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8篇“ 灌漠土“的相关文章
- 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及灌漠土磷组分的影响
- 2025年
- 于2011—2022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无肥对照(CK)、常规施化肥(NP)、70%常规施化肥+牛粪(NF)、70%常规施化肥+沼渣(ZZ)、70%常规施化肥+污泥(WN)、70%常规施化肥+鸡粪(JF)、70%常规施化肥+菌渣(JZ)和70%常规施化肥+猪粪(ZF)共8个处理,探讨6种不同有机物料代替30%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提高磷素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WN、JF和ZF处理小麦籽粒产量较NP处理增加7.0%~9.4%;NF、ZZ、WN、JF、ZF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NP处理增加4.4%~6.5%。添加有机物料显著影响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及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占全磷比例:除沼渣外,其余5种有机物料处理全磷较NP处理增加8.6%~96.5%;6种有机物料处理有效磷含量及其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107.6%~480.1%、78.9%~226.3%,其中ZF和JF增幅最高;ZF处理Ca_(2)-P含量最高,较NP处理增加1 144.9%,各有机物料处理Ca_(2)-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60%~568%。ZF和JF处理土壤Ca_(8)-P含量较NP处理增幅最大,分别增加207.6%和199.1%。JF、JZ和ZF处理Ca_(8)-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29.7%~60.9%;NF、WN、JF和ZF处理Al-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30.8%~123.1%;WN处理Fe-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83.6%。综上,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能够达到减施化肥、作物增产的目的,同时能够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Ca_(2)-P、Ca_(8)-P、Al-P和Fe-P含量。
- 冶赓康俄胜哲俄胜哲袁金华路港滨张鹏张鹏
- 关键词:有机物料磷组分小麦-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灌漠土
-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灌漠土养分特征变化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新疆东部灌漠土养分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新疆东部吐鲁番肥力长期监测点的黄土状灌漠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施用有机肥(M)、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1/2M、1/4NP+1/3M)、撂荒(CK_(0))5种典型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下,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结果】1)长期单施有机肥(M),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表层0~20 cm土壤的全氮、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长期单施化肥(NP),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外,有机质在表层与亚表层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在表层0~20 cm土壤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亚表层20~40 cm的含量无差异。3)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2个处理养分变化特征相似,即表层0~20 cm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纯施化肥NP和对照CK_(0)处理。亚表层20~40 cm土壤中,全氮、速效磷含量与其他各处理相比无差异,速效钾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化肥与减量有机肥配施的处理(NP+1/2M),表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化肥与有机肥均减量配施的处理(1/4NP+1/3M),表层土壤的全氮、速效氮、速效P含量显著高于纯施化肥NP和对照处理CK_(0)。4)长期撂荒处理(CK_(0)),速效氮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5)各处理养分含量因土壤深度变化,表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量均大于亚表层,NP处理亚表层全氮、速效P含量大于表层,化肥与有机肥均减量配施处理(1/4NP+1/3M),亚表层速效钾含量大于表层。【结论】在新疆东部灌漠土区,通过减施化肥和有机肥及合适配比,土壤养分保持较高水平,为灌漠土区推荐的施肥方式。各处理养分含量因土壤深度变化,不同施肥均对土壤浅层具有较强影响。
- 杨金钰许咏梅孙九胜
- 关键词:长期施肥灌漠土土壤养分
- 长期翻压绿肥对提高灌漠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贡献被引量:14
- 2022年
- 【目的】研究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绿肥培肥土壤和作物增产的机理。【方法】灌漠土培肥武威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8年,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间作,供试绿肥为箭筈豌豆。选择绿肥磷肥配施(GP)、绿肥氮磷配施[1/2 (G+N) P]、氮磷配施(NP)、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调查了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2018年取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pH、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结果】GP和1/2 (G+N) 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灌漠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与试验初始值相比,GP、1/2 (G+N) P处理土壤有机质31年后分别增加了68.8%、56.6%,全氮分别增加了75.8%、56.3%,全钾分别增加了16.1%、18.0%,而全磷分别降低了20.3%、27.8%;与NP处理相比,GP和1/2 (G+N) P处理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29.0%、19.6%,全氮分别增加了43.3%、27.4%,全磷分别增加了18.4%、7.2%,全钾分别增加了1.7%、3.3%。GP和1/2 (G+N) P处理的小麦产量与NP处理差异显著,分别较NP处理增加305 kg/hm^(2)、248 kg/hm^(2),增幅分别为8.0%、6.5%。NP和1/2 (G+N)P处理的玉米产量与GP处理差异显著,分别较GP处理增加1538 kg/hm^(2)、1503 kg/hm^(2),增幅分别为20.3%、19.8%。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下,GP、1/2 (G+N) P处理的31年肥料贡献率(FCR)平均分别为0.53、0.59,变异系数(CV)分别为0.23、0.20,可持续性指数(SYI)分别为0.54、0.62。【结论】绿肥与氮磷化肥配施均能持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提高肥料贡献率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因此,采用适宜绿肥用量和增加氮磷化肥用量的绿肥化肥配施方式,是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上小麦玉米生产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施肥方式。
- 吴科生车宗贤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卢秉林张久东杨蕊菊曹卫东
- 关键词:土壤肥力
- 灌漠土长期有机配施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可持续性分析被引量:16
- 2021年
- 为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灌漠土土壤培肥效果,依托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8-至今),设计有机肥磷肥配施(MP)、有机无机配施(1/2MN+P)、氮磷配施(NP)和不施肥(CK)4个处理,测定其第31年和已有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数据,研究灌漠土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第31年和历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2.5%和24.9%,土壤全氮增加72.3%和25.7%,土壤全钾增加16.1%和33.0%;与无肥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4.9%和19.1%;土壤全氮增加47.3%和14.9%,土壤全磷增加73.0%和15.3%。有机无机配合施用能有效降低土壤pH。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对照(CK)相比,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增加149.2%和139.2%,肥料贡献率(FCR)为0.58,变异系数(CV)为0.21,可持续性指数(SYI)为0.61,养分和产量各项指标均达到高优水平。灌漠土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措施能持续增加灌漠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贡献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土壤科学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吴科生车宗贤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杨新强张久东
- 关键词:灌漠土土壤肥力特征
- 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 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21年
-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吴科生车宗贤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杨新强张久东
- 关键词:长期秸秆还田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土壤肥力特征
- 城市污泥农用对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1年
- 城市污泥农用是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主要措施,但也存在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为探索污泥合理利用,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漠土为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NP)、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9000 kg·hm^(-2)(NPS_(9000))、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NPS_(18000))、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复种绿肥还田(NPGrS_(18000))和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复种绿肥移除(NPGtS_(18000)) 5个处理,探讨不同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状、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率、氮磷钾活化系数、作物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污泥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但小麦产量较常规施肥显著增产,其中2015—2019年4个污泥处理间的小麦产量随污泥施肥年限的增加由差异显著逐渐到差异不显著。污泥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活化土壤氮磷钾,提高有机碳和全氮固存率,降低土壤pH值和容重,并随施用量的增加培肥效果更佳。污泥施用、污泥+绿肥还田土壤重金属虽略有增加,但均低于国家安全标准。NPS_(18000)处理的玉米籽粒锌和铅含量及NPGtS_(18000)处理的玉米籽粒锌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施肥土壤重金属携入量远大于作物地上部分携出量。综上所述,施用污泥可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高量施用污泥与绿肥移除相结合,可抑制玉米籽粒对重金属锌和铅的吸收,增加重金属携出。为保证玉米籽粒锌和铅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污泥年携入锌和铅的量应在348 g·hm^(-2)和9.5 g·hm^(-2)以内。
- 姚佳璇俄胜哲袁金华袁金华车宗贤赵天鑫
- 关键词:城市污泥作物产量土壤重金属
- 肥料酸化对灌漠土pH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明确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酸度水肥溶液对灌漠土p H的改良效果,为碱性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本试验设置5个灌溉溶液pH:A1(1.5)、A2(3.5)、A3(5.5)、A4(7.5)(对照)和A5(9.5),两个灌水量W1(1500 m^(3)·hm^(-2))和W2(3000 m^(3)·hm^(-2)),两个施氮量N1(450 kg·hm^(-2))和N2(900 kg·hm^(-2)),共20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与灌溉溶液pH显著正相关,A1处理下0~5 cm土层土壤pH可降至7.16~7.4,相比A2、A3、A4、A5四个处理降低了0.45~0.81,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增加灌水量或施氮量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3)土壤pH在灌溉溶液的当天最低,然后慢慢恢复,且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土壤pH越来越低。(4)各处理下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A1处理下0~5 cm、5~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土壤pH分别为7.27、7.67、7.84、7.98、8.08,土层间差异最大。酸性溶液能显著降低灌漠土pH,不论是灌溉溶液pH,还是灌水量,或是施氮量,主要是改变了耕层土壤的pH,对底层土壤pH影响不大。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调节溶液酸度,降低碱性土壤pH,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 陈震车宗贤张久东崔云玲张立勤
- 关键词:酸性肥料土壤PH灌漠土黑麦草水肥一体化
- 长期施用绿肥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本文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武威绿洲农业长期定位试验点,利用湿筛法研究了长期施用绿肥对土壤(种植带、过渡带)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试验共选取G(绿肥)、1/2GN(绿肥+尿素)、N(尿素)、CK(对照)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耕层(0~20cm)土壤中,G、1/2GN处理较CK显著促进种植带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移,过渡带微团聚体向小团聚体转移,其中>2mm粒径较CK种植带、过渡带分别提高27.3%、4.5%;种植带、过渡带水稳性大团聚体均显著提高,且种植带比过渡带高6%、3.3%。G处理在种植带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多,与CK相比增加21.74%~68.15%;1/2GN处理在过渡带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多,增加19.88%~45.6%;长期施肥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有机碳每提高0.1g·kg^-1,种植带和过渡带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0.4%、0.25%。在犁底层(20~40cm)中,所有处理种植带和过渡带中均没有提高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可见,在翻压高量绿肥的基础上种植作物才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
- 贾宇车宗贤包兴国包兴国
- 关键词:灌漠土绿肥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
- 不同改良材料对灌漠土微生物量磷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2020年
- 通过培养和盆栽试验,向灌漠土土壤中加入等量磷和不同添加比例的硫磺S(0.05%、0.15%、0.45%)、生物菌肥B(0.25%、0.50%、1.00%)、有机肥OM(0.50%、1.00%、2.00%)和小麦秸秆WS(1.00%、2.00%、4.00%),研究不同改良材料配施磷肥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Olsen P、小麦吸磷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改良材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添加改良材料),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大而增加。在第16天时,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达到最大值,OM2.00、B1.00、WS4.00和S0.45处理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了34.66%、34.52%、28.19%和23.89%;经过30 d的培养,硫磺、生物菌肥、有机肥和小麦秸秆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9.51%、43.08%、47.92%和41.68%。在一定范围内(Olsen P约90 mg·kg^-1),土壤微生物量磷随土壤Olsen P提高而增加。在培养的第16天和第30天时,小麦植株吸磷量也与土壤微生物量磷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看来,有机肥或生物菌肥配合磷肥施用于灌漠土能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增加,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对于灌漠土磷素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谭雅茹张育林王旭东
- 关键词:灌漠土河西走廊
- 有机碳生态肥对灌漠土理化性质及甜糯玉米品质和效益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为了解决酒泉市甜糯玉米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甜糯玉米种植基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碳生态肥对灌漠土理化性质和甜糯玉米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碳生态肥与无机肥料比较,灌漠土容重和pH值降低13.70%和6.08%;总孔隙度、团聚体、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增加16.79%、11.69%、36.95%、10.59%、1.70%、2.32%、1.07%。甜糯玉米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单穗鲜重、鲜百粒重增加5.43%、6.52%、5.78%、5.25%、7.53%、6.38%;可溶性糖、淀粉和粗蛋白增加7.53%、6.40%和8.72%;施肥利润和肥料投资效率增加3 101.62元/hm^2和0.63元/元。
- 闫刚刘静秦嘉海殷学云
- 关键词:灌漠土理化性质甜糯玉米
相关作者
- 包兴国

- 作品数:155被引量:1,447H指数:20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绿肥 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小麦 土壤肥力
- 车宗贤

- 作品数:222被引量:1,013H指数:16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玉米 绿肥 土壤肥力
- 俄胜哲

- 作品数:112被引量:759H指数:16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灌漠土 长期施肥 重金属 作物产量 黄绵土
- 袁金华

- 作品数:80被引量:981H指数:14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酸性土壤 灌漠土 凹凸棒石 土壤肥力 有机农业
- 郭天文

- 作品数:292被引量:2,129H指数:26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马铃薯 水分利用效率 平衡施肥 土壤养分 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