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篇“ 现代人起源“的相关文章
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东方视角被引量:1
2023年
现代人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最为热议的科学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形成了“走出非洲”假说和“多地区演化”假说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随着新世纪新材料的不断积累和新技术的快速进步,对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争论有了重大调整,来自东方的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现代人起源现代行为起源演化的主要假说、模式的来源、历史和发展,并综合介绍了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进而讨论了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模式、现代行为起源和演化模式调整的动因和方向,提出了要重视海量的考古学物质证据在讨论各种模式中的作用,反思“现代性”的文化内涵。呼吁加强我国对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的投入,为现代人起源模式讨论提供更坚实的东方视角。
彭菲
关键词:现代人
新证据下的现代人起源模型被引量:3
2022年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是指具有近圆球形头骨、短而平的面颅、纤细的骨骼等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古老人类的化石和现今的人群。支持多地区演化模型和支持近期非洲起源模型的学者,在“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的应用范围方面是不同的,前者以连续演化为基本思想,认为这一名词只包括智人中较进步的类群;而后者以分支系统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包括所有智人。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尼人、丹人和智人在遗传学水平上属于不同的人种。新近的以标本-种群为单元的系统分析,因为不是以属、种等分类学阶元进行的,因此与分类学的阶元划分无关。该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智人属于单系类群,哈尔滨人、大荔人等组成其姊妹群。尼人与智人的分异早于1百万年,与基因组水平的谱系分析相符合。多次多向的穿梭扩散是统计学上符合系统关系的模型。
倪喜军
关键词:智人
中国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考古学思考(英文)
2019年
越来越多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人起源、演化和适应理论问题的看法。中国作为东亚一个幅员辽阔的地理区域,已经成为这项研究的热点地带。来自该地区新的人类化石和石器组合对基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记录构建的“现代人出自非洲说”(Recent Out-of-Africa)提出了挑战。新的古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现代人出现于约100kaBP的中国南方,可能(至少部分)是由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化而来。一些古老型智人表现出了与早期古人类镶嵌或过渡性的体质特征,并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杂交混合。同时一些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表现出了早期现代人类技术和行为的复杂性。中国北方的小石片石器主工业和南方的砾石石器主工业贯穿于整个更新世,然而从约40kaBP开始,石叶技术开始出现在中国北部,紧随其后的是这些地区骨制工具和个人装饰品的出现,这表明,更新世晚期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与我国北部可能存在着紧密的文化关系,东北亚地区可能存在着由西北向东南的迁移路线。人类化石和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现代人起源和适应的过程与机制可能与欧亚大陆西部有所不同。本文对有关中国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考古学研究所取得的新发现和进展进行了总体回顾,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对相关重要学术问题的看法,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高星李锋李锋张晓凌关莹
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8年
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在国际学术界"近期出自非洲说"和"多地区进化说"两派学说激烈争论的背景下一直存在着"本土连续演化"与"非洲移民替代"两种假说的碰撞,两种观点的主要提出与支持者分别来自古人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界.随着新材料发现、新分析进展和更多领域介入此项研究,相关认识得到深化,有关假说得以发展和修正,不同人群间发生过基因交流、现代人都经历过复杂的融合与演化过程渐成学术界共识.中国地区新发现的人类化石所揭示的古人类体质特点及其演化,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成果和古DNA信息的提取与破译,正使该地区现代人起源与形成过程逐渐清晰起来,但不同假说的交锋仍在持续,分子生物学主流观点认定中国地区最早现代人来自西方,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则在强化对"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观点的论述.本文梳理、总结了近年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及西方学术界的相关发展变化,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方向提出了思路与建议.
高星彭菲彭菲李锋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
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研究新进展
2018年
现代人起源问题是备受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话题。东亚尤其是中国在上世纪初很长时间内曾扮演着人类演化研究的核心地区,众多学者前往东亚寻找人类起源的源头,一系列重要化石也随之发现,如北京周口店直立人化石。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的发现,早期人类起源研究的阵地逐渐转向非洲,学术界也基本达成了早期人属起源地在非洲的共识。然而,我们当今人类最近共同祖先的起源仍在激烈的讨论中。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人类化石共同祖先
基于DNA分子的现代人起源研究35年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
2018年
1983年,有学者首次发表现代人线粒体DNA进化树,认为现代人可能起源自亚洲。1987年,又有学者按照分子钟假说得到线粒体在10-20万年前出自非洲的推论。随后,以分子钟为前提的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DNA研究也支持了出非洲的结论,该结论逐渐成为分子进化领域的主流理论。2010年,对尼安德特人常染色体基因组的研究指出其对现代人有遗传贡献,这颠覆了人们先前关于现代人只来源自非洲,其他大洲的当地古人被完全取代的认知。目前,单地区起源说已经被修正为同化说。尽管学界对非洲人遗传多样性最高这一现象有共识,但是对该现象的不同解读却可以得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现代人出亚洲说和出非洲说。大量研究证实基因组的大部分序列是有功能的,并处在遗传变异水平的饱和态,这质疑了中性理论以及由它推导的现代人出非洲说的合理性,而中性理论的提出恰恰是用来解释并非普遍存在的分子钟的。近年来已经有研究者从新理论的角度解读遗传多样性的饱和态和线性态,人们对现代人起源的认识将会进一步加深完善。
雷晓云袁德健张野黄石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分子钟
47枚牙齿改写现代人起源与迁徙模式
2015年
我们从何而来?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终极问题。近日,《自然》发表了“华南最早的现代人”一文,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在湖南发现的8万~12万年前的现代人牙齿化石,引起了新一轮关于东亚现代人起源与迁徙的讨论。
邢松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牙齿化石迁徙改写中国科学家《自然》
现代人起源于偶然事件?
2014年
人们通常认为,我们的祖先使用工具的能力,在人类进化故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新观点认为,运气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早期人类的进化之所以异常快速,是文化发展和不可预知的气候变迁的综合作用。气候反复变化,使得人类群体变得分散,从而产生了很多的小型群体。在小型群体中,新的基因和文化能够迅速形成,加速了物种进化的速度。
伊恩·塔特索尔
关键词:偶然事件现代人人类进化气候变迁文化发展
现代人起源六十年之争被引量:2
2011年
现代人起源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遗传学的冲击尤大。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家根据对147名各大洲不同人种妇女胎盘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分析,将所有现代人起源追溯到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这一被称为"夏娃理论"或"走出非洲"的假设对学术界和一般公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这意味着人类起源和进化的主干在非洲,其他各大洲的古人类代表都不过是进化中的旁支。后来,有学者对"夏娃理论"的遗传学推理做了检验,认为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祖母的说法十分可疑②。虽然目前国际学界承认,古代的非洲种群不管在规模还是在古老性上,对全球现代人进化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是整体取代还是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仍存在争议。本期介绍的是两位美国人类学家对现代人起源之争的历史回顾,对我们了解好似雾里看花的现代人起源之争有一定的帮助。现代人起源争论的关键,在于如何解释遗传学证据与化石材料之间的矛盾。遗传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变异非常小,表明其更新世祖先种群的规模很小,而且分布非常有限。但古人类化石却表明人类祖先的种群不少,分布也很广。如果古人类以很小的种群在漫长的时间里孤立进化却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显然不可思议。于是,一种"瓶颈说"被提出来解释这种现象,即人类进化在更新世末遇到一个瓶颈,只有少量基因被保留下来,"夏娃理论"就认为现代人都是一小群非洲人的后代。但是与"夏娃理论"不同,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瓶颈在更新世一直存在,并提出了一种间断进化模式来说明人科化石记录的地理差异和遗传学解释,即人类进化是一种适应辐射(种群扩张)和物种选择(种群减少)的交替过程。他们认为,现代人起源也是这种过程的产物,大部分更新世人科化石是没有留下后裔的一批
约翰·霍克斯米尔福德·沃尔波夫陈淳
关键词:现代人类起源物种形成现代人起源种间杂交时间跨度生物演变
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分子人类学证据被引量:3
2006年
人类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始祖在大约700万-500万前与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然后各自沿着不同的进化路线向前发展。人类的演化历程漫长而又艰辛,在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阶段,最后在大约10万年前进化到晚期智人阶段,也即解剖学结构上与现代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各色人种非常接近的人类——现代人
谭婧泽徐智李辉金力
关键词:现代人分子人类学Y染色体线粒体DNA

相关作者

吴新智
作品数:81被引量:575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古人类学 人类化石 现代人起源 化石 北京猿人
刘武
作品数:150被引量:66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直立人 人类化石 更新世晚期 古人类 现代人起源
吴秀杰
作品数:95被引量:38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头骨 直立人 更新世晚期 古人类 人类化石
王幼平
作品数:54被引量:268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遗址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细石器
高星
作品数:223被引量:967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 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