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8篇“ 海气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章
海气相互作用被引量:3
1991年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气和海洋的研究虽然也注意到它们彼此存在相互作用,可是基本上是针对各自的问题独立进行的。大多数气象学家只强调海洋对大气的热力效应,很少去注意大气的动力过程对海洋的作用。同样,海洋学家也偏重于考虑气象条件对海洋的影响,忽视了海洋对大气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卫星等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气和海洋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人们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绕地球的大气和海洋这两种介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观念对它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另外。
陈烈庭
关键词:相互作用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
王东晓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海气相互作用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2024年
海洋和大气是地球气候系统关键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及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为了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筛选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文献,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时间序列图谱、突现网络图谱以及文献的发文国家和机构分布,对1981-2021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估。同时,本研究还选取了2001-2021年的国际文献,对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在海气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均从宏观到微观角度深入探讨,着重研究了大气和海洋的基本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多种因素,目前研究重点转向了极端天气系统的预测及其运行机制。从研究机构和国家分布来看,高校与政府机构是主要的研究主体,国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较为紧密。研究关键方向和方法,从宏观层面的基础研究转向更为深入的海气通量和大尺度过程研究。这一转变反映了国际海洋发展战略的调整,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高宇郝鹏叶灿成泽毅李爽宋金宝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CITESPACE知识图谱
海气相互作用在模式FGOALS-g3模拟东亚夏季风及其对前冬El Niño响应中的贡献
2024年
本文基于观测、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最新版本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3,探究了海气相互作用在模拟东亚夏季风及其对前冬El Niño响应中的贡献。大气环流模式(AGCM)模拟的气候态夏季风雨带偏东,东亚季风区表现为干偏差,耦合模式(CGCM)虽模拟出了夏季风雨带的位置,但降水仍偏弱。AGCM由于缺乏海气耦合过程,夏季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模拟过强,使得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东、南中国海季风槽偏东,造成东亚夏季风雨带偏东;东亚陆地区域水汽偏少,也是降水干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此两项可以解释70%以上的干偏差。在考虑海气相互作用后,西北太平洋的降水正异常减弱了局地海表温度,因此CGCM显著改进了副高以及南中国海季风槽偏东等偏差,使得夏季风雨带位置得到改进,季风区降水干偏差减小了36%,但由于水汽偏少,水汽纬向输送偏少,东亚季风区仍维持着显著的干偏差。另一方面,对前冬El Niño的响应,CGCM能够再现El Niño衰减年夏季印度—西太平洋电容器效应(IPOC机制)对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维持作用及偶极型分布的降水异常。而AGCM中夏季西北太平洋以及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周围海域对流对于海温的响应过于敏感,一方面西北太平洋局地暖异常造成的对流质量输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WNPAC的建立,另一方面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周围海域过强的上升异常,通过局地环流,抑制了其南侧印度洋的对流异常,导致无法模拟出IPOC机制对衰减年夏季WNPAC的维持作用。因此,缺乏海气耦合过程是AGCM不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风对前冬El Niño滞后响应的关键原因。
丁天郭准郭准周天军陈晓龙何林强巫明娜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气候态
一种水热平衡研究用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热平衡研究用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及方法,包括数据请求模块、中央处理模块、地域还原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存储库模块、建模分析模块、辅助对照模块和分析展示模块,所述数据请求模块控制连接中央处理模块,本发明,...
罗琪
东亚夏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024年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关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系统回顾了热带海温对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关联的影响及过程。最后,提出了在热带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尺度变化、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温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
陈文于甜甜冯娟陈尚锋朴金玲
关键词:ENSO热带印度洋热带大西洋
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
区域气候是在多圈层系统和多尺度的大气过程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这些过程显示出了区域性的大尺度强迫反应,导致气候变化在各个地区有明显不同,因此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大兴安岭地区...
杨圆圆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
地形和风速影响下的海气相互作用大涡模拟研究
2023年
当水流经过海洋地形时,水流的不稳定性会引起垂向混合并伴随大量湍流过程。针对传统海气耦合模式缺少在湍流尺度上讨论海洋地形与风速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问题,使用并行大涡模拟海气耦合模式(the parallelized large eddy simulation model,PALM)在5 m/s的背景风场下,引入理想立方体地形,对比有无地形的影响;设置地形边长为L,高为3L(其中大气部分高L),L与水深H之比为L/H=1/2;然后保持地形条件不变。设置5、10和15 m/s三种风速,讨论风速对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在大气部分减弱顺风向速度,增强侧风向速度,影响0~5L的高度区域,而对垂向作用较小;无地形条件下湍流垂向涡黏系数K_(m)在-0.3L时,水深达到最大值0.024 m^(2)/s,有地形条件下K_(m)在-0.8L时,达到最大值为0.16 m^(2)/s,地形的存在使得上层海洋混合加强,K_(m)最大值增加1个数量级。随风速增大海洋和大气中的净热通量、淡水通量和浮力通量都相应增大,在近海面处,5 m/s和10 m/s风速下三个通量的数值接近,当风速为15 m/s时净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相较于前者数值大小增加2倍,浮力通量增加近3倍,说明大风加剧了各通量在海表的交换;海洋混合层中湍动能收支各项也响应风速的变化,其中剪切项、Stokes剪切、耗散项随风速增大而增加,且在区域-0.2L~0变化明显,在近海表面处剪切项、传输项、压力项和耗散项的值达到最大,同时耗散项由传输项和剪切项平衡;随风速增大,K_(m)达到最大值的深度基本一致为-0.8L。
叶灿成泽毅高宇宋金宝李爽
关键词:大涡模拟海气通量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3年
东亚夏季风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最主要的环流系统,其异常变化是造成东亚各国夏季严重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热带海气耦合系统是导致东亚夏季风异常的重要驱动因子。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东亚夏季风系统都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重点回顾了近年来热带关键海表面温度模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物理机制、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机制以及2021—2050年东亚夏季风降水趋势预估方面的进展。对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系统变化以及相关重大旱涝灾害形成的物理机制有重要科学价值,预估东亚夏季风气候未来的变化也可以为我国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龚海楠温之平张人禾周连童王林陈文
关键词:全球变暖
太平洋双模态热带不稳定波诱导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在模式中的表现
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是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附近典型的中尺度季节内过程。中尺度过程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热带不稳定波引起的风应力扰动和海表温度(Sea ...
马凯
关键词:带通滤波

相关作者

俞永强
作品数:101被引量:82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系统模式 数值模拟 LASG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环流模式
周天军
作品数:238被引量:2,413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年际变率 气候系统模式 降水 FGOALS 气候变化
何金海
作品数:566被引量:7,244H指数:4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夏季 大气环流 降水 青藏高原 季风
王东晓
作品数:223被引量:1,518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年际变化 南海北部 季风 夏季 数值模拟
吴国雄
作品数:257被引量:4,851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副热带高压 夏季 大气环流 位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