性差异明显,皖北地区处于无压力区,且耕地压力指数呈不断下降趋势,耕地压力明显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和人口密度、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且耕地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2020年合肥市进入低压力区,黄山市的耕地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5,其耕地承受着较大的压力。综上,提出了降低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的建议,以期为安徽省耕地保护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等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黄舒婷赵姚阳田梦婷
- 关键词:耕地压力粮食安全耕地面积
- 广西县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变化及耕地压力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2012—2021年广西县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以及粮食播种面积等数据,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在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视角下,对广西县域近十年人口-耕地-粮食变化特征及耕地压力指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广西县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县域耕地压力指数异常。建议通过强化人才支撑、严格保护耕地和强化粮食物流、存储系统等措施,促进广西县域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
- 陈家兰严志强彭定新盛凯
- 关键词:广西县域粮食安全耕地压力指数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 1980-2015年间吉林省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文以吉林省为研究区,以198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遥感影像及统计数据为数据源,采用转移矩阵模型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及耕地压力指数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1980−2015年间耕地数量从701.88×10^(4)ha增加到762.82×10^(4)ha,人均耕地面积从0.1524 ha增加到0.1707 ha,耕地压力指数从0.7922增加到0.7953;在空间尺度上,1980年及1990年吉林省耕地压力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1995年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地区,2000年集中在西南和东部地区,2005年集中在南部和东南地区,2010年和2015年集中在南部、东南部及中心地区。耕地压力变化的方向主要从吉林省的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
- 孙丽娜
- 关键词:耕地耕地压力指数
- 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 2023年
-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流域内耕地和粮食安全的保护力度。基于标准耕地系数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从黄河流域和地市的两个视角出发探究2005—2021年流域内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值波动下降,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整体布局稳定、局部变动”基本态势,压力重心呈东西方向振荡变化,整体向西北迁移;(2)地市耕地压力异质性明显、离散程度加大、空间布局极化现象明显,耕地压力时间序列呈倒“N”或“波动”型分布,空间格局表现为中游压力集聚特征;(3)黄河中上游地市耕地压力过重、下游地市压力增长均需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以期通过政策调整、科技投入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与粮食单产,实现高效现代化农业。
- 赵国秀张全景翟腾腾滕淦贺飞
- 关键词:耕地压力指数黄河流域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耕地压力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与趋势预测
- 耕地压力是粮食安全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区域粮食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区域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问题,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通过深度融合远程耦合理论、资源替代理论和虚拟土理论,立足区域耕地质量差异和粮食贸...
- 李爱刚
- 关键词: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江苏省耕地压力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本文旨在查明江苏全省及各区域耕地压力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压力指数模型、泰尔指数、灰色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年份的江苏耕地压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并对2025年、2030年进行预测。【结果】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全省耕地压力指数处于0.94~1.07之间,总体处于预警压力区;全省耕地压力泰尔指数呈增加趋势,各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增大,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极不平衡,由南至北快速降低。(2)在耕地压力的影响因子中,粮农比、人均耕地、粮食单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粮农比起到决定性作用,说明在其他因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粮农比是全省粮食生产的关键变量。(3)趋势分析表明2025年、2030年全省耕地压力将缓慢下降,但仍处于预警压力区,其中无锡、常州2市耕地压力增加较快,其余各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江苏省耕地压力水平整体较高,且各区域间差异大,粮农比对耕地压力影响最大,这一结果对江苏省未来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 张忠启沈正平
- 关键词:耕地压力粮食安全
- 山东省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分析
- 2023年
-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究竟如何影响耕地压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为此,构建耕地压力指数指标,使用双向固定效应、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并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大小分地区进行考察。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分别对耕地压力具有负向和正向作用,城镇化整体对耕地压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后续对闲置土地的整合利用程度。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 刘津澔
-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耕地压力
相关作者
- 蔡运龙

- 作品数:325被引量:9,332H指数:5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地理学 土壤侵蚀 耕地 自然地理学
- 李玉平

- 作品数:43被引量:669H指数:12
- 供职机构:邢台学院
- 研究主题:耕地压力指数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生态足迹 粮食安全 耕地
- 孙慧宁

- 作品数:10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耕地压力指数 耕地压力 粮食经济 耕地资源 耕地承载力
- 杨子生

- 作品数:365被引量:1,848H指数:23
- 供职机构: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 水土流失 边疆山区 土地整治
- 任桂镇

- 作品数:11被引量:171H指数:9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耕地压力 可持续发展 耕地压力指数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