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6篇“ 煤炭基地“的相关文章
宁东煤炭基地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模式评价
2025年
针对西北干旱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不清,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针对性不强,措施单一等问题,以宁东煤炭基地6座煤矸石山及周边自然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立地类型划分,运用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从土壤改良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技术措施状况(技术措施完整性和经济性)3个方面共19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及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不同立地类型对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旨在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坡向、坡度和土层厚度为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据此将矸石山分厚层急阴坡、中层斜阴坡、厚层斜阴坡、薄层急阳坡、中层斜阳坡、厚层斜阳坡、中层斜半阴半阳坡、厚层斜半阴半阳坡、薄层急半阴半阳坡及厚层平台9种立地类型;(2)中层斜半阴半阳坡立地类型,推荐“砾石沙障”模式或“活体沙障”模式;厚层急阴坡、薄层急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环保树脂网工程护坡+排水沟+微喷”模式;中层斜阴坡、中层斜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排水沟+草方格”模式;厚层平台立地类型,推荐“植苗造林+草方格+截水沟”模式。
武春丽侯晓磊杨建英赵廷宁赵廷宁麻文章巩子涵曾文杰芦治源吴国伟
关键词:煤炭矿区
宁东煤炭基地排矸场人工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和种间关系研究
2025年
为建立稳定的煤矸石山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以宁东煤炭基地排矸场生态恢复初期人工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样方法调查地上植被,并计算灌草植物种重要值,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生态位重叠值、方差比率、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矿区植物群落优势种进行种间联结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灌草植物44种,隶属于9科36属,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苋科为主。灌木植物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排序不完全一致,但总体趋势一致,以猫头刺和柠条锦鸡儿为优势种;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排序一致,以雾冰藜和紫花苜蓿为优势种。灌木层与草本层植物总体联结性的方差比率值均大于1,其中灌木层植物种间呈显著正联结,草本层种间联结性不显著。综上,生态恢复区植物群落处于演替前期或中期阶段,种间竞争平缓,宁东煤炭基地植被配置应选择与优势植物种呈正联结的植物,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矿区生态恢复效率。
侯晓磊武春丽邓雅元麻文章赵廷宁曾文杰巩子涵芦治源吴国伟
关键词:生态位种间关系
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遥感评估及演变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直接收益,因此从服务功能角度评估矿区生态系统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型煤炭基地宁东为例,在阐述矿区生态系统状况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设计了遥感数据驱动的气候调节、防风固沙、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方案,利用长时间序列连续数据评估了上述功能的时空演变,衡量了矿区生产活动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实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1年—2019年,宁东基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其中气候调节、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改善趋势非常显著,水源涵养出现轻微下降现象,土壤保持处于基本不变的状态。(2)空间分布上,远离采煤工作面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较强,反之则比较弱。(3)矿区与非矿区对照分析表明,矿区生产活动迟滞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其中非矿区的气候调节功能的上升速率约为矿区上升速率的两倍,非矿区防风固沙和固碳释氧功能的上升速率约为矿区上升速率的1.5倍。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整体改善,可能是气候环境变化和人工修复活动的综合结果,但鉴于其整体改善速率明显低于非矿区,说明煤炭开采活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仍然需要加大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孙灏高金华崔希民王国瑞李培现
关键词:煤炭基地遥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监测生态环境
煤孔裂隙多尺度表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煤体不同尺度孔裂隙特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从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分别取样,进行氮气吸附、压汞和CT实验,并将CT扫描后的煤样进行渗流实验。结果表明,各煤样中微孔和过渡孔多为封闭孔,连通性差,不利于渗流的进行。r=10 nm和r=100μm的孔裂隙体积占比相对较大,贡献了煤体大部分孔隙率,S2和S3中的大尺度平行板孔隙为渗流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通过划分3种实验表征的优势孔径段,提出了综合表征孔隙率和分形维数的方法,得到各煤样的孔隙率范围为1.62%~11.60%,分形维数范围为2.29~2.78。煤样渗透率在0.0002×10^(-15)~0.6525×10^(-15)m^(2)之间,以中低渗为主。r<50 nm、50 nm≤r≤8.5μm和r>8.5μm的孔隙率分量与渗透率的关系分别为y=0.2741x-0.0781、y=0.0674x+0.0237和y=0.0039x^(2.5986),其中r>8.5μm的孔隙率分量与渗透率的相关性最强。相对于氮气吸附和压汞实验,CT实验更适用于分析孔裂隙结构对水渗的影响。
王刚陈雪畅程卫民陈昊
关键词:分形维数孔隙率渗透率
A煤炭基地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分析
2024年
霍雷岗
陕北与神东煤炭基地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研究现状与评价方法被引量:1
2024年
神东和陕北煤炭基地地处西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与地下水资源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开展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分析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重要组成部分,是煤矿根据地下水资源保护要求,进行保水开采技术方法优选,建立的绿色开发模式的基础工作。通过系统分析陕北和神东煤炭基地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了不同开采区保水目标层、阻水关键层、采动水文地质结构,以及地下水资源失水模式的差异,分析得出在中~浅部矿区普遍以近地表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与局部呈条带状分布的烧变含水岩组为保水目标层,第四系离石组黄土层和新近系保德组红土层为阻水关键层;在深部矿区近地表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与白垩系孔隙-裂隙含水层共同构成了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保水目标层,以白垩系底部的安定组砂质泥岩地层为阻水关键层,并根据煤层采动导水裂隙与不同采煤区的阻水关键层、保水目标层的组合关系,总结得出陕北与神东煤炭基地保水目标层的5种失水模式;梳理了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评价的相关要求与规程规范,结合陕北和神东煤炭基地不同开采区地下水资源失水模式差异,分析了相关评价方法的技术现状及其局限性;最后针对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评价技术需求,提出了采动导水裂隙概化与数值化处理、地下水资源流失动态计算、煤-水协同动态平台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煤矿开采对生态水位、保水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资源量影响程度3个评价指标,以期为科学评价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程度,开展“以水定产”形势下的煤-水资源协调开发提供参考。
赵春虎王世东靳德武张培元朱开鹏姬中奎许峰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煤矿开采导水裂隙环境影响评价
大型煤炭基地模块化开发经营模式研究
2023年
大型煤炭基地开发经营在我国能源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着产能过剩、经营效益下滑的困境,大型煤炭基地传统生产组织模式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性,发展方式固化、低水平重复、低效率经营,影响了大型煤炭基地整体效率的发挥。借鉴部分煤炭企业开展模块化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实施大型煤炭基地模块化开发经营,因地制宜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开发经营模块,并辅以配套支持措施,将有效促进煤炭企业转型脱困,提升大型煤炭基地综合开发水平。
张淑娜
关键词:大型煤炭基地开发经营模式模块化
基于大样本的露天开采植被扰动范围一般性统计规律——以神东煤炭基地为例被引量:8
2023年
露天开采对植被的扰动范围对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以单个或若干个煤矿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仅能反映个体煤矿的特点,缺乏对区域尺度上大量露天煤矿的开采扰动一般性规律研究,难以在实践中推广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根据临近煤矿分布特点与生态扰动类型,定义了4种类型的露天煤矿区OD-NDVI曲线(Orientation Distance-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Curve),包括“负独立型曲线”、“负密集型曲线”、“正独立型曲线”和“正密集型曲线”,并提出了基于OD-NDVI曲线的开采植被扰动距离提取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OD-NDVI曲线提取、曲线分类与开采扰动距离识别4个主要步骤。以神东煤炭基地106个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提取所有煤矿的开采扰动距离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露天开采对植被扰动范围的一般性统计规律。结果如下:(1)采用Shapiro-Wilk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神东煤炭基地露天煤矿的开采扰动距离符合正态分布(R^(2)=0.95),开采扰动距离大多在均值1 214 m附近,且68.26%的开采扰动距离分布在[939.05 m, 1 488.71 m]内(均值的1倍标准差内);(2)借助箱线图统计,揭示了露天煤矿的开采扰动距离存在有界性特点,最大值为2 025 m,最小值为600 m,仅有0.13%的开采扰动距离大于2 038.37 m(超过均值3倍标准差);(3)通过分析露天煤矿在8个方向上开采扰动距离的变异系数,发现其开采扰动距离存在显著的方向异质性,70.7%的煤矿方向开采扰动距离存在较强或中等方向异质性,仅有29.3%存在弱方向异质性;(4)通过拟合建模分析,发现开采扰动距离与实际年产煤量存在显著的对数模型关系(R^(2)=0.613),随着煤矿的年产煤量增长,其开采扰动距离呈对数增加,但在年产煤量增加至232万t后,年产煤量对扰动距离无明显影响作用。基于大样本露
李军彭传盈张成业李全生张凯刘举庆马雪松
关键词:露天开采
基于DinSAR技术的宁东煤炭基地区域性地表沉降监测被引量:1
2023年
宁东煤炭基地开发已成为宁夏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煤炭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沉降成为该区主要的区域地质环境问题。笔者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和2015~2019年的5期Sentinel-1A数据,对宁东煤炭基地区域性地表沉降特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年份间的沉降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北部地区整体沉降量较大,年最大沉降量达到了0.13 m,南部整体沉降量较小;2015~2016年沉降量最大,而2016~2017年沉降量最小;2015~2019年沉降量超过0.1 m的区域面积为578 km²,沉降区与煤矿工矿开采活动区一致,主要为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降。其他微量地表沉降,一方面来自雷达影像的相干失真,另一方面与地表其他风沙侵蚀等变形有关。DinSAR技术在大范围监测地表沉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时间基线较长,存在一定的失相干现象。
程霞王辉王国瑞杜灵通魏采用周峰
关键词:地表沉降DINSAR煤炭基地形变监测
葡萄酒产业与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现状与思考被引量:1
2023年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丰富,土地广袤,常年煤炭开采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该区域土地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自然植被覆盖率极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并行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葡萄作为多年生藤本植物,种类多样,具有极强的环境耐受性和可塑性,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衍生巨大的生态价值。本文对我国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阐明种植葡萄对改善矿区周边环境、促进水土保持、提升固碳释氧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发展葡萄酒产业对治理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脆弱区的可行性,并提出煤炭基地种植酿酒葡萄存在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将葡萄酒产业与煤炭开发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质量、控制水土流失、修复受损生态、促进区域碳减排等众多需求,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是一种兼顾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宋瑞朱宗文李华王华
关键词:煤炭基地生态脆弱植被恢复

相关作者

翟立娟
作品数:19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研究主题:含水层 煤炭基地 华北型煤田 岩溶水 煤层开采
赵廷宁
作品数:330被引量:2,140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研究主题: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坡面 边坡绿化 植被
冯建国
作品数:62被引量:157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抽水井 水位仪 流场 煤炭基地 水污染
徐友宁
作品数:214被引量:1,996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主题:矿山地质环境 重金属 农田土壤 小秦岭金矿区 重金属污染
师学义
作品数:157被引量:1,50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整治 复垦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