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146篇“ 癌转移“的相关文章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调控人头颈部鳞状细胞转移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U)在头颈部鳞状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转移中的作用,并对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实验室培养人咽鳞细胞株FaDu细胞与人喉细胞株TU686细胞;使用siRNA靶向敲减/过表达PLAU基因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转染效率;Transwell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变化情况;检测N-钙黏蛋白、锌指转录蛋白、波形蛋白在HNSCC细胞中表达的情况,分析其表达与PLAU对肿瘤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PLAU在HNSCC中高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晚期或复发转移性HNSCC中的PLAU明显高表达于早期或原位。过表达PLAU有促进喉细胞转移的能力,PLAU可能调控N-钙黏蛋白、锌指转录蛋白、波形蛋白等诱导头颈部肿瘤的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AU可能是通过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促进HNSCC的迁移和侵袭。
白艳萍崔晓波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口腔鳞状细胞转移性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口腔鳞状细胞转移性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标志物在制备检测口腔鳞状细胞转移性的产品中的应用,其中,所述生物标志物包括CXCL16蛋白。与非转移性口腔鳞状细胞患者...
杨画寻阳刘芳杨安平范丽霞刘娜
多模态超声评价甲状腺微小转移潜能的研究
2024年
分析多模态超声评价甲状腺微小(TMC)转移潜能;方法 选我院在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手术病理证实TMC的62例患者进行分析,行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进行评估,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未转移组和转移组,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数据;结果 转移组Emax、SR参数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比较与性别、年龄、形态、纵横比、包膜关系、钙化情况、血流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直径、部位、边界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男性、年龄≤50岁、紧贴包膜、微钙化、有血流分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模态超声在TMC淋巴结转移潜能诊断中显具有的很大潜在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常伟萍王凤云
关键词:常规超声弹性成像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转移性淋巴结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
众多甲状腺乳头状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侧重于关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本研究工作中针对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对象具有真实性的优势,来自于我院2021年9月份到2022年9月份期间的临床病案资料和信息,具体则是60例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甲状腺乳头状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不同论文研究具有目的和结果不清的现象和问题,故而在本文所进行研究工作中将患者对象当中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中各自包含纳入本次研究的30例病例。其中,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常规超声引导之下的微波消融治疗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所开展的研究和分析中重点探究的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则设定为后者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较高,优于本文对照组患者,在相关研究和目前的临床病案及其家属的反馈情况来看也具有这一明显的趋势,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年以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良好,优于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这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预后和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并且值得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梁晓露袁慧王霞霞
关键词:超声引导射频消融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
外泌体促进肝细胞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来源的微囊泡, 可以由各种类型的细胞释放。外泌体的具体功能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成分, 包括RNA、蛋白质、脂质等。它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终发挥独特的生理病理作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泌体与肝细胞转移有着密切关系, 可利用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或药物载体为肝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现就外泌体在肝转移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具体机制进行综述。
杨杰闫征钱黎银于茜毛书奇刘爱明陆才德
关键词:外泌体
LINC00626通过JAK1/STAT3/KHSRP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状细胞转移的机制
2024年
目的探究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626(LINC00626)通过Janus激酶1(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KH型剪切蛋白(KHSRP)信号通路对食管鳞状细胞(ESCC)转移的恶性进程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20-01-01-2022-12-31微创腔镜手术切除的144例ESCC患者中ESCC组织及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5 cm)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ESCC组织、旁正常组织、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Het-1A和4株食管细胞(EC-9706、OE-33、KYSE-450和SK-GT-4)中LINC00626和KHSRP的表达。慢病毒转染分为LINC00626敲低慢病毒(sh-LINC00626)组及其空转病毒(sh-NC)组、sh-LINC00626+KHSRP组、LINC00626过表达慢病毒(LINC00626)组及其空转病毒(vector)组,qRT-PCR法检测其转染效率。采用细胞计数盒8(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LINC00626对ESCC细胞生长的影响,qRT-PCR法检测LINC00626对JAK/STAT家族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HSRP对JAK/STAT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LINC00626、KHSRP在ESCC组织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LINC00626对细胞迁移能力影响的Transwell实验、分子机制实验中的qRT-PCR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LINC00626、KHSRP在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和食管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转染sh-NC、sh-LINC00626+vector、sh-LINC00626+KHSRP后LINC00626表达量的差异,回复实验中的Transwell实验结果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CK8实验结果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qRT-PCR结果显示:ESCC组织中LINC00626表达量高于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8,P<0.001;4株食管细胞中LINC00626的表达量高于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Het-1A,F=38.19,P=0.017;ESCC组织中KHSRP表达量高于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3,P<0.001;4株食管细胞中KHSRP的表达量高于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Het-1A,差异有统计学意
李宏丽康霞范林林李丽韦海涛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子机制
STX 5对肝细胞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2024年
目的探讨STX5对肝细胞(HCC)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我院确诊为HCC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组织中STX5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将人肝细胞MHCC97H分为A、B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质粒、过表达STX5质粒,将人肝细胞Huh7分为C、D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STX5敲减慢病毒,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D组细胞内STX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划痕实验检测A~D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A~D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对A、B组细胞经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A、B组细胞最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水平。将MHCC97H细胞分为E~H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质粒、过表达STX5质粒、阴性对照质粒+Sarilumab、过表达STX5质粒+Sarilumab,采用划痕实验检测E~H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E~H组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肿瘤组织中STX5表达水平与患者的BMI、有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肿瘤数量有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组与A组、C组与D组比较,细胞中STX5的表达显著增高(t=48.86、31.09,P<0.05)。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B组与A组、C组与D组比较,细胞迁移能力和划痕愈合百分比显著升高(t=7.95~31.09,P<0.05)。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A、B组细胞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迁移、炎症等相关功能和通路上;RT-qPCR实验结果显示,B组细胞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细胞(t=23.69,P<0.05)。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G组和E组、H组和F组比较,细胞迁移能力和划痕愈合百分比均显著降低(t=2.94~24.39,P<0.05)。结论STX 5可能通过上调IL-6 mRNA表达来促进肝细胞细胞的转移
郭婷婷赵梓吟何明阳吴天松徐斌张斌吴泽华韩冰
关键词:肿瘤浸润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肝细胞转移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2024年
肝细胞(HCC)是一种炎症相关症,肿瘤免疫微环境在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文旨在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HCC转移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C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的NETs水平以检测NETs与肝转移的相关性。在体外实验中,建立NETs与肝细胞系Hep3B和CSQT-2体外共培养模型,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等实验,研究NETs对肝细胞迁移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建立尾静脉注射转移瘤模型并使用脂多糖诱导小鼠体内NETs形成,通过检测肝脏病理变化和肝脏Ki67蛋白水平等指标,研究NETs对肿瘤转移的作用。最后,为了探讨NETs影响HCC转移的机制,通过质谱的方法检测了NETs对细胞外基质的修饰,并检测了修饰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对整合素/FA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转移HCC患者肿瘤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蛋白水平较高,且与早期HCC患者相比,晚期HCC患者血清中的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水平升高。体外实验中,NETs与Hep3B和CSQT-2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Hep3B和CSQT-2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内实验中,NETs可以促进C57BL/6小鼠炎性细胞浸润肝脏。尾静脉注射转移瘤后,体内诱导NETs引起肝脏组织中Ki67蛋白水平升高,表明NETs促进肝细胞的肝转移。使用ATRA抑制NETs的释放缓解了NETs介导的促转移和促增殖作用。而使用ATRA抑制NETs的释放缓解了NETs介导的促转移和促增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NETs形成和释放过程中会产生次氯酸,从而导致细胞外基质中层黏连蛋白肽段中LKDYEDLR的酪氨酸氯化修饰,且次氯酸处理的LAMC1会导致整合素/FAK信号通路的激活。因此,该研究证实,NETs可以促进HCC的转移,其作用机制与诱导ECM重塑,调控整合素/FAK信号通路有关。
王金丽马建兵王文喜肖思嘉王晓敏仲经亚潘巍巍程树群郑永霞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在肝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肝(HCC)是原发性肝(PLC)中最常见的类型。转移是HCC复发和患者5年生存率持续较低的重要原因。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HCC转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实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与肿瘤进展及转移有关。现就NETs在HC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价值进行阐述,期望为HCC转移这一治疗难题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吴颖升梁向娟彭嘉敏黄晶晶
关键词:血管生成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外基质降解
异丁司特用于防止眼转移
本公开描述了一种在有需要的患者中防止转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患者施用治疗有效量的异丁司特或其药用盐。
松田和子格拉齐亚·安布罗西尼加里·K·施瓦茨亚历克斯·J·雷

相关作者

汤钊猷
作品数:817被引量:5,395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院
研究主题:肝癌 肝肿瘤 肝细胞 肝细胞癌 肿瘤转移
钦伦秀
作品数:234被引量:1,427H指数:1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研究主题:肝癌 肝细胞癌 肿瘤转移 肝细胞 肝肿瘤
丁彦青
作品数:577被引量:2,410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大肠癌 结直肠癌 病理学 肿瘤转移 大肠肿瘤
刘银坤
作品数:306被引量:1,153H指数:1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肝癌 肝细胞 肿瘤转移 蛋白质组学 肝细胞癌
樊嘉
作品数:647被引量:3,753H指数:2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肝癌 肝移植 肝细胞癌 肝细胞 肝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