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1篇“ 皖江经济带“的相关文章
- 皖江经济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滁州市为例
- 2024年
- 基于创造性劳动,创新人才可以促进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通过大量创新人才的集聚,为皖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皖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滁州市为例,分析了滁州市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发现存在创新人才匮乏、创新人才队伍不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不足以及人才队伍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平台建设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 潘光仕郭梅
- 关键词:产业转型皖江经济带
- 推动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从市场主体、保费收入、赔付支出、保险密度以及保险深度等方面分析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存在风险保障水平偏低,减损效果不明显;农户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积极性不高;保险赔付率波动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高;极端天气增加、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推动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为其他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 刘琼代金宏王小娜
-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
- 皖江经济带耕地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及环境基准被引量:4
- 2023年
- 以皖江经济带耕地为研究区对象,采集了水稻和小麦及其根系土样品338组,测定了5种重金属含量(As、Cd、Cr、Hg和Pb),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土壤-农作物污染特征,进行摄入农作物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基于物种敏感分布模型(SSD)反演了区域耕地土壤环境基准值.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和小麦土壤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As、Cd、Cr、Hg和Pb)污染,其中Cd为水稻首要污染因子,超标率在13.33%,Cr为小麦的主要超标因子,超标率达11.32%;地累积指数显示水稻Cd污染比例达80.7%,小麦Cd污染率为35.85%.与土壤重金属高污染水平相反,仅有17.19%和7.55%的水稻和小麦中Cd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重金属Cd的累积能力为水稻>小麦.健康风险评价表明重金属对研究区成人和儿童具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和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水稻摄入的致癌风险高于小麦,儿童的健康风险均高于成人.SSD反演得出研究区水稻田土壤的As、Cd、Cr、Hg和Pb基准值HC_(5)为6.24、0.13、258.27、0.12和53.61mg·kg^(-1),HC_(95)值分别为68.81、5.71、1068.92、0.80和174.22 mg·kg^(-1);小麦地土壤的As、Cd、Cr、Hg和Pb基准值HC_(5)为32.99、0.04、271.14、0.09和47.53mg·kg^(-1),HC_(95)值分别为225.28、0.71、998.58、1.43和241.99 mg·kg^(-1).反演得出水稻和小麦中的重金属的HC_(5)不同程度地低于现行标准中的土壤风险筛选值.现行土壤标准对该本地区评价结果偏宽松.
- 刘海魏伟宋阳潘杨黄健敏
-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土壤重金属环境基准
-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皖江经济带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制造业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而迅速崛起的数字经济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基于2011—2020年皖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优化是其影响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抓住数字经济赋予制造业的机遇,实现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走出具有皖江经济带特色的“数字经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转型之路。
- 邓小华王志强
- 关键词:数字经济皖江经济带人力资本制造业
- 环境规制与皖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基于经济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的考察
- 2023年
- 基于皖江经济带9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显著持续提高本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空间溢出视角揭示环境规制与相邻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显著“U”型关系。从长期来看,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表明环境规制的空间协同治理显著提升皖江经济带区域的绿色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动态调整环境规制的政策力度;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实现本地和邻近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探索构建跨市协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皖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 徐培周琦程蔚然
- 关键词:环境规制皖江经济带
- 皖江经济带芜湖二桥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
- 2023年
- 结合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工程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详细勘查工程选址的地形、地貌,区域构造及稳定性及岩土工程特征,对工程地质适宜性进行评价,并给出适宜大桥建设的结论。
- 孙献国朱山山潘涛秦皓
- 关键词:工程地质地质条件
- 皖江经济带农用地土壤酸碱度现状及短周期变化特征被引量:2
- 2022年
- 利用2016—2018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数据对皖江经济带农用地表层土壤酸碱度现状、分布及短周期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8年皖江经济带农用地表层土壤pH为5.88,酸性土壤占比达71.49%;不同地级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H差异较显著,宣城市、园地强酸性土壤比例最高;空间上强酸性土壤零星分布于岳西县、庐江县、广德市、郎溪县、东至县等各地局部区域;短周期内土壤pH总体保持稳定,但六安市、滁州市、宣城市地区及水田、旱地、园地中存在酸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 杜国强陈富荣李明辉陶春军汪晶
- 关键词:酸碱度短周期皖江经济带
- 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养分丰缺地球化学评价及科学施肥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利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9632个耕地表层土壤(0~20 cm)数据,系统分析评价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丰缺状况及空间分布,探讨科学施肥方法。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1.07、1.21、0.59、16.47 g/kg;不同耕地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有机质、全氮含量为水田>旱地>水浇地,全磷、全钾含量为水浇地>旱地>水田;耕地有机质处于中等—较缺乏水平,全氮以中等水平为主,全磷处于较缺乏水平,全钾处于中等—较缺乏水平;耕地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中等等级(14632 km^(2)、占比51.52%)为主,较缺乏等级(11430 km^(2)、占比40.24%)次之,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养分综合等级差异显著;建议根据养分评价结果结合农作物种植现状,在合肥、滁州西部、六安东部等养分缺乏区适当增加相应缺肥比例。该研究结果可为皖江经济带耕地科学管护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 杜国强陈富荣邢润华梁红霞陶春军李明辉史春鸿严明疆
-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耕地地球化学评价科学施肥
- 环境规制、贸易开放与城市绿色发展——以2010—2019年皖江经济带9个城市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基于非线性模型和共轭驱动效应,分析2010—2019年皖江经济带9个城市中环境规制、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与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负后正的“U型”关系,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影响;贸易开放下合理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效应;皖江经济带中,合肥、芜湖、滁州的环境规制和贸易开放处于共轭驱动状态。根据实证结果,为深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贸易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 徐培周琦施旋
- 关键词:环境规制贸易开放皖江经济带
- 基于多源遥感的皖江经济带资源环境调查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近年来,我国对地观测体系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遥感卫星“巡天”的优势,及时、全面、客观地掌握区域资源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皖江经济带为研究区,着重在岸线资源、水环境、矿山环境、土壤湿度、地形地貌等方面开展图像分析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多载荷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与分析可快速采集和定量提取有价值的专题信息,具有互补优势,可为本区域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和空间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撑。
- 彭鹏李煜许静
- 关键词:遥感岸线土壤湿度地貌
相关作者
- 魏永霞

- 作品数:156被引量:999H指数:18
-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 研究主题:坡耕地 大豆 黑土区 生物炭 水分利用效率
- 陈富荣

- 作品数:76被引量:50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研究主题:土壤 重金属 地球化学特征 水稻土 地球化学
- 李露露

- 作品数:10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基于GIS 土地利用 建成区 皖江经济带 驱动力
- 管琳

- 作品数:14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农村公共产品 可持续发展 农业 博弈分析 皖江经济带
- 曹玉红

- 作品数:46被引量:195H指数:8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皖江城市带 长江岸线 环境污染 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