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43篇“ 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文章
- 劝架者成了犯罪嫌疑人
- 2025年
- 这是一起同事之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伤害案,特殊的是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是前来劝架的人员。劝架的人怎么成了犯罪嫌疑人?疑问之下翻开案卷,得到了答案的一半。之所以说是答案的一半,是因为案卷中提到王辉(化名)是劝架时被误伤,气愤之下便也打了杨田(化名),事后鉴定被害人杨田所受损伤构成了轻伤,于是劝架的王辉也成了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没得到另一半答案的问题是:王辉的加入与被害人杨田的伤情之间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
- 郑巍纬
- 关键词: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案卷矛盾激化化名
- 画犯罪嫌疑人的他,去画被拐儿童了
- 2025年
- 成为一名模拟画像师后,作为人民警察,林宇辉不仅“承担了社会责任”,职业还和绘画联系在了一起,他“觉得很幸福”。他记得很多“有成就感”的时刻,从最初找到嫌疑人,到现在画出烈士和走失儿童林宇辉画画,不为艺术,而为寻人。退休前,他是一名人民警察,在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研究中心担任“模拟画像师”,画过臭名昭著的人贩子“梅姨”,也曾受邀为“章莹颖案”画出犯罪嫌疑人。他画被拐儿童的成年面容,促成亲人团聚;热播网剧《猎罪图鉴》男主角沈翊就是以他为原型。
- 黄晓颖
- 关键词:模拟画像物证鉴定男主角成就感犯罪嫌疑人人民警察
- 侦查人员视角下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决策影响因素探究
- 2025年
- 犯罪嫌疑人作为刑事案件的被调查对象,其所做出的每一次决策都影响着自身的命运以及案件的整体进展。影响犯罪嫌疑人作出供述决策的因素繁多。扎根理论使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实证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发展概念和建构理论。文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设计并实施具体的研究步骤,对31名侦查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最后构建侦查人员视角下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决策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阐释得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决策主要受个人因素、犯罪行为特征因素及情境因素的影响。
- 管海欣李雪艳
- 关键词:侦查讯问扎根理论
- 使用警犬在山林地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案例及对策分析
- 2025年
- 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往往潜逃至山林、密林进行躲藏。经认真总结近年来重特大刑事案件警犬在山林中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经验做法,结合现场使用、案件复盘、座谈研讨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研讨,系统分析存在问题及短板不足,并结合实际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 王锦飞张舰陶政钰
- 关键词:重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抓捕山林地
- 中缅警方在缅甸纵深地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取得新突破累计抓获5.3万余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
- 2025年
- 为纵深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面清剿诈骗窝点,依法缉捕涉诈人员,2024年11月,公安部部署云南公安机关加强与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的警务执法合作,首次在缅甸当阳地区抓获1079名实施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其中,中国籍犯罪嫌疑人763名。全部中国籍犯罪嫌疑人已被移交我方。这是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在缅甸纵深地带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中国籍执法部门
- “受害者”竟是犯罪嫌疑人
- 2024年
- 李大强脑筋非常“活络”,他知道掌握业主信息最全面的就是小区物业,于是就将目光瞄准了物业管理人员。一位中年男子愤愤不平地来浙江省桐庐县社会治理中心检察院12309窗口投诉,值班的桐庐县检察院检察官接待了他。男子叫胡意为,是桐庐县一家家具店的老板。胡意为反映说,桐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仅仅因为他打电话推销家具业务,就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他很不服气,因此找检察机关投诉。
- 徐桃
- 关键词:行政处罚物业管理人员犯罪嫌疑人检察官小区物业
- 北宋的“犯罪嫌疑人行为分析”
- 2024年
-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发展的又一高峰,这时不仅涌现出了诸如范仲淹、王安石等心忧天下的士大夫,还出现了像包拯、宋慈等著名的司法官员。在众多关于包拯“包青天”的传说中,有一个名叫“双钉记”的故事,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只不过这一事件的主理官员并非包拯,而是同为北宋名臣的张咏。
- 吕晓鼎
- 关键词:范仲淹司法官员包拯士大夫犯罪嫌疑人
- 命案犯罪现场视角下犯罪嫌疑人特征研究
- 命案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危害最大的犯罪案件。迅速而准确地锁定犯罪嫌疑人,快速侦破命案,有利于精准打击犯罪,震慑犯罪,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犯罪现场勘查作为一项综合性侦查措施,对命案的侦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 王婷
- 关键词:命案犯罪现场
- 犯罪嫌疑人供述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 2024年
- 犯罪嫌疑人供述中所作出的决策影响着自身的命运以及案件的整体进展。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为考察犯罪嫌疑人在供述决策中的框架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43名看守所在押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框架效应适应于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期间的供述行为表现,决策偏好对供述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理性决策偏好有助于促成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基于此,良好的审讯环境、融洽的沟通关系、必要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对理性决策。对于侦查人员而言,重视初讯准备、利用信息差获取供述,因人因案施策、加强犯罪嫌疑人对长短期利益的感知强度也是在后续审讯工作中需要加强的环节。
- 管海欣郑毅
- 关键词:沟通关系社会支持
-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融入的个案工作研究
- 冯佳雯
相关作者
- 刘启刚

- 作品数:159被引量:55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 研究主题:犯罪嫌疑人 实证研究 公安院校 侦查讯问 情绪调节
- 陈卫东

- 作品数:359被引量:6,419H指数:4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刑事诉讼法 司法改革 刑事诉讼 检察机关 审判
- 王峥

- 作品数:40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 研究主题:犯罪嫌疑人 命案 讯问 侦查讯问 侦查人员
- 许昆

- 作品数:34被引量:6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刑警学院
- 研究主题:侦查人员 犯罪嫌疑人 命案 侦查讯问 讯问
- 刘冲

- 作品数:61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 研究主题:侦查讯问 犯罪嫌疑人 侦查人员 侦查 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