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25篇“ 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文章
子宫内膜中肾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研究进展
2024年
子宫内膜中肾样腺癌(mesonephric-like adenocarcinoma,MLA)属于罕见的腺癌类型,其组织学起源尚不明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LA通常为多种结构混合存在,伴嗜酸性分泌物的小管状或腺管状结构是最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MLA具有高度侵袭性,患者预后差,最佳治疗方案尚不统一,有待进一步临床分析。该文对近年MLA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综述,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罗冬云金玉兰
关键词:子宫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2024年
目的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TC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例、会诊1例TCRCC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及文献复习。结果例1、2为女性,例3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3、52、47岁。大体检查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清楚;镜下肿瘤呈大小不等的囊腔和小到中等的小管样结构,被覆单层肿瘤细胞,细胞界限不清,呈扁平、立方、柱状或鞋钉样,细胞显著增大,胞质嗜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小管或囊腔之间为薄层纤维性间质,其中例1间质可见钙盐沉积伴骨化生同时合并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1级]。免疫表型:3例TCRCC肿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19、PAX8、P504s、波形蛋白和FH均阳性,CK7、TFE3均阴性,肾细胞癌标志物(RCC)、CD10、PAX2和34βE12部分病例表达。分子遗传学特征:例1显示第9号染色体丢失,例2显示第9号和17号染色体获得,例3显示第7号染色体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T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细胞癌亚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特征,以免疫表型为辅助,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未发现一致性改变,具有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很少复发或转移,可以通过部分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
狄文玉张珂李劲松于建李健李玉婷张景航杨晓煜孙雷赵卫星苏蔚
关键词:根治性肾切除术肾细胞癌遗传学检测免疫表型无病生存临床病理学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伴单克隆性浆细胞增生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2024年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伴单克隆性浆细胞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2019和2021年期间诊断的2例AITL伴单克隆性浆细胞增生病例, 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 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RNA,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Ig)基因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 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AITL伴单克隆性浆细胞增生的病例均为女性, 例1和例2患者年龄分别为72岁和48岁;例1为腹股沟淋巴结, 例2为颈部淋巴结。主要临床症状为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例1伴低热和胸腹腔积液, 例2伴卵巢受累。光镜下, 淋巴结结构完全或部分破坏, 瘤细胞中等到大, 胞质丰富、淡染, 核不规则、扭曲或圆形, 背景见多种炎性细胞浸润, 其中浆细胞数量突出, 例2伴有较多B免疫母细胞增生。在免疫表型上, CD21示紊乱增生的滤泡树突细胞网, 肿瘤细胞表达多个T细胞标志物CD4(2/2)、CD3(2/2)、CD2(2/2)、CD7(2/2)和CD5(1/2);大部分肿瘤细胞表达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CXCL13、bcl-6、PD1和ICOS, 局灶表达CD10。背景中的浆细胞例1呈Lambda轻链限制性、例2为Kappa轻链限制性。分子检测显示例1 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阳性, 例2为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阳性。结论 AITL伴单克隆性浆细胞增生罕见, 病变淋巴结内可伴有明显B免疫母细胞增生, IgH基因可呈克隆性重排, 易误诊为浆细胞病变或B细胞淋巴瘤, 充分认识AITL多样的形态学及基因重排特征有助于避免误诊。
李鑫静黄凌艳邱晓明陈燕坪
关键词:免疫母细胞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幼年性息肉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2024年
幼年性息肉病(JP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错构瘤性息肉综合征,以胃肠道出现多发幼年性息肉为主要表现,以结直肠息肉多见。JPS患者存在极高的胃肠道肿瘤发生风险,多数为结直肠癌,尽早检出尤为重要。JPS患者的幼年性息肉随疾病进展而呈现多样性的病理组织学表现,甚至出现腺瘤或腺癌结构,基因检测有助于精准诊断。约60%的JPS患者存在SMAD4和BMPR1A基因的胚系突变,PTEN、ENG和FOCAD等基因改变在少数病例中也有发现。JPS的治疗一般采取息肉切除或脏器切除,近年来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所进展。
何宗杰白辰光高显华张卫
关键词:肠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组织病理学分子遗传学
伴有肠母细胞分化腺癌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2024年
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是近年新认识的的一种特殊罕见类型的胃癌,被认为是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AFP)胃癌的罕见类型[1],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较少。发生于子宫、食管及胆囊等其他部位的腺癌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目前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
张艳琼张黎刘萍顾敏敏李采娟孙玮玮
关键词:腺癌病理学GPC3AFP
ALK基因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
2024年
ALK基因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translocation renal cell carcinoma,ALK-tRCC)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性肿瘤,约占肾细胞癌的0.3%[1]。本研究报道1例具有多形性组织学形态的ALK-tRCC,极易漏诊或误诊,现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
史连国李宁波
关键词: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
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2024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clear cell sarcoma-like tumo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CCSLTGT/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MG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HTH]方法收集2例CCSLTGT/MGNET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FISH及二代测序法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HTH]结果临床表现为腹痛(2/2)、腹部肿块(2/2)、血便(2/2),发热(1/2),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部分区域呈菊形团样结构,细胞卵圆形、短梭形或上皮样,胞质嗜酸性或透明样,核分裂象8~10个/10 HPF,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样多核巨细胞,未见肿瘤性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OX10(2/2)、S-100(2/2)、Syn(1/2)、CD56(2/2)和CD99(1/2),Ki67增殖指数为30%~70%。FISH检测均显示EWSR1基因重排(2/2)。1例二代测序检测到EWSR1-CREB1基因融合和FANCL基因Exon10-11缺失突变。[HTH]结论CCSLTGT/MGNET属于非常罕见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需与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鉴别。
李解珍黄海建曾强刘霖陈灵锋吴义娟陈小岩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
NM23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18)F-FDG PET/CT影像特征、生存时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癌的107例患者的术后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表达情况,分为NM23低表达组(≤++)(n=64)与NM23高表达组(>++)(n=43),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18)FFDG FDG PET/CT图像上影像特征、生存期方面的差异。结果 NM23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在性别、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吸烟、PET/CT图像上生长部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原发灶分期、PET/CT图像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癌患者T分期、淋巴结转移方面支持其为抑癌基因。
夏露花崇乐李红玉郭鹏董占飞王新华常诚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NM23基因临床病理学特征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于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26例,依据乳腺癌分子分型将其分为三阴型37例和非三阴型8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复发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的特点与差异情况。结果 三阴型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类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而三阴型乳腺癌中髓样癌、TNM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织学分级Ⅲ级所占比例和淋巴结转移率、复发率均明显高于非三阴型乳腺癌(均P<0.05);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相比较,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较晚、组织学级别高、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和复发率均较高,故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切除、铂类药物、较大剂量放疗和免疫治疗是三阴型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刘尧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
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非IMPC组);同时根据微乳头状癌成分比例将IMPC组分为<10%、10%~29%、30%~49%和50%以上四个组别。观察IMPC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IMPC组和非IMPC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对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胃腺癌病例中IMPC检出率为6.82%(58/850),其中占比<10%者7例、10%~29%者20例、30%~49%者23例和50%以上者8例。典型IMPC癌细胞呈翻转性生长模式,排列呈实性小巢团状或中空小管状,无纤维脉管轴心,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空白间隙;免疫组化标记MUC1、EMA和E-cadherin等可证实。在组织学类型、脉管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比较项中,IMPC组和非IMPC组患者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不同微乳头占比组别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700)。胃切除术后IMPC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IMPC组患者分别为56.9%和88.6%,两组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IMPC患者不同组别(<10%组、10%~29%组、30%~49%组和≥50%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47.8%和25%,微乳头成分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此,微乳头成分超过30%,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IMPC属于较高恶性程度和侵袭性腺癌亚型,通过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及比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关系,特别是确定微乳头成分阈值30%,可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
许增祥卢林明周珏顾倩胡孟晗谢闵
关键词:胃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

相关作者

匡春香
作品数:152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1,2,3-三氮唑 乙烯基 肉桂酸 病理学特征 色胺酮
魏建国
作品数:361被引量:1,371H指数:16
供职机构:绍兴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临床病理 WHO 临床病理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黄文斌
作品数:445被引量:1,947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组织 免疫组化 胃肿瘤 P16
高洪文
作品数:111被引量:413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文献复习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病理诊断
姚登福
作品数:604被引量:1,309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肝癌 肝细胞 肝细胞癌 肝癌组织 肝细胞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