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4篇“ 穹隆“的相关文章
- 一种辅助后穹隆分泌物采集阴道扩张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后穹隆分泌物采集阴道扩张器,包括具孔环、内管和外膜;具孔环上设置有拉环;内管的管身穿过具孔环与具孔环滑动匹配,底端连接有孔扣;外膜套设于内管外壁,外膜顶端与具孔环可拆卸连接,底端与孔扣可拆卸连接。本发...
- 张召马燕于丰玺陈涛
- 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以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为例
- 2025年
- 【研究目的】四川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是松潘-甘孜造山带内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锂矿密集区之一,产于马尔康穹隆中。目前对该穹隆构造如何控制伟晶岩(矿)脉产出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矿体赋存规律的理解。本文探讨可尔因矿田穹隆构造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关系,进而指导该地区伟晶岩型锂矿勘查。【研究方法】对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与典型矿床伟晶岩脉产出特征开展了深入的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解析。【研究结果】对穹隆构造变形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可尔因地区穹隆构造主要包含4期变形:第一期为早期区域收缩变形,第二期为可尔因韧性拆离带的发育,第三期为顶面向外滑脱+张性破裂的发育,第四期为后期叠加变形。对伟晶岩脉产出特征的分析显示,典型矿床伟晶岩脉的产出可能与下部隐伏岩体的抬升有关,而非简单受控于穹隆核部主岩体部分。【结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分析认为,上述穹隆变形的第一期与造山早期双向挤压碰撞有关,第二期韧性拆离带的发展是引发可尔因穹隆核部抬升的重要因素,第三期变形中张性破裂是该地区伟晶岩矿脉的主要容矿构造,第四期变形中新生代逆冲断层的发育使得矿田东南部穹隆幔部得以保存,其中的大型—超大型锂矿床受较低程度的构造剥蚀。整个可尔因矿田花岗岩和上覆三叠系可视作主穹隆系统,而局部隐伏花岗岩株和上覆地层可视作子穹隆系统,区内典型锂矿床中伟晶岩(矿)脉的产出受控于子穹隆系统。根据穹隆控矿的特征,指出核部物质来源、幔部容矿空间及伟晶岩空间分带效应是影响并控制可尔因地区穹隆成矿系统的3个重要因素,针对伟晶岩型锂矿的地质找矿尤其要注意梳理子穹隆系统的上述三要素。上述创新思路已在四川加达、高壤等矿床(区)找矿中成功应用,为在以深切�
- 李鑫李鑫梁志王登红王登红刘善宝王成辉范小东文佳豪高原
- 关键词:伟晶岩锂矿松潘-甘孜造山带
- 江西彭山穹隆构造成因及地质意义
- 2024年
- 为探讨彭山穹隆成因及时代,在彭山地区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彭山穹隆为构造穹隆,形态为短轴背斜,其及周边存在稳定的印支期近SN向古构造应力场,伴生NNE向走滑断层,其东侧发育东倾的逆断层。切穿穹隆的断层被霏细斑岩脉贯入,霏细斑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23.0±1.0) Ma,隐伏黑云母花岗岩的U-Pb年龄为(123.0±1.4) Ma,古应力场同期断层中断层泥的伊利石K-Ar年龄为(228.1±10.3)~(233.2±6.5) Ma,因此认为彭山穹隆形成时间为印支期或更早。
- 史洪峰刘明军孙强朱延辉张景
- 关键词:穹隆构造年代学江南造山带
- 双侧穹隆柱脑梗死1例报告
- 2024年
- 该文报告1例双侧穹隆柱脑梗死患者治疗经过,患者以顺行性遗忘为主要表现,头颅MRI提示双侧穹隆柱梗死,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降压降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建立侧支循环等药物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后出院。出院3个月后回访,患者各项指标均达标,各项量表评分较发病时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未下降。临床针对单纯记忆障碍患者,一般可以根据临床病史,急性起病特征及头颅MRI进行鉴别,除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血管性痴呆等诊断外,还应该警惕双侧穹隆柱梗死。
- 张新科江晓燕李馨陈雪亮郭洋
- 关键词:脑梗死顺行性遗忘
- 基于地球物理电性特征的踏卡穹隆构造研究
- 2024年
-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踏卡穹隆与江浪穹隆位于松潘—甘孜地块南缘,地质特征显示其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特征较为相似。江浪穹隆发现有里伍、黑牛洞、中咀等铜锌矿床,但踏卡穹隆同层位还未发现相似矿床。为查明踏卡穹隆中深部构造特征及成矿的关系,本次开展了不同时代地层的地球物理电性参数测定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以获得地下中、深部电性特征。结果表明,穹隆总体显示为两侧低、中阻,核部高阻为主夹杂低阻的特征,整体电性特征与穹隆结构的时空规律相吻合。深部电性剖面中出现3条主要低阻异常带,推断为低阻岩性、断层或构造破碎带的反映;3条主要高阻异常带,推断为踏卡穹隆内完整的中、高阻特征的中元古界里伍群上段(Pt2l3)岩体反映。上述认识为探索踏卡穹隆中、深部地质空间结构提供了地球物理学上的证据。
- 姚文曹仁良谭洪旗张洪超严波
- 关键词:地球科学地球物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电性特征
- 中下地壳切向分层流变的结果:喜马拉雅东段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 2024年
- 大陆中、下地壳切向(近水平)分层固态流动变形是地壳物质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片麻岩穹隆的重要形成机制。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最东段,出露不同变质级别和时代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以及多期岩浆事件,是研究造山过程中构造变形和岩浆历史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以该穹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观察等工作,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1)雅拉香波穹隆内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经历了相同的构造体制和不同变形条件改造:从浅部到深部,变形温度逐渐递增,由390℃到600℃;差应力逐渐减小,从24.58MPa减少至8.72MPa;应变速率逐渐加快,从1.27×10^(-13)~1.28×10^(-13)/s增加到5.19×10^(-11)~5.21×10^(-11)/s。以上体现了地壳活动带强烈的分层流变特点。(2)结合前人研究划分了穹隆变形的三个期次(D_(1)、D_(2)和D_(3)),其中D_(1)表现为上盘向南的剪切方向,D_(2)则表现为上盘向北的剪切方向。进一步,将主要变形期次D_(2)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以单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而晚期则是以纯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3)根据D_(2)面理和线理的产状分布特点,可以得出,深部岩石线理的倾伏角近水平,而浅层次岩石的线理倾伏角近竖直。基于以上研究表明,雅拉香波穹隆各部分岩石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剪切改造,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具有几何学上的一致性以及运动学上的解耦,体现了穹隆发育过程中运动方向上的转变。结合穹隆各部位线理的倾伏角的变化规律,本文认为雅拉香波穹隆记录了中下地壳分层流动的过程,穹隆的形成主要受中下地壳近水平切向流动控制,辅以垂向流动的改造。
- 江成宇周保军陈小宇刘俊来
- 关键词:藏南中下地壳运动学涡度
- 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
- 2024年
- 目的:分析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疗效,同时进一步探讨K线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颈椎高位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2~73岁,平均(54.7±7.5)岁。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曲度。结果:本组20例患者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2.0±6.6)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9±7.3)%,颈部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C2~7 Cobb角、C2~7矢状面垂直轴(SVA)、T1斜坡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5例患者K线阴性,15例患者K线阳性;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K线均为阳性。术前K线阴性组与K线阳性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高位OPLL的有效术式,可以有效避免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尤其是C2半棘肌止点的损伤,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而不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且不增加颈部轴性痛发生的概率,对于术前K线阴性的患者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
- 王晓岩徐公平王新涛王玉玞奚春阳姬烨夏景君周磊由长城刘晓奇祖佳宁庄金鹏周长龙赵伟闫景龙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关节内截骨治疗伴有内侧穹隆顶骨缺损的内翻型踝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关节内截骨治疗伴有内侧穹隆顶骨缺损的内翻型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关节内截骨治疗的16例伴有内侧穹隆顶骨缺损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8.3岁(39~65岁)。根据Takakura分期:Ⅱ期5例,Ⅲa期8例,Ⅲb期3例。记录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失效情况,比较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影像学指标变化,包括胫骨前方关节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 TAS)、胫骨侧方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 TL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 TT)及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 TC),并采用Takakura踝关节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3.8个月(12~60个月)。2例术后切口延迟愈合,无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发生。16例患者均获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4个月(3~6个月)。2例因骨关节炎加重或畸形复发行踝关节融合术。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患者末次随访的TT低于术前、TC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TAS、TLS和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末次随访的Takakura踝关节评分、AOF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内侧穹隆顶骨缺损的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关节内截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 解冰韩天宇田竞
- 关键词:踝关节截骨术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靶点:穹隆还是Meynert基底核?
-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潜在的理想手段,关于DBS治疗的最佳靶点存在争议,特别是穹隆和Meynert...
- 孙宇翔许军鹏冯世宇余新光毛之奇
-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穹窿
- 萨迦穹隆北侧苦堆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对喜马拉雅造山带演化的约束
- 2024年
- 萨迦穹隆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中部。野外构造解析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可划分为由浅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构成上构造层,糜棱状石榴石片岩构成中构造层,糜棱状的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复合体构成下构造层(穹隆核部)。从上构造层向中构造层变质变形程度连续增高,但没有明显的拆离断层分隔,中构造层与下构造层被拆离面分隔。不同构造层次都具有统一的近北倾的线理和面理,运动学特征都指示了上盘向北的伸展剪切,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的剪切变形可能代表了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穹隆的出露。苦堆白云母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以顺层(面理化)和切层形式侵位于下构造层片麻岩中,呈现明显的同构造变形特征。两类淡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全岩主量元素特征:高的SiO_(2)(73.26%~74.87%)、Al_(2)O_(3)(14.37%~15.03%)和CaO(1.51%~1.81%),A/CNK指数在1.08~1.16之间。白云母花岗岩表现出较高的Ba(398×10^(-6)~739×10^(-6))和Sr(135×10^(-6)~165×10^(-6)),低的Rb(180×10^(-6)~201×10^(-6))和Rb/Sr比(1.22~1.34),变化的Eu/Eu*(0.76~1.47),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呈明显右倾趋势。石榴石花岗岩表现出低的Ba(204×10^(-6)~282×10^(-6))和Sr(81×10^(-6)~103×10^(-6)),较高的Rb(243×10^(-6)~281×10^(-6))和Rb/Sr比(2.37~3.22),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46~0.66),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呈“海鸥型”。苦堆淡色花岗岩的初始87 Sr/86 Sr比为0.762732~0.766668,ε_(Nd)(t)为-13.1~-12.5,与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一致。年代学结果表明苦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约27Ma,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27.5~28.1Ma。根据岩相学、年代学、运动学、地球化学等分析,认为苦堆白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白云母水致熔融,源岩为大喜马拉雅较深位置的变杂砂岩,石榴石花岗岩是白云母花岗岩进�
- 王宏立范云松张进江古大祥林超王晓先
-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藏南拆离系喜马拉雅造山带
相关作者
- 李光明

- 作品数:459被引量:3,934H指数:4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金矿床 冈底斯 斑岩铜矿 斑岩 冈底斯成矿带
- 张林奎

- 作品数:96被引量:61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穹隆 藏南 特提斯喜马拉雅 冈底斯成矿带 北喜马拉雅
- 梁维

- 作品数:44被引量:376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藏南 特提斯喜马拉雅 穹隆 北喜马拉雅 AR-AR年龄
- 郭磊

- 作品数:89被引量:55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花岗岩 穹隆 晚中生代 运动学涡度 年代学
- 张志

- 作品数:291被引量:1,758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铜金矿床 地球化学 铜金矿 地质意义 铜金矿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