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篇“ 燕沟流域“的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空间结构评价方法——以流域为例被引量:68
2014年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划分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空间类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功能归类,提出了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以及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复合类型的5个一级类、20个二级类和61个三级类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方案;构建了由五形偏离度指标和结构视图表达的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并在延安流域开展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期间流域的五形偏离度从0.583减少到了0.567,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14个行政村的五形偏离度值保持在0.55~0.59,趋同性较强,集中程度普遍较高;从而揭示了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可以从定量和结构图示两个方面有效刻画研究地域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及空间分异等特点的可行性。
党丽娟徐勇高雅
关键词:土地利用功能空间结构燕沟流域
SWAT模型在黄土丘陵区流域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SWAT是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及预测不同下垫面的径流量。应用SWAT模型对黄土丘陵区流域2002—2008年逐月径流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ash—Sutti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76和0.81,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9和0.80。模型模拟精度高于评价标准(模拟效率Ens>0.5,r2>0.6),说明SWAT模型适用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模拟效果很好,可以用来监测预报黄土丘陵区的汛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李星徐学选宇苗子李波赵娇娜
关键词:SWAT黄土丘陵区径流模拟
黄土丘陵区果园生态经济耦合评价——以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11年
黄土丘陵区东南部是我国最适宜的苹果栽培区之一。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该地区通过退耕坡地和扩大优质苹果栽培面积,取得了生态和经济双效成果。为探究黄土丘陵区果园在水土保持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双效功能,以延安流域为例,通过样地测量和构建评价模型,从果树树冠盖度、果园地表特征以及土壤侵蚀和果品经济收入等方面评价了果园的生态经济耦合状况。结果表明:(1)流域的果园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占流域果园总面积的比重高达79.06%。果园收入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来源于果园的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比例高达59.49%。(2)果园与森林(有林地)在水土保持方面至少具有同等的功效。流域果园树冠平均盖度达0.81,果园鱼鳞坑面积及其可控制坡面面积占果园面积的比例达38.96%。(3)果园的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与年侵蚀性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侵蚀性降雨量越大,果园单位产出付出的土壤侵蚀代价越高;果园单产越高或苹果市场收购价格越高,其生态经济耦合指数越低,生态经济耦合程度越好。
徐勇党丽娟高雅
关键词:果园燕沟流域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农村道路的布局特征分析——以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11年
农村道路承担了农村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双重任务,合理配置道路密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减少水土流失意义重大。以黄土丘陵区的流域为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及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域的村庄、土地利用类型和路网的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得出:1)流域道路密度平均值为3.73 km/km2,其中耕地为5.25 km/km2,果园为4.59 km/km2,林地为2.74 km/km2。2)距村庄中心的距离越小,道路密度越高。村庄0.5 km半径范围内道路密度平均为4.67 km/km2,在此范围内耕地为5.40 km/km2,果园为4.65 km/km2,林地为4.03 km/km2。村庄1.0 km半径范围内道路密度平均为3.87 km/km2,此范围内耕地为6.09 km/km2,果园为5.10 km/km2,林地为2.88 km/km2;3)农村道路密度大小更多地取决于林地道路密度,同时还受村庄在流域交通的位置、村庄经济开发状况等因素影响。结果对同类地区农村道路合理配置有参考价值。
徐学选李波郑世清李星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坡改梯综合效益分析——以流域为例被引量:9
2010年
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流域坡改梯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徐勇安祥生杨波刘普灵
关键词:坡改梯燕沟流域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壑区流域的景观构成及功能类型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统计分析流域不同生态功能景观的斑块构成,为流域治理效果评价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野外现地勾绘景观斑块类型图,内业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流域的景观类型分类系统和数据库,统计相关景观指数,分析流域景观构成。【结果】(1)流域景观类型中,杂灌丛(浓杂灌丛和稀杂灌丛)面积最大,农田、刺槐林、成熟果园和草地面积次之;以上6种景观类型占流域面积的91.03%、占流域斑块数的81.68%,构成流域景观的主体;流域整体景观属于细粒结构。(2)三大景观功能类型中,生态防护型景观的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均最高,占流域景观的近2/3,经济生产型景观次之;生态防护型、经济生产型、生活服务型三类景观的面积比约为2.08∶1∶0.12。(3)流域内自然景观与人类主导景观斑块面积的比例相当,经济生产型景观是人类主导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结论】目前流域景观构成的特点为:景观类型多样,斑块数量丰富,景观整体粒级微小,景观破碎,人类活动对流域景观的构成影响大;三大景观功能类型的构成,为流域治理效果评价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了依据,可作为同类地区小流域治理的重要参考。
林洋张文辉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景观构成
黄土高原坡耕地苜蓿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以延安流域为例被引量:4
2010年
退耕还林还草是目前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体政策。为使生态退耕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本文基于WIN-YIELD软件,以延安流域为例,利用2006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坡耕地种植苜蓿的秸秆干物质产量、水土流失量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形坡度是影响苜蓿秸秆干物质产量和泥沙流失的重要因素,苜蓿秸秆产量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泥沙流失的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地形高程1000 m以下的地域种植苜蓿其产量明显高于1000 m以上的地域,坡耕地苜蓿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高程的变化不显著;地形坡向对苜蓿秸秆产量和水土流失量的影响不大。
杨波徐勇
关键词:苜蓿坡耕地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壑区土壤水分环境及植被生长响应--以流域为例被引量:38
2009年
调查了黄土丘陵壑区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亏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地991.57mm、阳坡荒草地941.21mm、阴坡刺槐林地866.53mm、阳坡辽东栎林地815.89mm、阴坡荒草地790.27mm、阴坡辽东栎林地745.20mm、农地325.55mm。土壤水分的交换深度农地达320cm,阴坡荒草地为240cm,阴坡辽东栎林地为200cm,阴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辽东栎林地均为160cm,阳坡荒草地为140cm,阳坡刺槐林地为120cm。试验期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分别约有10%、14%、30%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林地、荒草地600cm深土壤水库可利用水量62.6~309.0mm,与农地728.6mm相比土壤水库的调节能力很有限。受林木耗水量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双重影响,阳坡刺槐林枯梢现象严重,有整株枯死林木;阴坡刺槐林有明显的枯梢,但没有整株枯死的林木;辽东栎林也存在枯梢现象,但较刺槐林轻微,林木生长仍然十分旺盛。人工林地植被较高的截留和蒸腾耗水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在植被建设中应遵循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水定植,尽量选择低耗水的适生乡土树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栽植为辅的措施,同时实施好水土保持措施。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是当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林地土壤的干燥化是黄土高原气候整体趋于旱化造成的,并不是人为干扰导致植被过度耗水造成的,这种土壤干燥化不宜归属于干层的范畴。判别土壤干层应以当地稳定天然植被群落的生物量水平和土壤水分状况为基准。
王力卫三平吴发启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库土壤干化
黄土丘陵壑区农林草地土壤热量状况及植被生长响应——以流域为例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CoupModel模型模拟了黄土丘陵壑区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7种土地类型的土壤热量状况,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以及植被生长对土壤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农地潜热通量较小,林地和荒草地潜热通量较大,各地类潜热通量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潜热通量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支出项,占总净辐射的72.1%~81.4%以上;感热通量变化振幅相对较小,占总净辐射的16.4%~26.4%;土壤热通量仅占总净辐射的1.4%~2.4%,但直接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速度和变化时间。试验地各地类地表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型。2~7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增大而升高,9月到翌年1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减小而降低,但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滞后于土壤温度变化。同一植被类型条件下,阳坡土壤温度年变幅显著高于阴坡。在阴坡,0cm、10cm、20cm深土壤温度年变幅农地>阴坡荒草地>阴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在阳坡,阳坡荒草地>阳坡刺槐林地>阳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阴坡荒草地和农地0~20cm土壤温度达到5℃以上的时间比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推迟1周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推迟1周左右;而阴坡辽东栎林地则晚于阳坡辽东栎林地5d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较阳坡辽东栎林晚5d左右。出叶时间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植物比阴坡刺槐林、阴坡荒草地和阳坡辽东栎林的早1周左右,比阴坡辽东栎林早12d左右。
王力卫三平吴发启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粮食生产的实践与认识——以延安市宝塔区流域为例被引量:2
2007年
流域退耕还林后在粮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新形势下,粮食生产减地不减产并取得增产增效的效果。总结其经验,认识到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要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应该采取建设确保人均0.14~0.20hm^2基本农田,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选择和推广耐早与丰产性能良好的旱肥型优良品种和增加化肥和有机肥投入等措施。
王栓全葛耀湘刘普灵
关键词: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肥料

相关作者

刘普灵
作品数:150被引量:1,236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稀土元素 黄土丘陵区 REE示踪法
徐勇
作品数:152被引量:2,565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 燕沟流域 青藏高原 土地利用
徐学选
作品数:149被引量:2,068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燕沟流域 黄土区
琚彤军
作品数:52被引量:434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稀土元素 黄土丘陵区 燕沟流域 黄土高原
郑世清
作品数:68被引量:64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 植物路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