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5 篇“ 湿Q矢量 “的相关文章
非地转湿 Q 矢量 诊断阿拉善盟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 2025年 对阿拉善盟2022-08-21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副热带高压、700 hPa和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阿拉善盟处于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条件充沛,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强,对流层中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在大气斜压不稳定的条件下触发短时强降水;运用非地转湿 Q 矢量 及对降水过程的诊断发现,非地转湿 Q 矢量 流场中矢量 箭头指向降水的区域,非地转湿 Q 矢量 散度辐合区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区域对应较好,两个物理量结合可以对系统的发展有更好的判断。 杨嘉琦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非地转湿Q矢量 江淮气旋暖锋上小对流带的非地转湿 Q 矢量 诊断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7月4日20时-5日14时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由江淮气旋引起的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暖锋上一类中-β尺度小对流带的雷达回波与实况有较好的一致性,运用非地转湿 Q 矢量 对此对流带内部次级环流、降水落区和锋生锋消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湿 Q 矢量 分量的正负和湿 Q 矢量 散度可以指示经向或纬向垂直环流,小对流带始终与湿 Q 矢量 散度带相伴随,小对流带内部存在方向相反的次级环流,在湿 Q 矢量 辐合区域上升,在湿 Q 矢量 辐散区域下沉。根据湿 Q 矢量 与温度梯度矢量 乘积的正负指示的锋生,无法完全诊断江淮气旋暖锋上中-β尺度小对流带导致的降水落区。降水最终落在700 hPa高度层湿 Q 矢量 辐合区附近,这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受小雨带内部次级环流中下沉气流的拖曳作用有关。 刘瑾关键词:湿Q矢量 次级环流 锋生 “莫兰蒂”台风暴雨的湿 Q 矢量 和垂直螺旋度分析 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站与CMORPH融合降水资料对1614号台风"莫兰蒂"进行了非地转湿 Q 矢量 和垂直螺旋度诊断分析。对比非地转湿 Q 矢量 散度和垂直螺旋度的三维结构可见,低层正垂直螺旋度与台风移动和强度变化相对应,可作为台风演变的动力因子。而综合考虑了动力和热力作用的非地转湿 Q 矢量 在台风暴雨预报中作用更突出,其中低层700 hPa上的非地转湿 Q 矢量 散度辐合值大于20×10^-16/(hPa·s^3)可作为台风暴雨落区和强度预报的重要参考量,其所对应的辐合区变化与台风暴雨落区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外,湿 Q 矢量 散度的三维结构反映了台风内部存在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生消使得台风暴雨维持。 韩芙蓉 鹿翔 梁亮关键词:超强台风 台风暴雨 湿Q矢量 垂直螺旋度 江西北部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湿 Q 矢量 诊断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利用NCEP提供的FNL资料和ECMWF提供的逐小时降水资料,从湿 Q 矢量 散度、湿 Q 矢量 锋生函数以及湿 Q 矢量 在以等温线为参照线的自然坐标系中分解(PT分解)函数三个方面,对2019年5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北部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初期,关注低层湿 Q 矢量 散度场的辐合中心,可以预报未来6 h后暴雨的可能落区,当这些落区中层辐合开始加强为辐合中心,则基本可以判定为暴雨中心区域;低层湿 Q 矢量 锋生函数有助于确定雨区范围,中层的湿 Q 矢量 锋生函数对强烈的冷暖气流交汇反映更为明显,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强降水中心位置。在强降水初期大尺度的强迫作用是垂直运动发展的主导因子,而在强降水旺盛时期中尺度锋生作用占主要作用,在暴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重点关注不同尺度天气特征对暴雨形成发展的影响。 胡洋 张顺 邓斌关键词:暴雨 湿Q矢量 散度 锋生函数 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的湿 Q 矢量 诊断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和欧洲中心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湿 Q 矢量 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雨带始终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累计降水量最大值在450 mm以上,具有降水历时长、总量大、强度大、降水集中、雨带稳定的特点。中低层非地转湿 Q 矢量 散度场(700 hPa、500 hPa)能较好地表现出暴雨落区的分布特征,其负值区可作为预报降水的有利工具,但总体来说500 hPa的诊断效果不如700 hPa的好。此次暴雨过程都伴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尤其7月1-3日整个大气上升运动更为明显,对流活动旺盛,对应1 3日的降水强度也很大。垂直运动的上升区与湿 Q 矢量 散度的负值区始终保持一致,并与暴雨区对应较好。Q x^*和Q y^*的正负值在东西方向上相间排列,暴雨区上空是Q x^*和Q y^*正负值的交汇处,而交汇处是两个次级环流圈共有的上升气流区,上升气流携带低层的暖湿 空气,为此次暴雨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辐合条件,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 高爽 肖天贵 吴莉娟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暴雨 湿Q矢量 鲁西北持续性暴雨非地转湿 Q 矢量 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NCAR提供的1°×1°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鲁西北一次持续性暴雨进行了湿 Q 矢量 方法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出现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降水区域集中并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湿 Q 矢量 方法是分析强降水落区很好的工具;925~850 h Pa湿 Q 矢量 散度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暴雨并不总是出现在湿 Q 矢量 散度负值区中心,有时出现在湿 Q 矢量 散度梯度大的负值区一侧;700 h Pa湿 Q 矢量 涡度正值中心与散度负值重叠的区域是中尺度低值系统发展有利的区域,与未来6~12 h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湿 Q 矢量 锋生函数差值预报强降水落区明显优于锋生函数。 高留喜 刘畅 杨晓霞 万明波 李静关键词:湿Q矢量 暴雨 散度 锋生 一次鞍型场环流背景下高原东部切变线降水的湿 Q 矢量 诊断分析 被引量:29 2017年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非地转湿 Q 矢量 和水汽通量散度,对2013年7月28—29日一次高原东部切变线引起的强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的辐合切变线沿着变形场的拉伸轴分布,切变线位于上升区和下沉区之间。500 h Pa非地转湿 Q 矢量 与未来6 h的累积降水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场显示水汽辐合带基本位于切变线上,风场的分布对水汽的辐合作用尤为重要。水汽辐合带和非地转湿 Q 矢量 辐合带的重叠区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李山山 李国平关键词:切变线 变形场 非地转湿Q矢量 水汽通量散度 采用非地转湿 Q 矢量 对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资料,针对2011年6月5日夜晚至6日凌晨贵州西南部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和各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低压槽的东移,... 王红丽 王君军 罗喜平关键词: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湿Q矢量 文献传递 湿 Q 矢量 释用技术在登陆华东台风定量降水预报(Q PF)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湿 Q 矢量 对数值预报模式输出的风场、温度场、温度露点场进行动力释用,并考虑地形强迫作用,得到一个独立于数值模式直接预报输出降水场的释用预报降水场即湿 Q 矢量 释用(Q ^MVIP)技术。结合2010—2014年汛期(6—9月)登陆我国华东14个历史台风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基于WRF V3.1)(简称WRF模式)预报产品,统计检验分析了Q ^MVIP技术对登陆台风降水的定量预报能力。结果表明,Q ^MVIP技术较WRF模式明显改善了对25.0 mm·(24 h)^(-1)以上及50.0 mm·(24 h)^(-1)以上降水的定量预报能力。进一步结合"菲特"台风(2013)登陆前后所引发的24 h累积降水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Q ^MVIP技术对台风暴雨落区、强度的反映能力均优于WRF模式。这表明,湿 Q 矢量 释用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数值预报模式对登陆台风定量降水预报(Q PF)能力的不足。 岳彩军 郑世林 吴蓁 李佳 王平 鲁小琴关键词:登陆台风 定量降水预报 非地转湿 Q 矢量 在龙岩南部大暴雨过程的应用分析 2014年 该文利用非地转湿 Q 矢量 方法诊断分析2011年6月12日发生在龙岩南部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 Q 矢量 可以反映本次降水过程,其散度辐合区与降水落区基本吻合,且对雨带的强度和移动有着较好的追踪和指示作用;其散度分布与此次强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主要位于该散度梯度的大值区;对未来12~36 h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明显优于散度场。可见非地转湿 Q 矢量 是预报降水落区的一种有力工具,在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张红梅 吴荣娟关键词:非地转湿Q矢量 大暴雨 散度
相关作者
岳彩军 作品数:82 被引量:444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Q矢量 海棠台风 湿Q矢量 梅雨锋暴雨 非地转湿Q矢量 寿绍文 作品数:244 被引量:2,729 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暴雨 暴雨过程 位涡 梅雨锋暴雨 刘运成 作品数:6 被引量:23 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湿Q矢量 大暴雨过程 大暴雨 暴雨 青藏高原 李社宗 作品数:29 被引量:129 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湿Q矢量 大到暴雨 水汽通量 温度平流 积温 李艳春 作品数:16 被引量:18 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气象水文中心 研究主题:湿Q矢量 热带气旋 暴雨过程 暴雨 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