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篇“ 红松阔叶林“的相关文章
间伐强度对天然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有利于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内的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间伐强度(CK,0%;LT,14%;MT,27%;HT,41%),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通过胞外酶矢量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揭示间伐强度对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养分限制的影响。【结果】间伐显著降低了磷(P)获取酶活性(ACP),显著提高了碳(C)、氮(N)获取酶活性(CBH、BG、NAG、LAP),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C、N获取酶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度间伐达到最大。土壤EC∶P(0.99)和矢量长度(0.92)在重度间伐处较高,EC∶N(1.15)和矢量角度(57.21°)在未间伐处较高,表明土壤微生物在重度间伐和未间伐下分别具有较强的碳和磷限制。土壤铵态氮与C获取酶(CBH、BG)活性、EC∶N、EC∶P、矢量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P获取酶(ACP)活性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机质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随间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子。【结论】适宜的间伐强度可以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促进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入探讨间伐对天然次生林的养分循环和资源限制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红松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姜雨希申方圆周思雨刘月刘月周冠军陈晨杨立学
关键词:间伐强度红松阔叶林
间伐对长白山地区红松阔叶林林分生长、结构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姜雨希
开敞度调控对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023年
文章以人工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2个生长阶段,即生长Ⅰ阶段(林分开敞度调控15年)、生长Ⅱ阶段(林分开敞度调控22年),研究不同开敞度调控处理对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林分开敞度调控处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容重呈均质趋势;对比表层土壤(0~10 cm)和下层土壤(10~20 cm)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表现为表层土壤均高于下层土壤,且在速效氮含量方面,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之间差异显著。在土壤速效钾含量方面,生长Ⅱ阶段高于生长Ⅰ阶段,增加幅度为38.41%~51.88%。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林分开敞度调控处理下,人工红松阔叶林的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著,表明通过林分开敞度调控,可调控其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人工红松阔叶林的生长。
梁基哲
关键词:红松阔叶林土壤理化性状
吉林蛟河红松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态位研究
红松阔叶林是蛟河地区顶级群落在受到干扰后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群落类型,为了解该地区群落植被的生长动态,加速退化次生林的恢复进程,为其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吉林蛟河地区红松阔叶林的50块20m*20m固定样地为研究对...
王洁
关键词:红松阔叶林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位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的净碳交换变化及基于时间卷积神经网络的模拟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分析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季节性差异及其气象因子响应,在月尺度下揭示气象因子对NEE的动态影响,为调节研究地区的碳收支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研究时间卷积神经网络在森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模拟中的应用,探索NEE模拟的新方法。【方法】基于长白山温带红松阔叶林通量观测站2007—2010年间的30 min观测数据,分析NEE和输入模型的5种气象因子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5种气象因子与NEE的相关性。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计算影响NEE的各因子重要性得分,选择得分较高的5种气象因子: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冠层上方空气湿度、冠层上方水汽压和净辐射作为NEE模拟的输入;分别构建基于时间卷积神经网络(TC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回归(SVR)和极限学习机(ELM)的5种NEE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结果】长白山温带红松阔叶林通量观测站NEE全年总量为-74.7773 gCO_(2)·m^(-2)a-1,总体表现为碳汇,但夏季表现为碳汇,冬季表现为碳源;NEE与潜热通量、冠层上方水汽压、净辐射和冠层上方空气湿度均极显著负相关(P<0.0001),和显热通量相关性不显著;TCN模型的RMSE为0.1105 mgCO_(2)·m^(-2)s^(-1),R^(2)为0.8214,RMSE分别比ELM、SVR、ANN和LSTM减少0.0248、0.0224、0.0222和0.0068 mgCO_(2)·m^(-2)s^(-1),R^(2)分别比ELM、SVR、ANN和LSTM增加0.0806、0.0777、0.0686、0.0223;根据5种模型的10次试验结果,计算得到TCN模型RMSE的标准差为0.0004 mgCO_(2)·m^(-2)s^(-1),相比ELM、ANN和LSTM分别减小0.0014、0.0013和0.0002 mgCO_(2)·m^(-2)s^(-1)。【结论】长白山温带红松阔叶林通量观测站的NEE总体表现为碳汇,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NEE与潜热通量、冠层上方水汽压、冠层上方空气湿度、净辐射极显著负相关(P<0.0001),与显热通�
齐建东谭新新
关键词:NEE
原始红松阔叶林转为次生林土壤组分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
森林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由于长期的人为和自然干扰,原始林几乎消失殆尽,次生林作为全球森林资源的主体,其恢复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原始红松阔叶林(简称:原始红松林)是温带针阔混交林的重...
齐丹丹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下灌草生物量模型构建被引量:5
2020年
采用全收获法调查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下灌草生物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下灌木、草本生物与林分和立地条件生物量模型.得到的最优灌木生物量模型为S=-0.784-0.217x1+0.003x2+0.003x3(S、x1、x2、x3分别为灌木生物量、坡向、海拔和样地乔木蓄积量),模型拟合优度R2为0.641,各参数在Sig.≤0.05时达到显著水平,因子间不存在共线性,总相对误差RS<24.2%、平均相对误差RMA<6.54%;最优草本生物量模型为H=0.159+0.017x1+0.015x2-0.076x3(H、x1、x2、x3分别为草本生物量、乔木平均胸径、坡度、坡位),模型拟合优度R2为0.150,各参数在Sig.≤0.20时呈现显著水平,因子间不存在共线性,总相对误差RS<31.5%、平均相对误差RMA<10.5%.
周振钊范春楠郭忠玲郑金萍
关键词:红松阔叶林生物量模型灌木植物草本植物
原始红松阔叶林退化演替后细根呼吸和细根分解的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在人为干扰下的退化演替过程中,会通过地上和根系凋落物的分解变化影响土壤的有机碳周转。细根作为土壤碳周转的重要驱动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不可替代...
付岩梅
关键词:细根分解生物量
文献传递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更新特征被引量:5
2019年
采用样线调查法研究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林中扩展林隙(EG)为57.17%,冠林隙(CG)为19.73%;侧枝填充(CG/EG)在11~20 a对林隙填充作用达到最大,扩散指数Iδ为0.551 7,林隙在红松阔叶林中呈现均匀分布格局;林隙产生速度为0.263个/a,CG干扰速率为0.17%/a,冠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为588.24 a.当EG面积为200~400 m2,林隙形成时间<20 a时更新量最高,此后更新总量有下降趋势;林隙内不同位置更新总量变化相似,但更新树种有一定差异.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增大林隙中心阳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当林隙形成时间为21~40 a,扩展林隙面积<200 m2时单位面积更新株数量较大,更新量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面积的增大林隙中心阴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
周振钊范春楠郭忠玲郑金萍
关键词:林隙红松阔叶林
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
东北针阔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树和喜阳阔叶树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其中,阔叶红松林为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群落,具有抵抗病虫害、加速凋落物分解、增强种群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水曲柳和胡桃楸是东北三大硬阔,是中国珍稀保护树种。营建红...
张萌萌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碳代谢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赵秀海
作品数:260被引量:2,200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针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油松林
王楠楠
作品数:6被引量:135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红松阔叶林 降水变化 生长季 不同海拔 BIOLOG
郭忠玲
作品数:82被引量:789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紫椴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凋落物 群落结构
代力民
作品数:178被引量:3,632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森林生态系统 长白山北坡 采伐
侯继华
作品数:60被引量:579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功能性状 叶片性状 氮 天然油松林 主要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