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22篇“ 治道“的相关文章
- 经典诠释与治道推阐——以《春秋胡氏传》为观察
- 2025年
- 儒家有着丰富的治道传统,而经典诠释是后世推阐治道的重要方法。宋儒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统合三代政教传统和当代政教实践,推阐体现宋代立国政教精神和根本秩序理念的治道。以《春秋胡氏传》为观察,可见胡安国通过对《春秋》的诠释,建构了理学精神和《春秋》大义相交融的治道体系,为南宋实现对立国精神和政教传统的检讨与更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考察胡安国通过《春秋》诠释而推阐治道的义理逻辑、过程和方法,表彰其理学与《春秋》学交融的治道体系的具体内涵,总结其经典诠释的意义并反思其局限性,对我们研究传统经学和重新审视儒家政治哲学有着诸多有益启示。
- 闫云
- 关键词:《春秋》学政治哲学
- 中国传统治道对现代国家治理概念完善的六个方面
- 2025年
- 中国传统治道对现代国家治理概念的丰富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之天道皈依。“究天人之际”是中国传统“治道”思想的核心话题,先哲前贤总是借“天道”谈“人道”,在保持与天道宇宙法则相和顺的前提下思考人事行为规范问题。二是天民合一之民意导向。民为邦本,中国“治道”有着坚实的民本根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养民富民教民一直是中国古代政府的首要职能。三是礼乐教化之人文关怀。礼乐教化之人文关怀是中国“治道”的基本价值底色。
- 李胜男方军
- 关键词:礼乐教化治道民为邦本天人合一人文关怀
- 法天而化自成:《尧典》宋学诠释中的圣王治道
- 2025年
- 《论语·泰伯》中,孔子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和“民无能名焉”来形容尧的为君之道,成为后世理解《尧典》的必要参照。“唯尧则天”指向尧的事功背后的形上本体,“民无能名”则揭明圣王之治循行天道、其化自成的基本原则。不同于汉唐经学以宇宙秩序来解释尧的“顺天而行”,宋代性理之学将“天”转化为与圣人心性相贯通的天理,《尧典》所载圣王德业即本于天理。从公诚无妄的内在心性出发,圣人无为而治,令万民自然而然地各遂其性,无从察知教化施行的过程。理学家基于体用论的解释框架,将“唯尧则天”和“民无能名”视作《尧典》的义理基础,强调“内圣”的优先地位和典范意义。这种内在化、性理化的解释倾向拓展了《尧典》的意义空间,却也造成了政治生活中实践智慧的缺失。
- 仝广秀
- 关键词:《尧典》体用论治道教化
- 学术发展与国家治理——《圣学与治道:明前期“四书学”的传承与国家文治转向研究》读后
- 2025年
- 李谷悦新著《圣学与治道:明前期“四书学”的传承与国家文治转向研究》,以洪武朝、建文朝、永乐朝的“四书学”学术发展与国家治理两条线索为主线,在探讨学术史、思想史发展的基础上,讨论“学术思想史内在理路”与“政治外缘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概念清晰,资料齐备,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史、思想史著作,作者并没有仅着眼于文本本身,或是从传统的哲学分析、概念史的角度展开对明前期“四书学”的研究,而是更加强调学术发展中的政治因素。同时该书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思路的深化,在具体问题研究上亦多有突破,值得学习与推广。
- 陈俊达
- 关键词:明前期
- 孔子治道中的道家因素
- 2024年
- 道儒两家初创时期已有互动,这既体现于《孔子家语》《庄子》《礼记》《史记》《韩诗外传》等文献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也体现于《论语》中隐士与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相互批评。这种互动使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了道家意味,并进而使其治道中产生道家因素,主要表现于其“无为而治”的治道理想与“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出处选择。
- 赵卫东
- 关键词:孔子治道无为而治
- 中国治道下现代治理文化的培育再造
- 2024年
- 治理、善治、治道,特别是中国治道与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不过,目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制度、技术等层面,从文化角度的研讨还不够,也很不充分。其实,“治理文化”特别是在中国治道下加大现代治理文化的培育再造.
- 赵秀玲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治道
- 主敬与中和:儒家治道思想的根基
- 2024年
- 儒家的“中和”观念并不局限于心性范围,还可以从治道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和”的形式与目的根植于人性之中,但由于生命的形态最初不是现成饱满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实现。根据《孝经》的记载,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形式使社会有序运作,调节天下百姓的性情,使之和睦而不生怨气,从而维持社会的“中和”形态。从礼乐到“中和”,是以人伦作为勾连,根源在于使民众在伦理生活中产生爱敬之心。爱敬是礼乐的实质内涵,也是施行礼乐的目的所在。爱敬观念背后有一个逻辑圆环:一方面,敬身的实质是敬亲,敬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敬天;另一方面,敬身向外推扩是从父母开始,由近及远至全天下的范围,这一逻辑圆环构成了天人系统的顺畅运行。施教者通过推扩爱敬,向百姓教敬教爱,引导与发掘民众本性中的爱敬潜质,使之在亲子关系中实现出来,由此维持天人系统的“中和”形态。
- 蔡杰
- 关键词:教化礼乐
- 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高中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 本文以韩国汉语教育最为活跃发达的地区之一——济州特别自治道作为研究的地域背景,厘清了该地汉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详析了发展各阶段的兴衰成因,全面调查了2023年济州道全域汉语课开设详情、中韩汉语教师配置以及教学对象数量。...
- 张帆
- “上关治道,下切风教”——宋太宗与“御赐书”
- 2024年
-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后更名炅)是北宋历史上第二位英主,杰出的政治家。他喜读书,富才艺,尤擅书法,技艺精湛,修养全面,成就卓然。宋太宗以“御赐书”为手段,在其文治国家的治世理想中充分而全面地发挥书法艺术“敦教化,助人伦”的经世致用之功,开创有宋三百年文物之治的传统,创造了“以书佐治”的“祖宗之法”。在两宋宗法意识极强的社会背景下,宋太宗创立的“祖宗之法”被后世的继承者全面墨守与发扬,形成卓有特色的宋代“御赐书”文化传统。
- 黄修珠
- 关键词:宋太宗治道
- 论唐代治道赋的主题内容与形式特征
- 2024年
- 唐代治道赋之数量为历代之最,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亦有特色。内容上,唐代治道赋倾向于书写明君贤臣、尚贤纳谏与偃武修文等主题,而赋中所论“治道”之特色,一是“以古为镜”、主动学习历史经验,二是“兼容并蓄”、自觉接受儒道思想;形式上,唐代治道赋多为律赋,且与科举考试相关,赋题“或用古事,或取今事”,用韵规则以限八字韵为主,以及限五字韵、六字韵、七字韵、以四声为韵与不限韵等,篇幅一般在四五百字之间。通过对唐代治道赋进行深入考察,既有助于揭示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特征、推动中国古典赋学研究的多维发展,也有助于加深对唐人治道的理解、强化现代中国推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文化自信。
- 郑真先
- 关键词:唐代律赋儒道
相关作者
- 毛寿龙

- 作品数:336被引量:1,910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治道变革 秩序 维度 政府 公共服务
- 李林

- 作品数:343被引量:1,792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 法治 法治思想 法治建设
- 公丕祥

- 作品数:220被引量:1,878H指数:25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治思想 法治现代化 依法治国 法治 法治发展
- 方军

- 作品数:64被引量:150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治道 《潜夫论》 农民参与 乡村 聚砜
- 韩星

- 作品数:172被引量:32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研究主题:儒家 儒学 《论语》 儒家思想 道统