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09篇“ 淀粉粒“的相关文章
- 不同种类芋的淀粉含量和淀粉粒形态研究
- 2024年
- 为研究不同种类芋的淀粉含量和淀粉粒形态对其品质的影响,作者利用分光光度法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比了广西荔浦芋、崇明香酥芋、崇明黄荷芋和金华红芽芋的淀粉含量与淀粉粒大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崇明香酥芋的直链淀粉含量(14.43%)和占比(20.66%)均显著高于广西荔浦芋、崇明黄荷芋和金华红芽芋,其淀粉粒形态规则且直径较大,具有肉质细腻、煮而不糊等优良特性。因此,建议在崇明地区推广种植崇明香酥芋。
- 邵锋
- 关键词: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粒
- 一种马铃薯淀粉粒形态表型与食味口感关系的分析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铃薯淀粉粒形态表型与食味口感关系的分析方法,包括:获取多个不同品种马铃薯蒸煮烤后对应的多个淀粉粒图像,并设置多个口感评价指标;将淀粉粒图像及其对应的口感评价指标作为关联数据,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迭代训练,以...
- 梁淑敏白建明杨妍姚春光和凌峰蒋伟卢丽丽杨琼芬解潇飞
- 一种淀粉粒分布分析装置及其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淀粉粒分布分析装置,用于对经染色的稻米断面切片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所述淀粉粒分布分析装置包括:图像重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图像中各像素的颜色分布提取关于淀粉粒的图像分量以建立淀粉粒分布图像;以及淀粉分布确定...
- 蔡秀玲高继平许丽娜金素奎
- 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贮藏组织中淀粉粒变化规律
- 2024年
- 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为了探明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的越冬抗寒机理,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自然越冬过程中根、根颈和地下茎贮藏组织中淀粉粒的变化进行动态观测。结果显示:矩镰荚苜蓿越冬过程中,淀粉主要贮藏在地下器官的髓和栓内层薄壁细胞中,少量存在于木质部薄壁细胞,根颈与根内淀粉粒分布较为密集;地下不同器官中淀粉数量在越冬前后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越冬前期淀粉在地下器官中大量积累,越冬中期逐渐消失,后期又逐渐积累起来;各地下器官中根颈对温度变化响应最快,地下茎对低温最敏感。研究发现,矩镰荚苜蓿地下茎除具有扩展、繁殖能力外,还兼具贮藏与抗寒等能力,是该植物不同于其他苜蓿属物种的特殊地下器官;越冬期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抗寒力形成的不同步性,可能是其应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策略。
- 李永强杨小霞张京萍杨艳丽方强恩
- 关键词:组织化学越冬薄壁组织地下茎淀粉粒
- 施氮量对软质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明施氮量对软质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龙科1109、华成1688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分析软质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和黏度参数的变化及其关系,探明施氮量对软质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强、弱势籽粒B型(≤10μm)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的趋势,B型淀粉粒中,氮肥对粒径2.8~10μm淀粉粒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的影响较大;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的趋势,A型(>10μm)淀粉粒中,氮肥对粒径>22μm淀粉粒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的影响较大;对强、弱势籽粒淀粉粒数目无显著影响;两小麦品种强、弱势籽粒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等黏度参数指标均呈上升的趋势。相同施氮处理下,两小麦品种强势籽粒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升值均显著高于弱势籽粒。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显著上升,淀粉含量显著下降;施氮240 kg·hm^(-2)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龙科1109淀粉粒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回升值与B型淀粉粒体积比例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A型淀粉粒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增加施氮量可以改变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特征,即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占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占比,进而提高了淀粉黏度参数和加工品质。
- 李浩杰张士雅雍玉东周文银李文阳闫素辉
- 关键词:软质小麦淀粉粒糊化特性
- 基于光学显微技术的淀粉粒计量方法及其在中药三七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建立基于光学显微技术的淀粉粒计量方法,并应用于中药三七中淀粉粒的计量。方法:基于光学显微技术的原理,利用淀粉遇碘液变蓝紫色的性质,采用稀碘液对淀粉粒染色;利用Image J软件对染色的淀粉粒进行自动计量。以中药三七粉末样品为测量材料,对稀碘液浓度、样品浓度、显微测量区域进行考查。结果:以0.002 mol/L浓度的稀碘液、15 mg/mL的样品浓度、显微测量9个区域为最佳实验条件,对样品中的淀粉粒面积占比进行测量。此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重现性的RSD均小于10.5%,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采用该方法测定三七中淀粉粒,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等级三七中淀粉粒的面积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淀粉粒变化规律为:40头>60头>120头>无数头>筋条>绒根≈剪口。结论:本研究建立基于光学显微技术的淀粉粒计量方法,在不同规格等级三七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为植物样品中淀粉粒显微计量提供了有效方法。
- 杨迪杨杰鲁瑶邸学李娜王添敏
- 关键词:淀粉粒
- 一种淀粉粒发育相关基因OsESG2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淀粉粒发育相关基因OsESG2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基因OsESG2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或SEQ ID NO.2所示。将所述编码基因OsESG2导入淀粉粒发育异常的植物中,可以培育淀粉粒发育...
- 万建民张文伟燕海刚孔飞任玉龙
- 安徽淮北渠沟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与石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 2024年
- 渠沟遗址是目前准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为了解该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及部分石器功能,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15件石器残件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发现了来自栗、薏苡、小麦族、菜豆族等4类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共24粒,其中粟淀粉粒是迄今为止淮河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旱地农作物证据。结合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发现早在距今8800年左右,淮河中游已经产生稻栗兼作的农业模式。观察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与石刀表面淀粉粒残留物的种类以及损伤特征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在当时曾被用于对栗、小麦族及薏苡等植物种子进行脱壳、碾压或研磨等加工处理,而石刀可能主要用于收割禾本科植物。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准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农作物结构演化与石器功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杨玉璋廖静雯张义中姚凌李为亚崔启龙张居中
- 关键词:淮河中游植物资源利用
- 氮密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互作效应
- 2024年
- 为了解氮密互作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调控效应,以小麦品种淮麦44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120、180和240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180万、240万和300万株·hm^(-2)),分析不同氮密处理间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和黏度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籽粒B型(粒径≤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A型(粒径>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先增后降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先降后增趋势。B型淀粉粒中,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2.8~10μm淀粉粒组的影响更大;A型淀粉粒中,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淀粉粒组粒径>22μm的影响更大。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小麦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等黏度参数指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均显著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均显著降低。施氮和增密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产量。由此可见,小麦施氮和增密主要通过增大A型淀粉粒比例和降低B型淀粉粒比例,影响胚乳淀粉粒度分布;施氮增加了淀粉黏度参数,增密降低了淀粉黏度参数,进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
- 李浩杰闫素辉张士雅雍玉东张培文李文阳
- 关键词:小麦粒度分布
- 一种定量测定稻米淀粉粒与蛋白及其组分结合力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分析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定量测定稻米淀粉粒与蛋白及其组分结合力的方法,其依次测定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及醇溶蛋白与淀粉粒之间的结合力,最后计算平均值,以获得淀粉粒与总蛋白的结合力,并将该值用于评估或改善稻米食...
- 景立权赵一函李凡王训康苏禹
相关作者
- 王振林

- 作品数:259被引量:4,363H指数:41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小麦籽粒 淀粉粒 小麦品种
- 杨晓燕

- 作品数:67被引量:828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淀粉粒 植硅体 喇家遗址 P 考古研究
- 闫素辉

- 作品数:68被引量:43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安徽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淀粉粒 小麦籽粒 粒度分布 相关酶活性
- 姜东

- 作品数:355被引量:5,274H指数:50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小麦 栽培容器 高通量 冬小麦 小麦籽粒
- 张海艳

- 作品数:105被引量:808H指数:16
-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 糯玉米 种子萌发 淀粉粒 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