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9篇“ 病例监测“的相关文章
2019—2022年德州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流行病学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对2019—2022年德州市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在德州市的发病和流行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德州市2019—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并用χ^(2)检验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德州市2019—2022年食源性疾病病例207515例,发病年龄以45~<75岁的中老年人为主(106131例,占51.23%),职业以农民为主(147620例,占71.14%);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203425例,占98.03%),暴露食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的有65391例(占31.51%);暴露食品的加工场所及进食场所均以家庭为主,分别是92370例(占44.51%)、196967例(占94.92%)。结论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农民是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主体,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应当作为目前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应根据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及监测,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史清松马亭亭李卫华褚遵华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流行病学
2013—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流感样病例监测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2013—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的病原学结果,及时了解流感病毒流行趋势,发现优势病毒株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流感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4 183例ILI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流感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24 183例标本流感病毒总阳性率18.43%,其中构成比最高者为季H3亚型(占37.34%)。不同性别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8,P=0.701)。不同年龄段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626,P<0.001),其中25~59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22.56%)。ILI数量与流感阳性率呈正相关(r=0.592,P<0.001)。不同年份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70.922,P<0.001),2013—2019年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30.559,P<0.001),2020年阳性率最低(0.04%),2021—2022年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304.465,P<0.001)。不同监测年度优势株不同。不同月份之间流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52.455,P<0.001),流感高峰主要集中在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和7—8月。【结论】2013—2022年台州地区流感病毒阳性率呈波浪型动态变化,不同年度流行优势株不同,呈交替流行特点,应继续加强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和完善流感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
王紫怡沈伟伟王红珠翁坚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
广西口岸78例输入性流感病例监测情况分析
2024年
本研究对2023年2月—2024年2月广西口岸输入性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为广西口岸流感病毒的监测防控提供依据。采集286例广西各口岸有咳嗽、咽痛、发热(≥37.3℃)等流感症状的入境人员的口咽拭子样本,检出流感病例78例,检出率为27.27%,其中甲型流感占75.64%(59例),乙型流感病毒占24.36%(19例)。病例主要来自泰国,占64.10%(50例);各年龄组均有流感病例检出,以16~30岁和31~45岁年龄组为主,分别检出26例(占33.33%)和23例(占29.49%);男女性别间流感病毒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2023年2月—2024年2月广西口岸输入性流感病例逐渐增多,主要流行高峰出现在冬春季,病例主要来自泰国,流行株以甲型H3N2亚型病毒为主,因此应对流感高发人群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梁中平蒋雄霖林洁粟玉平李银静
关键词:传染病监测流感
2019年至2023年济源市7916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通过对济源市2019年至2023年各哨点医院监测报告病例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济源市2019年至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年至2023年济源市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916例,5年间发病例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女性略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年龄以36~59岁占比最高,不同年龄段食源性疾病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类型农民占比最高,其次为工人和学生,不同职业类别食源性疾病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有明显季节性且以夏秋季为主(P<0.05);可疑暴露食品以水果类及其制品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混合食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进食场所中,以家庭为主,不同进食场所食源性疾病患者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出现聚集性发病数最多,2021年最少,且5年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2019年至2023年济源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患病人群以女性为主,职业类型以农民为主,季节以夏秋季为主,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须有针对性的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赵志涛张珊珊张莹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2021年河南省某地级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收集河南省某地级市哨点医院监测上报的14227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食源性疾病发病多集中在6~9月;女性病例多于男性(44.62%),以18~<60岁中青年(58.48%)为主,未成年人(OR=1.94,95%CI:1.65~2.29)和≥60岁老年人(OR=1.34,95%CI:1.19~1.51)病情偏重,且未成年人(OR=2.20,95%CI:1.27~3.80)易出现聚集性发病。暴露食物以果蔬类(41.08%)为主,但肉类及其制品(OR=1.29,95%CI:1.11~1.50)、混合食品、菌藻类等(OR=1.38,95%CI:1.18~1.61)引起的中毒症状更为严重。虽然家庭(85.98%)是主要进食场所,但是与之相比集体食堂(OR=3.25,95%CI:2.56~4.13)和路边摊(OR=3.65,95%CI:2.91~4.57)用餐更易出现病情严重病例,集体食堂(OR=13.92,95%CI:8.56~22.63)食源性疾病聚集性更高。结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肉类及其制品和混合食品是高危食品,路边摊位、集体食堂易出现严重病情,集体食堂更易发生聚集性食物中毒。
曹金虎林风龙席金彦郝鹏飞韩涵王宽张光辉任静朝曹佳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疾病预防
2017-2022年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质量评价
2024年
目的评价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质量和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通过中国AFP病例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7-2022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个案信息,分析AFP监测敏感性和及时性指标。结果2017-2022年中国<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8/10万(29116例),各年报告发病率在1.79/10万-2.33/10万之间;总调查及时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分别为99.34%、92.12%,各年分别在98.79%-99.74%、91.48%-92.74%之间。在完成粪便标本检测的28765例AFP病例中,脊灰病毒和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分别为0.55%(157例)、5.19%(1492例)。在检出脊灰病毒病例中,Ⅰ型、Ⅲ型、Ⅰ+Ⅲ型疫苗相似株分别为39例、70例、36例,Ⅲ型疫苗高变异脊灰病毒3例;Ⅰ型、Ⅱ型、Ⅲ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分别为2例、1例、6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2017-2022年中国AFP病例监测质量总体良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周洁樊春祥宋祎凡王淼温宁杨宏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病毒
周口市2022—2023年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对周口市2022—2023年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cases,ILI)进行监测,了解该地区的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2022—2023年周口市中心医院、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收治的ILI的资料和检测结果。结果周口市2022—2023年期间共检测3571例流感样病例样本,ILI阳性率分别为26.52%(349/1316)和23.99%(541/2255),2022年的流行毒株型别主要为乙型流感(BV,59.89%)和季节性流感甲型H3(40.11%);2023年的流行毒株型别为季H3(44.18%)、新型甲型H1N1(42.14%)、BV(13.12%)和混合型(0.58%)。男患者ILI阳性率(27.61%)高于女患者(21.78%),有统计学差异(χ^(2)=16.116,P<0.001)。男女之间不同亚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6,P=0.627)。2022年和2023年0~<5岁组人群阳性率最高(32.41%、41.72%),其次为5~<15岁组(8.89%、15.01%),≥60岁和15~<25岁组的阳性率最低。两年合计,不同年龄组间的阳性率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7.862,P=0.049)。ILI以项城市(36.01%)最高,其次为川汇区(25.15%)、淮阳区(24.44%)和郸城县(20.44%),鹿邑县的ILI最低(14.04%)。各地区的年均ILI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29,P=0.015)。ILI阳性率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其中春(1月:67.34%;2月:52.28%;3月:43.20%)、冬季(10月:8.23%;11月:32.81%;12月:57.32%)高于夏(4月:30.05%,5月:25.31%;6月:13.49%)、秋季(7月:2.38%;8月:9.42%;9月:11.29%),尤其是10月至2月期间,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结论周口市的ILI在西华县和淮阳区较高,冬春季是高发季节,高危人群以年龄<15岁的人群为主,应进一步加强流感病毒的监测工作,便于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景晓敏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
福建省2018—202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2023年
目的评价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指标,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福建省2018—2022年AFP监测系统报告的数据。结果福建省2018—2022年共报告AFP 743例,每月均有病例报告;男女性别比1.8∶1;0~4岁病例占49.9%;脊灰疫苗免疫史≥3次者占98.0%;其中740例采集了标本,肠道病毒阳性率4.2%、脊灰病毒阳性率为0.3%,所有病例最终分类均为脊髓灰质炎排除病例。结论福建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各监测指标以省为单位均达到国家要求,个别监测指标未达到要求的县区,要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监测系统质量,继续保持监测系统的高质量、高水平运转。
吴瑞红林志强林光灿李东张海荣周勇
关键词:疫情监测监测系统病例分析
2012-2021年湖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2023年
目的评价湖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和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通过中国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湖北省2012-2021年AFP病例报告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2021年湖北省共报告<15岁儿童AFP病例177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7/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在1.28/10万-2.87/10万之间;AFP病例48h内调查率为99.15%,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9.68%。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0.49%(183/1744)。检出脊灰疫苗相似株病例12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例、混合型7例;未检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和脊灰野病毒。结论湖北省2012-202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吴利娟王雷郑莉杨朝晖李静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病毒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2016-2020年深圳市福田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2023年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16年-202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以及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6年-2020年深圳市福田区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6年-2020年福田区共报告AFP病例19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5/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2.21,P <0.001)。所有AFP病例均为非脊灰病例,70%为深圳市其他区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以1岁-5岁散居儿童为主。90.45%的AFP病例服脊灰疫苗3次以及上,不同年份的接种脊灰疫苗种类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12,P <0.001)。AFP病例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14 d内双份粪便样本采集率、合格粪便样本采集率、粪便样本7 d内送达率和75 d随访完成率均> 80%。结论 2016年-2020年深圳市福田区实现无脊灰目标,脊灰免疫策略调整后无疫苗相关病例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仍需继续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断水平和报告意识,维持无脊灰状态。
王永刚曹丽明方琼周志峰蔡琳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特征病例监测

相关作者

张复臣
作品数:43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菏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诊治 病例监测 百日咳
温宁
作品数:98被引量:2,148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脊髓灰质炎 流行病学特征 急性弛缓性麻痹 麻疹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梁晓峰
作品数:326被引量:7,576H指数:48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接种 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乙型病毒性肝炎
林志强
作品数:53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急性弛缓性麻痹 乙肝疫苗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疾病控制 AFP
吴瑞红
作品数:74被引量:342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急性弛缓性麻痹 疾病控制 预防接种 AFP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