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9篇“ 漕运“的相关文章
北宋漕运仓储研究
漕运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项经济制度,随着漕运的发展演变,漕运仓储系统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北宋依漕立国,疏通和开凿“漕运四渠”,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全国漕运网的同时,发展和完善转般漕运法,使得北宋漕运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
冯媛媛
关键词:北宋漕运
明代的漕运理刑主事
2024年
明代漕运狱讼繁兴,设漕运理刑主事专理之。其始设于永乐初年,一年一代,时或停复,至天顺二年(1458)定为三年一代。因其官职低微,且为差官,易受朝政影响,但其于漕运理刑又至为重要,故遭反复废除与复设。漕运理刑主事以派遣刑部主事为主,又辅以刑部其他属官及中央各部属官。为保证漕运畅通,明廷对所派遣官员刑名素养有严格要求,且不断提高其地位,直至使其成为持有关防和敕书的钦差。在职权上,漕运理刑主事主要负责漕运官军相关刑名案件,但不直接受理词讼,需经漕运总督转交,后其职权不断向地方司法及漕运各领域扩张。明代中后期以降,逐渐出现官员派遣流于形式及扰乱地方司法等问题,这也是清代不再派遣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纪伟
关键词:明代漕运
镇江漕运文化的历史考察
2024年
镇江地处江河交汇之地,为南北水路要冲。作为江南运河的起点,镇江漕运兴起较早。经过历代递嬗,镇江逐步形成了“因漕而兴”的城市生态,以及与其他文化元素多元共生的漕运文化系统,如交通文化、渡口文化、商贾文化、救生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文人文化、民俗文化等。
单辉张永刚
北宋漕运影响下的钞盐法变革
2024年
北宋将漕运与淮盐政结合在一起,漕船返程运输食盐销售,以其收入补贴漕运,形成互利的关系,但是北宋盐政的衰败与变革也与漕运出现的问题有关。舟卒境遇低下、漕运官僚腐败、航运水利治理的不稳定都使漕运食盐不断被盗卖、运作效率逐渐低下、食盐运量不足、私盐泛滥、官盐品质低下等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而通商之议受到漕运系统官员出于自身财务利益立场的反对。北宋末的蔡京钞盐法改革,彻底将漕运与淮盐盐政切割,虽然造成了漕运的进一步衰落,但实现了比漕运更让朝廷满意的财政收入。这是因为钞盐法将官吏从食盐运销中剥离,漕运的诸多弊端不再直接作用于商人自负盈亏的运输,同时蔡京当局也极力保障运输的通畅和排除官吏对航运的干扰,使得钞盐法行之有效,并得以被南宋至清朝等后来的政权所继承,成为全国范围内最主流的盐政运销制度。
谢祺
关键词:淮盐
明清时期天津城市嬗变的漕运逻辑
2024年
作为一座运河城市,在开埠之前,天津完成了由军事卫所向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化的嬗变。天津城市嬗变是河海相通的交通运输条件、拱守京畿的区位优势与漕运制度实施相互耦合的结果,也与清朝革废卫所制改设地方行政等举措有关。漕运是天津嬗变的底层逻辑,究其缘由有三:成为漕运枢纽是天津建城的必要前提,漕运带来经济要素集聚是天津发展的基础要件,漕运孕育形成的城市文化是天津发展的深厚底蕴。本文选择1404—1840年这一较长时段,就漕运这一天津城市嬗变复杂动力机制的基础要素进行初步论析。
张红侠
关键词:明清时期漕运
明代两淮盐业与漕运、黄淮水利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通过对明代两淮盐业与黄淮、淮扬运河水利工程的关联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明前期盐业发展得益于漕运淮扬运河的疏通,也不断地为漕运服务,发挥类似漕运的一些功能。盐政当局也需要经常对淮扬运河以东至盐场附近地区的运盐河道进行维护,但多数情况下需要盐商、当地社会精英捐助来进行,工程能力有限,所以实际上盐场附近地区水利也依赖于黄淮、运河水利给自身带来便利,对黄淮水利政策的变动非常的敏感。明中后期随着黄河治理问题的不断凸显,盐务提供的河工经费越来越多,加重了盐商负担并催化了盐业的衰落。在这一时期盐政利益也越来越密切地被裹挟进治水官僚的技术政策争议中。盐政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财政,也在漕、河水利技术争议之中谋求自身的利益,同时这种利益成为了潘季驯一派符合盐政利益的技术政策能够成立、持续的重要理由,使得国家在选择技术政策时不得不对盐务相关问题有所顾忌。最终明末盐业也随着潘季驯技术政策被废弃走向了进一步衰落。
谢祺
关键词:漕运潘季驯
“好老”:明清漕运体制与运丁生存之道
2024年
明清把漕粮称为“天庾正供”,作为国家的最高战略物资,始终陷入官营必匮的历史规律;加之明清漕运弃海行河,直接成本相当于全国每年财政收入的数倍,百姓生命与间接成本无以计量。漕运类体制摒弃经济理性,最大程度地限制了自由劳动,抑制了市场经济,造成了国贫民愚的结局,但极利于维护专制权力的稳固和延续。在近代自由的劳动者苦于劳动对人的异化时,明清专制社会被直接强制的运丁则苦于无法享受这种异化,只能承受事实上被谋杀的命运。在明清专制政体反法治、反市场的条件下,为了自利的平民只得运用各种越法手段和资源以自利。“好老”具备了平民成功者的主要特征以及所能达到的极限。尽管他们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却永远处于社会金字塔的下层,无法冲破体制的罗网。“好老”们最终的结局是明清专制政体导致的普遍性悲剧。解决漕粮问题最可靠的办法是把粮食作为真正的商品,商营必活;消灭“好老”的正途是法治和市场;解决运丁生计贫困的良方是消除对自由劳动的束缚。
马俊亚
关键词:漕运海运
乾嘉诗坛上漕运诗的“诗占身份”及其文化思索——以袁枚、孙星衍、管干贞的漕运诗为例
2024年
袁枚任县令、孙星衍任督粮道、管干贞任漕督期间均创作了一些漕运诗,县令袁枚的征漕诗、转漕诗多从百姓角度看漕运,可见基层官吏的体恤民情与为民请命。督粮道孙星衍笔下的漕运诗突显河道专家的擅长,被誉奇才的他在乾嘉学术风气的裹挟下,其漕运诗颇具肌理特征、学人风习。从漕督管干贞对漕运细节阅兵、凿冰、关心运丁、运粮的描写中既可见其对国之大事漕运的重视,也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同样是与漕运相关的官员却因其身份差异带来漕运诗选材、内涵、风格上的不同,此即“诗占身份”。
伏涛
关键词:县令
清代漕运的变迁
2024年
大运河承载的一项重要功能为漕粮北运,就是向京师运送南部各省的粮食及物资,保证皇城宗室、官兵百姓的用粮需求,维护中央王朝的稳定。经过历朝赓续,大运河漕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
张建斌
关键词:北运大运河中央王朝
北运河漕运的兴衰
2024年
护城河与通惠河从天津到北京的运河叫北运河,由天然河道白河和人工开凿的通惠河组成。北运河既是连接天津与北京的水运通道,也是漕运系统中贡赋粮米输运的最终运道。北运河西汉以前称沽水,东汉至东晋称路水,北朝称潞河,元代“以两岸沙白,寸草不生”被称为白河。金代建成的北运河运道,自通州北起,南经通州东南至香河县境,入武清至静海。元代南来漕船和外洋来的船,都需经北运河进入大都。
艾绍强
关键词:金代北运河漕船

相关作者

胡梦飞
作品数:109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
研究主题:明清时期 明清 漕运 历史考察 慈善机构
吴琦
作品数:91被引量:278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清代 漕运 明代 晚明 政治
张晓东
作品数:53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漕运 海权 地缘政治 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
郑民德
作品数:54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
研究主题:历史考察 明清 社会 漕运 明代
曹凛
作品数:78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船检》编辑部
研究主题:船队 查验 战船 船只 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