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88篇“ 经典作家“的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对新疆的启示
- 2025年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教育与劳动(实践应用、技能提升)相结合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公平在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科学共识,对新时代新疆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因此借鉴并以其相关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好教育在新疆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继续做好新疆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作,以及不断通过推进教育公平加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和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张彦虎韩萍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
- 中国古代经典作家的形象建构
- 2024年
- 中国古代经典作家大多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充盈的精神世界。建构经典作家的形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古代经典作家形象的建构过程,可以全面关注经典作家的独特气质、完整形象、文化价值等方面,以期对中国经典作家形象形成系统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 王柏人林瑞容
- 关键词:经典作家文化价值
-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家园思想
- 2024年
- 精神家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心灵归宿,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切的重要议题。作为西方文明之精神家园源头的古希腊文化哲思,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迈入形而上的宗教迷思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因此肩负起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人与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深刻联系,逐步明确了精神家园的主体以及宗教的根本性问题,以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引无产阶级承担起重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依托精神生产理论强调“批判的武器”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人们自主构筑精神家园开辟了新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们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进一步巩固了意识形态在精神家园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更为严重的资本主义物化与异化问题时,以温和的文化批判思维尝试化解当代精神家园的多重困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家园”思考,为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引,对于坚定“两个结合”基础上不断打牢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以及持续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着力点。
- 青觉刘泽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
- 2024年
-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思想为我们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重强调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中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阶级觉悟,增强政治素质。另外,他们还强调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探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 陈思琪徐日彤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斗争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探析
- 2024年
- 社会发展阶段以社会所处具体历史方位的形式展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五形态“”三形态”以及“跨越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等方面详细阐释了社会发展阶段思想;列宁结合俄国发展实际,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等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 王若涵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形态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革命性”的历史书写
- 2024年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民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不同评价和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对土地的占有和保护过度执着,政治上缺乏主张且摇摆不定,容易被其他阶级利用,对农民“革命性”进行了初步探索。列宁认为,一方面,农民加入革命使“革命冲击力”增强,能够成为彻底的民主革命拥护者,对民主革命具有“革命性”作用;另一方面,农民因长时间受小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影响,对社会主义缺乏政治认同感,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存在对抗性。毛泽东对农民“革命”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在革命战争时期,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力量,是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其革命性主要体现为破坏旧世界,是否定性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其革命性主要体现为建设新世界,是肯定性的因素。对农民“革命性”认识的转变,既源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社会革命环境不同;又体现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对这一理论的演进脉络进行考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王向清江名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民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融合概念和理论要义再认识
- 2024年
- “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描述与分析人类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聚合、自然同化现象及其过程,以及基于解决因自然因素、阶级压迫等条件造成的民族孤立发展、封闭保守、隔阂等问题而提出的概念。他们运用这个概念并围绕民族融合问题留下大量具有历史穿透力的论述,其中蕴含的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即民族融合理论,其要义主要有四点:一是强调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现象,反映了人的共同体演进的必然趋势;二是为各民族融合成更高层次的民族实体积极创造条件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三是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各民族的闭关自守,也反对民族强迫同化;四是在共产主义理想引领下实现民心相通是各民族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交融汇聚成理想的共同体与不断向国家民族归聚的关键。经典作家民族融合理论为后人认识民族交往现象与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立场、原则和思想方法,而非现成的答案。正确理解这一理论的要义,对当前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杨须爱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师工作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2024年
- 教师工作是无产阶级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其经典文本中提出诸多关于教师工作的经典论断,不仅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中论述了无产阶级人民教师的阶级属性、地位作用等问题,而且从社会主义建设视角阐述了改造旧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修养的议题。这些经典文本论述,明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立场,肯定了教师队伍的地位作用,深化了对教师全面修养的科学认识,对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郗厚军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师工作社会主义建设修养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评论与展望
- 2024年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思想武器,来思考和剖析文化哲学的基本范畴问题。3位经典作家秉持世界历史的宏阔视野,始终牵挂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始终关注中华社会的变化与趋势,进而对中华文明及中华文化予以了深入考察和系统阐释。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看来,中华文明及中华文化具有恢弘的历史意义,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民族革命的涤荡中实现自我的涅槃重生,从而推动中国社会跨越性发展,并书写20世纪、21世纪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探讨和研究3位经典作家对中华文明及中华文化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李健赵阳田荣
- 关键词:恩格斯列宁中华文化
-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与启示
- 2024年
-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主体理论进行了时代性创新。在历史主体建构方面,习近平揭示了“过去”对于历史主体的建构意义,提出了“总结过去、立足当下、开创未来”这一更具贯通性、更为完整的建构逻辑。在历史主体的实践机理方面,习近平指出应在多维视域下探索关于个别国家特定时期的具体演进规律,并据此研判具体趋势、发挥历史主动,使历史主体实践理论更加系统和深化。在历史主体作用方面,习近平深入论证了党的领导在人民发挥历史主体作用中的地位,将其从关键条件上升为根本保障条件。这些创新在当前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启示有:着力深化对“三大规律”的探索与运用;科学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历史合力;坚定历史进步信念与培育历史主动精神;依托“伟大工程”加强优化党的历史引领。
- 李妙辉任君王婷婷王冠茹
-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主体
相关作者
- 俞良早

- 作品数:367被引量:496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列宁 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
- 谢双明

- 作品数:42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新农村建设 农民问题
- 张三南

- 作品数:30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 研究主题:民族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民族国家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
- 聂志平

- 作品数:216被引量:456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农户 农村空巢老人 乡村 语言学史 老舍
- 黄建军

- 作品数:73被引量:12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从严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管理 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