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7篇“ 短时受精“的相关文章
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对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的影响
2024年
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采用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的疗效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是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共计1239例,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本次研究共计有1239个周期,其中甲组(n=413)采用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乙组(n=413)采用常规ICSI,丙组(n=413)采用常规体外受精(IVF),对比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促排卵方案占比,并评估三组患者的男方精液质量,分析三组的受精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通过对甲、乙、丙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双方年龄,FSH、E2、窦卵泡,平均BMI、抗缪勒管激素),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另外,对比甲组、乙组、丙组受试者的正常形态精子率、精液量、前向运动精子率、精液浓度可知,组间比较无差异,则(P>0.05)。三组患者的促排卵方案占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3PN率、胚胎种植率、移植D3/囊胚例数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三组患者的异常受精率、可利用囊胚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及平均胚胎移植数可知,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甲组较乙、丙两组略优。但是,通过乙丙两组各项数据指标对比,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另外,针对甲、乙、丙各组患者的异位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以及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可知,组间无差异可比性,则(P>0.05)。结论 短时受精联合早补救ICSI可有效提高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的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率及优质胚胎率,并降低受精失败的发生风险,有利于临床妊娠成功。
傅学文
关键词:短时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优质胚胎
传统过夜受精短时受精在继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传统过夜受精短时受精在继发不孕患者体外受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因不孕不育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462个周期继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IVF方案分为短时受精组[239个周期,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除外]与传统过夜受精组(223个周期,ICSI周期除外)。两组移植周期均为49个周期。比较两组受精情况、两原核(2PN)率、卵裂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胚胎利用率及临床妊娠率等情况。结果两组MⅡ卵率、0PN率、1PN率、≥3PN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过夜受精组2PN率高于短时受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卵裂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过夜受精受精率高于短时受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过夜受精可作为继发不孕患者首选受精方式之一,可以提高卵子利用率及受精率,且不影响胚胎发育质量。
吴成亮苏占营江旺航辜敏巢时斌
关键词:继发性不孕短时受精试管婴儿
拮抗剂方案行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对胚胎发育参数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拮抗剂方案行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对胚胎发育参数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9例采用拮抗剂方案接受IVF-ET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受精方式分为短时受精(短时组,n=424)和过夜受精(过夜组,n=485)。比较两组受精、胚胎发育情况、临床妊娠结局。结果短时组总受精率、正常受精(2PN)受精率低于过夜组,多原核(PN)受精率、囊胚形成率高于过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原核(1PN)受精率、未见原核卵裂(0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周期率、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数、着床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剂方案中过夜受精2PN受精率高于短时受精,但在囊胚形成率方面短时受精更占优势,两者各有优势但并未影响临床结局,过夜受精对拮抗剂方案继发不孕患者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受精方式。
张楠史鸿志刘聪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拮抗剂方案短时受精
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行IVF/ICSI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最终的受精方式,分为短时受精结合早期R-ICSI组(R-ICSI组,105个周期)、常规IVF组(IVF组,2058个周期)及常规ICSI组(ICSI组,486个周期),其中R-ICSI组新鲜移植周期56个,IVF组新鲜移植周期1059个,ICSI组新鲜移植周期259个。分析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基本资料比较中,3组患者的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促性腺激素(Gn)用量和天数、基础生殖激素水平、平均获卵数及可移植周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和ICSI组原发不育率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R-ICSI组和ICSI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无患者使用卵泡期长方案,IVF组和ICSI组使用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R-ICSI组使用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使用超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促排卵的周期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R-ICSI组和ICSI组患者的总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均高于IVF组(P<0.05),但MⅡ率、多精受精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和可用囊胚率均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的总受精率和多精受精率显著高于ICSI组(P<0.05),而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ICSI组移植D3胚胎周期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R-ICSI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数及移植D5胚胎周期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结局比较中,3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娩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出生性别比、出生体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结合R-ICSI可获得较好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结局,对�
莫丽芬阮秋燕劳艳萍王超莫房德钟慧芝牛向丽
关键词:受精失败短时受精辅助生殖
短时受精周期中减数分裂Ⅰ期卵子过夜受精对体外成熟、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周期中减数分裂Ⅰ(MⅠ)期卵子过夜受精对体外成熟、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进行治疗的117对不孕不育患者夫妇117个短时体外受精周期,共1532枚卵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过夜受精组(54例,54个周期)和常规培养组(63例,63个周期)。常规培养组将MⅠ期卵子置于卵裂培养皿中过夜培养,过夜受精组在颗粒细胞剥除后将MⅠ期卵子重新置于原受精皿中过夜受精。比较两组MⅠ期卵子的原核(PN)及胚胎发育情况,包括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同时对比过夜受精组内MⅠ期、第一极体(1PB)和第二极体(2PB)卵子间以上各项结果参数的差异。结果过夜受精组MⅠ期卵子成熟率、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培养组[75.51%(74/98)比54.35%(50/92)、32.65%(32/98)比19.57%(18/92)](P<0.01),两组MⅠ期卵子2PN率、1PN率、多PN率、0PN率、2PN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夜受精组内MⅠ期、1PB和2PB卵子的受精率、2PN率、2PN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PB卵子的受精率、2PN率高于1PB[94.85%(516/544)比76.79%(86/112)、71.69%(390/544)比55.36%(62/112)](P<0.05),MⅠ期受精率、2PN率低于1PB(P<0.05),MⅠ期受精率、2PN率低于2PB(P<0.05);MⅠ期2PN卵裂率低于1PB[87.50%(14/16)比96.77%(60/62)](P<0.05);2PB可利用胚胎率高于1PB[89.45%(424/474)比76.92%(60/78)](P<0.05),MⅠ期可利用胚胎率低于2PB(P<0.05)。结论颗粒细胞剥除后,将MⅠ期卵子重新置于原受精皿中过夜受精能够有效改善MⅠ期卵子的成熟、受精情况,对改善胚胎情况也有一定帮助。
张丽丽刘彩霞孙向茹刘奇志高瑞花刘海鹏
关键词:短时受精受精胚胎发育
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单精子卵胞浆注射技术的新生儿结局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单精子卵胞浆注射技术(Early-RICSI)的新生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常规体外受精(IVF)或Early-RICSI治疗并成功分娩活产儿患者的新生儿结局,包括性别比、孕周、出生体重、早产、早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根据助孕方式,将患者分为IVF组和Early-RICSI组,其中IVF组共纳入单胎4927例,双胎2477例;Early-RICSI组纳入单胎369例,双胎161例。结果单胎活产儿中,两组剖宫产率、新生儿性别比、孕周、早产率、早早产率、出生体重、低体重率、极低出生体重率和巨大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双胎活产儿中,IVF组的平均出生体重显著低于Early-RICSI组[调整后平均差及95%可信区间:52.3(13.8~90.9)g,P=0.008],但是两组剖宫产率、新生儿性别比、孕周、早产率、早早产率、低体重率、极低出生体重率和巨大儿率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单精子卵胞浆注射技术并未对患者的新生儿结局造成额外风险。
贺慧黄博吴黎任新玲靳镭江亚萍
关键词:短时受精
短时受精对夫精IVF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究短时受精对夫精体外受精(IVF)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725例进行IVF的不孕患者,根据IVF方式分为短时组(347例)和常规组(37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长时受精,短时组采用短时受精。比较两组胚胎参数及妊娠结局(平均获卵数、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冷冻周期率、平均冷冻胚胎数、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 短时组的优质胚胎率48.99%高于常规组的3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时组平均获卵数(13.63±6.84)枚、受精率77.23%、正常受精率62.25%、多原核受精率6.05%、卵裂率97.12%、平均移植胚胎数(1.71±0.86)枚、冷冻周期率78.96%、平均冷冻胚胎数(3.23±2.54)枚、种植率46.40%、临床妊娠率63.40%与常规组的(13.38±6.88)枚、77.25%、62.96%、7.67%、97.35%、(1.70±0.88)枚、80.69%、(3.19±2.55)枚、43.39%、59.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孕患者在IVF过程中短时受精的优质胚胎率由于缩短精卵孵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胚胎质量,短时受精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受精率的前提下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优质胚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高松城王立雅王惠洁余秋锋黄智勇
关键词:体外受精短时受精优质胚胎受精率
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在短时受精治疗周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020年在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904医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IVF)治疗的患者的454个周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早期补救ICSI技术,分为常规IVF组(n=352)与补救ICSI组(n=102)。比较两组的基本情况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补救ICSI组原发不孕比例、不明原因不孕比例、不育年限、窦卵泡数显著大于常规IVF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低于常规IV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年龄及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精液量、精液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率(PR)、正常形态精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救ICSI组的获卵数和成熟卵数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0.01);补救ICSI组的≥3PN率和囊胚形成率与常规IV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IVF组的受精数高于补救ICSI组(P<0.05);常规IVF组的优胚率和可移植胚胎率显著高于补救ICSI组(P<0.05)。两组种植率、流产率和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技术能够有效改善IVF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结局。
李采霞邓云高文怡杜娟张艳茹
关键词: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短时受精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扳机日不同血清雌激素水平时卵母细胞取出后体外孵育时间和精卵共孵育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短时受精新鲜周期移植的1193例患者资料。根据扳机日雌激素(E_(2))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为A组(E_(2)≤11129.63 pmol/L)和B组(E_(2)>11129.63 pmol/L),并进一步依据取卵至授精卵母细胞孵育时间中位数细分为A1、B1组(卵母细胞孵育时间≤3 h组)和A2、B2组(卵母细胞孵育时间>3 h组)。比较4组患者基础资料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了卵母细胞孵育时间与精卵共孵育时间、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囊胚形成率、可移植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授精前后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失败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的影响。结果四组患者间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和胚胎移植个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获卵数、HCG日E_(2)和孕酮(P)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但A、B组内亚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2组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B1组(P<0.05),A2组优质胚胎率较A1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E_(2)水平较低时A2组的临床妊娠率有增高趋势(63.32%vs.57.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A1组(P<0.05);HCG日E_(2)水平较高时B1和B2两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卵母细胞孵育时间的增加精卵共孵育时间显著缩短(R=-0.318,P<0.001),多原核受精率显著降低(R=-0.006,P=0.008),精卵共孵育时间增加时优质胚胎的形成率显著降低(R=-0.057,P=0.012)。卵母细胞孵育时间与精卵共孵育时间均非短时受精卵母细胞是否受精失败、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随着卵母细胞孵育�
杨志伟耿亚松李国臻陶林林戴豪杨戴芳芳郑波
关键词:短时受精
短时受精对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比较供精与夫体鲜精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短时受精(精卵共培养6 h后去除颗粒细胞),及时补救卵浆内单精子注射(rescure-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Re-ICS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134例无精症患者作为供精组,1 032例精液均无明显异常者作为夫精组。采用短时受精并比较两组ReICSI率,IVF正常受精周期和Re-ICSI周期的受精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和累积妊娠率等。结果供精组Re-ICSI周期比例(10.4%, 14/134)与夫精组(10.1%, 104/1 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VF/Re-ICSI受精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供精组累积妊娠率显著高于夫精组(P <0.05)。结论对供精IVF患者采用短时受精,Re-ICSI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供精累积妊娠结局好于夫精。
蒋彦张含张旭慧逯林起郑思宇

相关作者

蒋彦
作品数:50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短时受精 ICSI IVF 完全受精失败 玻璃化冷冻
金海霞
作品数:105被引量:481H指数:1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囊胚 玻璃化冷冻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 卵母细胞
孙莹璞
作品数:473被引量:3,619H指数:28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辅助生殖技术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 结局分析
宋歌
作品数:24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短时受精 ICSI 体外受精 卵子 血清标志物
李宜学
作品数:44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唐山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 短时受精 反复自然流产 结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