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9篇“ 眼屈光状态“的相关文章
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屈光状态及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影响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术后屈光状态及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招募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北京同仁科中心就诊的患者100例(100只)。其中,男性38例(38只),女性62例(62只);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7.7±6.2)岁。根据所行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白内障组和联合组。白内障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联合组患者行PPV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使用Kane公式进行两组患者IOL屈光度计算。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检测患者术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轴长度(AL)、角膜曲率,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水平角膜直径及植入IOL的屈光度,计算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术屈光误差(PE)、PE的标准差(SD)、平均绝对误差(MAE)及绝对误差中位数(MedAE);计算PE在±0.25 D、±0.50 D、±0.75 D和±1.00 D范围内的百分比。经检验,年龄、AL、角膜曲率,ACD、晶状体厚度、水平角膜直径及植入IOL的屈光度等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BCVA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ann-AWhitney U检验。性别和别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ME值与零取值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结果白内障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PE分别为(0.155±0.345)D和(-0.007±0.600)D。与零取值比较,白内障组显示出远视系统误差,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76,P<0.05)。而联合组的系统误差并无统计学意义(t=-0.083,P>0.05)。白内障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ACD均较术前加深,分别为(4.377±0.336)mm和(4.213±0.357)mm,但联合组与白内障组比较ACD偏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5)。联合组患者的屈光预测准确性较差,表现为S
何渊万修华朱静芬赵世强綦碧莹杨文利刘武
关键词:白内障玻璃体切除术
一种屈光手术术后屈光状态预检测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屈光手术术后屈光状态预检测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检测仪器,所述检测仪器包含有仪器架、两个托板、脸部托撑,所述仪器架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托板,所述仪器架的下方设有所述脸部托...
赵慧彭然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筛查和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屈光异常影响因素,为预防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1500例学龄前儿童,予屈光状态筛查,统计屈光异常率,同时从出生是否足月、是否有窒息史、是否存在族家族史等方面对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00例儿童中,屈光异常149例(9.93%)。儿童屈光异常与出生是否足月、是否有窒息史无关(P>0.05),与看书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每日看电子产品时间、睡眠不足、视物异常史、烟酒史、疾家族史、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发生屈光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每日看电子产品时间>1 h、睡眠不足、视物异常史、烟酒史、疾家族史、家长文化程度过低、家庭收入低(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屈光异常率较高,常见独立危险因素有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每日看电子产品时间>1 h、睡眠障碍、视物异常史、烟酒史、疾家族史、家长文化程度过低、家庭收入低等。为降低屈光异常率,需加强相关干预、积极防治危险因素,确保儿童视力发育正常。
芦颖段文秀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影响因素
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侧屈光状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明确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对单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对侧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因单近视初次验配OK镜或单光框架镜的屈光参差[双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儿童, 年龄8~13岁, 近视的SE为-4.00~-0.75 D, 随访时间为1年。根据屈光状态和矫正方式分为:OK镜组50例, 其中配戴OK镜为OK-近视组, 未配戴OK镜的非近视为OK-非近视组;单光框架镜组(SP组)54例, 其中近视为SP-近视组, 非近视为SP-非近视组。分析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的双轴长度、双轴差值及角膜曲率平坦轴(K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轴变化:戴镜1年后, OK-近视组与OK-非近视组的轴分别增长了(0.13±0.19)mm、(0.43±0.25)mm,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 P<0.001);SP-近视组与SP-非近视组的轴分别增长了(0.33±0.19)mm、(0.27±0.22)mm,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近视轴增长明显慢于SP-近视组(β=-0.11, P=0.006), OK-非近视轴增长明显快于SP-非近视组(β=0.16, P=0.001)。OK-非近视轴增长量(Y)与年龄(X)呈负相关:Y=-0.104X+1.564(R^(2)=0.27, P<0.001)。②双轴差值变化:OK镜组双轴差值由基线时的(1.06±0.41)mm减少至(0.77±0.46)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 P<0.001)。SP组双轴差值由基线时的(0.81±0.34)mm变为(0.87±0.35)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角膜曲率:OK-近视组基线平坦子午线上的Kf (42.42±1.30)D被压平坦至(40.73±1.33)D,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 P<0.001), OK-非近视组基线Kf(42.31±1.30)D变平坦至(42.18±1.27)D,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 P=0.003)。而SP-近视组、SP-非近视组的基线Kf与戴镜1年后的Kf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徐菁菁王帅陈云云姜珺陈浩
关键词:近视屈光参差角膜塑形镜
针刺干预近视模型树鼩屈光状态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索针刺对近视模型树鼩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观察揿针在青少年近视早期防控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索针刺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优势。  方法:  第一部分:睁两周龄健康中缅树鼩32只,分别设立空白组、模型组、...
王芳
关键词:视锥细胞胶原纤维疾病预防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筛查和屈光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行性报告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筛查和屈光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行性报告。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随机选取宁波市学龄前儿童1200例作研究对象,应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进行双屈光状态筛查,统计儿童屈光异常率,并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发生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筛出率为10.17%(122/1200),其中男63例(8.92%),女59例(11.94%)。男、女屈光异常筛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儿童屈光异常率为14.57%(37/254),4岁为10.97%(34/310),5岁为8.84%(29/328),6岁为7.14%(22/308)。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异常筛出率逐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文化程度、家长是否了解保健知识、疾家族史、视物异常史、每日看电视和电脑时间是儿童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是否足月与儿童屈光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是否了解保健知识、视物异常史、疾家族史是学龄前儿童发生屈光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屈光异常率较高,家长是否了解保健知识、视物异常史、疾家族史是屈光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加强相关因素的干预和重视。
汪腊一易全勇谢玮玮吴国海王育文
关键词:屈光异常学龄前儿童影响因素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视网膜病变早产儿屈光状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视网膜病变(ROP)早产儿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早期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深圳市ROP协作组医院进行ROP筛查发现ROP并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患儿共28例(55只)为注药组,同期行ROP筛查无ROP、未行内手术治疗的早产儿31例(62只)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于2岁时散瞳后行检影验光,比较两组屈光状态。结果注药组和对照组的屈光不正、近视、高度近视、远视、散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3.899~48.965,P<0.05)。两组间平均等效球镜度、平均球镜屈光度、平均柱镜屈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174~3.990,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ROP患儿2岁时的屈光不正发生率及程度均高于同龄无ROP早产儿。
袁海琴陈妙虹赵金凤何红辉吴桢泉郭金莲曾键汪建涛张国明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玻璃体内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对斜视矫正术后短期屈光状态变化的思考
2019年
斜视为科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为3%。其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其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患者双视力及视觉损害。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除了改善患者外观之外,还应强调双视功能的恢复。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斜视术后患者屈光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对此是巧合还是必然还没有一定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将对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作一综述,试图为临床工作中斜视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术后屈光矫正的时间和方式提供新的线索及思路。
赵留妮
关键词:斜视屈光
斜视矫正术对术屈光状态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对术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斜视矫正术患者,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散光度等指标变化。结果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随着治疗时间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度随着手术时间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3个月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个月的等效球镜改变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无散光类型低于术前(P<0.05),顺规性散光类型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的逆规性散光高于术前(P<0.05),斜向散光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对术屈光状态会造成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影响,值得临床上关注。
梁衍麟
关键词:斜视矫正术眼屈光状态视力矫正
先天性上睑下垂屈光状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其上睑下垂程度与屈光不正及弱视的关系。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科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0人65只,行上睑下垂程度双屈光度的检查,分析上睑下垂程度与屈光状态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 65只屈光不正的患病率81.54%,弱视的患病率占38.46%;其中散光48只,近视34只,远视24只;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程度越重,散光及弱视的患病率也越高。近视和远视轻、中、重度下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可导致弱视及屈光不正(主要表现为散光)的发生,且上睑下垂程度越重,患病率越高。
哈玲芳鲍晓敏张静芝
关键词:先天性上睑下垂屈光不正弱视

相关作者

王文战
作品数:104被引量:202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 玻璃体 硅油填充眼
霍银平
作品数:17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大学生 周边视网膜变性 眼屈光状态 硅油取出 近视眼
杨秀章
作品数:26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泪小管断裂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近视 儿童 白内障
石一宁
作品数:286被引量:622H指数:13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高度近视眼 高度近视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 眼底改变
刘耀梅
作品数:24被引量:57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高度近视眼 高度近视 视网膜脱离 周边视网膜 光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